APP下载

汪立三作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分析

2021-11-26杨忠国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画意东山画作

杨忠国

王立三的钢琴作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创作灵感源于东山魁夷典雅且深沉的绘画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选取了东山魁夷四副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创作了《冬花》、《森林的秋装》、《湖》及《涛声》四个乐章,在作品中渗透了作曲家精妙的构思及精湛的创作技艺,在传统与现代、中外音乐的碰撞与激荡之下将情感、情思、哲学理念与理性的思忖融入到钢琴组曲内,吸纳了西方音乐创作技巧及乐思,在中国五声调式基础上借鉴了都节调式,并在独特且新颖的音响效果中实现了寓画于音,音外生境,是一部值得当代钢琴艺术创作借鉴的经典曲目。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任何一部钢琴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建立在当时特定的文化及历史背景,汪立三先生所作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也不例外。该作品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分别对应东山魁夷四副画作,每一乐章在起始部分都配有作曲家创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东山魁夷画作中所呈现的诗情画意的感触,也是在作者真情流露与情感宣泄下的自然而然形成的艺术佳作。作品中东山魁夷绘画的意境、气韵与乐曲旋律、节奏、乐句巧妙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聆听此曲时可以在头脑中构想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似乎置身于画卷之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之的震撼感与冲击力[1]。

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春风轻抚几近贫瘠的中华艺术土壤,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此时西方音乐思潮涌入我国,多元文化在我国愈加开放的艺术土壤上生根发芽,音乐艺术之花开始在中国大地萌芽并绽放,作曲家们依据自身的爱好与特色技艺汲取并吸纳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之精髓,探索如何在创作技法与乐思上进行创新。此时或是以西方音乐创作方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改编,或是在创作上大胆尝试。总而言之,此时钢琴作品呈现出题材广泛、思路广阔且技术手法新颖的特征。汪立三先生所作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与时代特征中形成的佳作,本曲以绘画艺术为灵感来源,以中华民乐特有的调式调性与情感内涵为基础,以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交织交替为支撑,将中国钢琴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艺术创作风格

在《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创作中运用了诸多非传统音乐创作技法,选择的音乐材料十分广泛,音乐元素多元且精致,体现出极强的创新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画外生境——乐曲意境之美

绘画与音乐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情感与思想的依托,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传递媒介逐渐走向交织融合,无数音乐家们在音画融合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以音符及旋律调动受众心理功能,使其将听象知觉与内心审美追求及情感体验建立关联,进而将听象诉诸视象,在受众头脑中构建如诗如画的音乐形象。

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绘画大师,其绘画作品延续了日本绘画艺术装饰性、情节性的特点,再加上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四季分明,自然景物极具日本风情,东山魁夷在创作中将自然对色彩的调配应用于绘画里,使得其画面细腻、色彩温和,给人以典雅、柔和、温婉的感受。东山魁梧对细节的刻画及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为汪立三钢琴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触动了汪立三心中想要以音乐表现画面的渴望及对色彩之美的追求,其以交错出现的旋律线条、跳跃的舞蹈性节奏、水波般荡漾的级进音型、具有震撼感的和弦将东山魁夷画作的意境寓于乐曲旋律的进行与波动之中,作品内意识化的绘画景象、虚实交织的诗意空间,再加上作曲家巧妙运用的日本音乐元素,使得整部作品诗意盎然、画意灵动、声音和谐、寓情于声,色彩性的音响效果也借助音乐的自然流动传递出如绘画一般的视觉美感,真正实现了画外生境,声画统一[2]。

(二)寓情于声——乐曲气韵之美

宗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精神、宗教信仰使得音乐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中国佛教文化与日本神道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禅宗,东山魁梧绘画创作也受到了日本禅宗思维的影响,讲求将自身心境融于山水之中,于自然中探索价值与方向。如东山魁夷画作《涛声》以日本秀丽海景为题材,采用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技法展现出海的气韵,作品中还流露出一股若有似无、深刻内敛的主观情愫,似是感觉世界与精神世界碰撞之下对自然万物的重新审视。汪立三作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中的《涛声》便借鉴了东山魁夷画作《涛声》气韵,此部为昭提寺绘制的壁画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汪立三以我国唐代高僧鉴真法师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的经历为蓝本,在乐曲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宗教文化元素,塑造神圣且宏伟的音乐形象,歌颂鉴真法师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巨大贡献,弘扬鉴真法师历经千险但依然保持信仰的伟大精神。在宗教文化的浸润下,此部钢琴组曲内涵愈加深刻,风格愈加鲜明。不仅如此,汪立三先生在钢琴艺术创作中大胆借鉴了日本都节调式,在丝毫没有弱化作品民族性的同时使得音乐创作技法得到了巨大的突破,在音乐结构、和声织体上也获得了极大的创新,营造出新颖的听觉效果,在表情达意上更具张力[3]。

三、音画结合的意境

汪立三作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以视象为出发点,以听象为载体,致力于实现从听象到视象的转移,促成画面与音乐的相融、相通,使欣赏者对此部钢琴作品有更加全面且立体的体验,这便是汪立三先生在创作中为达成音画结合所运用的通感表现手法。

(一)钢琴组曲与绘画艺术的共同特征

音乐与绘画,同样是艺术灵感的再现,兼具情感表达、信息传递、心灵启迪与文化浸润的价值。创作者们将自身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诉诸艺术作品内,或是通过音符与旋律,或是借助色彩与构图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共同的基础,题材皆源自广袤的自然或真实的生活,并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观念[4]。

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共同特征与共通性为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的音画结合提供了可能,作曲家在欣赏东山魁夷画作后被画面的质感与细腻的渲染所打动,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度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追求、严谨的音乐创作思维及精湛高超的创作技艺使得作曲家自然而然地从色彩的浓淡中联想到音符的跳跃,从画面的构图中联想到音乐的曲式结构,从形象的塑造中联想到音乐旋律的流动,从画面意境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学思维与创作灵感。作曲家将内心以音符表现画面、色彩的渴望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将画作内体现出的哲思与对自然的景物的细致描绘转化为轻快的节拍,以钢琴之音模拟自然之声,创作出的钢琴组曲将人们代入到一幅幅自然画卷之中,让人们心中充满阳光与希望。

(二)钢琴组曲与绘画艺术的对应关系

若想将画面意境诉诸音乐之中,单纯依靠巧妙的构思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赖作曲家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中自然流淌的画面感、色彩性,是作曲家在思忖良久后才找到的音乐与绘画通感要素对应关系的集中体现。其一为和声调式与色彩的对应,作品内以大调式对应暖色调色彩,给人以亲切与热情之感。同时以小调式对应冷色调色彩,给人以沉静、忧郁之感。和声调式的变化带来色彩的对比及反差,营造出静谧空灵的审美意境;其二为旋律与绘画线条的对应。以《涛声》为例,东山魁夷画作《涛声》中所运用的线条疏密交织,起伏变化,以点线面的交织融合体现出海面波涛的大气磅礴,雄壮豪迈。对于此,汪立三先生以波浪状旋律体现出画面线条的起伏感,以单音旋律及大跳音程塑造出辉煌宏伟的音乐形象,再借助左手八度音程持续整小节串联起波涛与海景,使得整幅“画面”在旋律的串联下和谐统一;其三为曲式结构与构图。以《冬花》为例,东山魁夷画作《冬花》采用了等比构图方式,天空中的留白,近处的树木,远处的树林在白色的渲染下空灵静谧,汪立三先生所作的《冬花》以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对应东山魁夷画作的构图特色,在均衡与对称之中呈现出一副冬日之花的画面。

四、作品的当代艺术价值

汪立三先生善于从中华传统民乐中挖掘艺术价值,擅长借鉴与吸纳多元音乐文化之精髓,在坚守民族本心、坚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下将多元音乐元素、多种创作技法运用于钢琴艺术创作中,其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对音乐美学的高度追求及对新技艺的大胆尝试值得当代钢琴艺术创作者借鉴。

(一)追求多变的钢琴旋律语言

汪立三钢琴作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内随处可见既带有民族音乐语言特色,又有别于传统民族音乐语言的旋律语言。如在《涛声》起始部分中可感受到中华佛乐色彩,作曲家在民族音乐素材基础上进行加工与重构,形成极富民族性与时代感的音响效果;再如《冬花》作品的主题音乐采用了日本曲调元素,但并非对日本曲调的直接运用,而是在中华民族音乐语言基础上将日本曲调的特色融于作品内,形成不同调性色彩的变化与复合,在不触碰民族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对音乐的调式调性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追求多变的钢琴旋律语言,是汪立三先生创作的独特风格,其对中华民族音乐、中华民乐传承的理解既不完全颠覆,又不墨守成规,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巧妙融合,日本音乐元素的精妙运用,都建立在其对我国民族音乐内涵、情感、哲思的深刻理解与领悟之上,我国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也赋予其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情感与思想内涵,多元音乐文化碰撞交织下所产生的新技艺、新思维也使其音乐结构、和声旋律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可见传统与创新本不是对立关系,唯有坚持民族文化传承,才能够正确且客观地对待多元音乐文化,才能在借鉴其他民族音乐元素时坚守初心[5]。

(二)坚持钢琴音乐风格个性化

汪立三先生在钢琴艺术创作中始终坚实音乐风格的个性化,无论是大胆尝试与借鉴新的音乐元素,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寻求多元融合,都体现出汪立三先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创作中,汪立三先生为表现出不同画面的特色,以音乐展现出画面的意境,以调性对置从横向上呈现出四个乐章的调性关系,四个乐章音响效果的对比、色彩的明暗反差烘托出画面氛围;而在纵向上,汪立三先生又以复合调性的创作手法赋予整部作品以时代感、绘画艺术气息。从此部钢琴组曲可见汪立三先生丰富、灵动、肆意流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体现出汪立三先生深刻且复杂的情感、民族气质、时代风格与创作个性,这也是此部钢琴组曲得以流传与获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倡导和谐与包容的思想观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内和谐与包容的思想观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四个乐章皆取之自然,回归自然,以音乐展现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奇幻,体现出作曲家对自然的热爱及崇敬。“天人合一”是我国自古有之的哲学思想,虽以人为天地之核心,但倡导人于自然而生,以自然为依托与物质环境,作品中正是延续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维,处处流露对自然的赞美;其二为多元文化的包容,不管是对日本都节调式的运用,对日本音乐元素的借鉴,还是对西体中用的思索,都体现出作曲家包容的思想观。当代钢琴艺术创作也应如此,站在民族文化现代化、创新化传承的高度上看待多元文化的交织,便会获得钢琴艺术创作更加广阔的思路,更为契合时代脉搏的技艺。

综上所述,汪立三先生所作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以东山魁夷画作为蓝本,兼具民族音乐特色、日本都节调式色彩及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在多元音乐文化交织与融合之下形成乐曲独特的意境与气韵之美,并借助通感表现手法实现音画结合。当代钢琴艺术创作也需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多彩的旋律语言、坚持音乐的个性化风格、秉承和谐与包容的思想观,才能够促进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画意东山画作
东山由义井
刘少民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红红的苹果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