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逻辑
2021-11-26刘新华王肖东张秋辉
刘新华,王肖东,张秋辉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最为基础和永恒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不同时期特征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以指导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2020年伊始,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以在实际中稳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和宝贵资源。新时代方位下,爱国主义教育需懂得知史爱国的深刻内涵,需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探寻内在的时代逻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持久伟力。新时代方位下,爱国主义教育应基于新的历史坐标,坚持贯彻《新纲要》的指示精神,精准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厘清新的现实挑战,明晰新的教育使命,进而理顺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环路,真切感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之道。
一、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要求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1]839。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方位饱含国家发展的历史积淀与精神气韵,孕育着国家发展的时代进路与傲人成绩。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时代“接力棒”,明确时代发展目标、时代指导思想、时代思想旨归,才能领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要求,深化《新纲要》的“时代名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吁求爱国主义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发展目标于2012年首次提出,至今已有9年时间,但仍然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只是这一目标的具体执行有些许变动。可见,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的开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均需要通过多番调整才能为时代所用、为人民造福。时代在变、任务在变,始终不变的是愿祖国发展繁荣的“中国梦”,始终不变的是无数个人梦铸就起的中国梦,是每个国人那份滚烫的奋斗热情与向好的爱国情愫,而爱国主义教育为新时代中国梦的达致供给持久动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着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2]12,而爱国主义教育在个人与国家间搭建起了互动交流的桥梁,将个人梦、青春梦与国家梦、民族梦有机衔接,使个人充分认清与国家的关系,感悟国家梦是个人梦的汇聚与彰显,领略国家梦的现实表征与内在含蕴,逐步树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是立足教育对象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是引导教育对象热爱祖国、忠于祖国进而形成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爱国信念与爱国行为的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客体是国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以中国梦的完成为中心项与立足点,应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时代的鲜明主题,紧绕主题探求国家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推动个人梦与国家梦相互贯通,引导教育对象视中国梦的实现为人生追求,为中国梦的实现寻求最大公约数、汇聚最大力量。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绽现新思想,新思想观照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时代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能带领爱国主义教育回溯历史,也能带领爱国主义教育关注当下,更能带领爱国主义教育展望未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舵盘”。
其一,新思想回溯教育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思想之窗”,蕴含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思想传承,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谱系赓续时代发展要求而绽露的精神标识与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根基。如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伦理思想为激发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其二,新思想澄明教育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思想理论,其以高远的站位、宏大的格局、长远的眼光和高深的谋略提出了诸多针对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案,其中内含爱国主义教育诸多长远而有深度的见解,构筑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现实情状。其三,新思想展望教育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长远性和深刻性,在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中权衡改革发展的利与弊,追求教育的长足发展与高质量变革,从而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达致。
(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规范爱国主义教育
新方位无不彰显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祖国发展的骄人成绩向我们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有力佐证了国家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命运息息相通的重要性。契合新的时代要求,《新纲要》相较过去,对爱国主义的本质进行了丰富拓展,强调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2。
其一,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我国存续发展以来,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即将强起来的时代更迭,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时代跨越,不断进行“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追问,反复穷究应时代而生的新课题,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赓续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党和人民的智慧与辛劳付出。历史和现实证明,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三者的高度统一,防止出现“爱国无需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误解。其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要义。虽然爱国主义教育所依托的理论内容是适时而变的,但其归根溯源的理论基点依然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只有廓清党、国、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深刻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蓬勃发展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选择与坚持,才能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尤其是当下我国的快速发展更加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凸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际,爱国主义教育更应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厘清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挑战
新时代生发新机遇,也无疑面临新挑战。正如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新纲要》答记者问中,针对《新纲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的问答时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形势任务发生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战略谋划,作出全面部署。”[3]18为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把握新的时代要求,还应关照新的现实状况。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各国不均衡发展形成的悬殊差距使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加剧,各方力量的较量势必引发多元价值观的激荡碰撞,推进社会思潮日益呈现合流之势,加之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的现实与虚拟的交织运作,均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冲击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导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等飞速发展,大国博弈也愈加激烈,博弈方式层出不穷。近年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已然成为世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西方的一些实力大国自然会将中国作为博弈对象。大国博弈的实质是通过争取有利地位,赢占先机以维护本国利益,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4]11。大国博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旧论新谈曲解本意[4]26。“中国威胁论”虽是老生常谈,但随着中国日益崛起,西方国家总是以此为核心来曲解中国的主张和做法,如“一带一路”倡议被西方曲解为“地缘政治项目”。第二,断章取义式解读事实[4]26。如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果断行为被他国解读为干涉人权、限制自由等,而在当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并极力援助他国时,被他国误解为“政治图谋”。第三,处心积虑式挑起事端[4]27,如美国政客多番炒作新冠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外交部给予反驳,反复纠缠病毒来源中国实验室目的是要推卸美国抗疫失败的责任。
大国博弈带来的不实言论和歪曲报道,会削减国家在个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会动摇个体奋发图强为国家发展奉献力量的信心与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爱国价值观的扎实塑造与稳固形成。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借此“风向”加强价值观引导,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仰。
(二)社会思潮合流之势消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
如今大国博弈的形式不再是硬兵器的撞击,而是采用相对隐蔽的、软性的、温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看似多了分安定与和平,实则暗流涌动、深不可测。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即是和平演变的一种“高级”手段。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已司空见惯,愈发呈现出“合流之势”,即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结合施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个人主义与极端思潮相结合。以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期间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爱国之情,个人主义虽有所消退,但个人主义思潮仍然存在,并日益呈现出向极端保护主义、利己主义等靠拢的倾向。二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密切结合。民粹主义又称“平民主义”,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着“民意”的旗号煽动民众的负面情绪,故意抹黑党和政府形象,并恶意挑起恶劣事件等。例如,BBC中文频道于今年4月9日在国外视频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预告,其标题是影片中的一句话,“中共只惧怕一件事,那就是中国人民。他们不怕美国或英国,就怕中国人民”。这其中体现出他们一贯的话术,试图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只不过这次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近年来,由于民粹主义的相关主张和诉求过于极端化、激进化,难以被诸多理性的人认同和接受,因而民粹主义开始假借同其他社会思潮相结合的方式为自己披上“正当”外衣,实则仍行“民粹主义”。特别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的结合,既打着维护底层人民群众的旗号,又标榜着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站位,极易消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本质。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本质也是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社会思潮的合流之势势必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严重消解。如我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多种社会思潮的合流之势,会导致人们对接收到的思想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倾向,从而会对正确的主流思想的宣传造成严重影响。
(三)现实与虚拟相交织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在言行规范
如果说大国博弈借助社会思潮实现了较为软化的对抗方式,那么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则提供了更为隐蔽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的产生,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与现实社会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虚拟社会。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同时处于现实与虚拟的两个场域之中,这样就产生了现实与虚拟的矛盾冲突,进而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履行爱国义务的意识淡化。爱国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的事情,而是全体国人的义务。网络营造的虚拟社会不仅打破了现实中的时空局限,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秩序和规则的约束性,这种相较于现实而被扩大了的自由使很多人沉浸于网络构造的虚拟社会,从而使人们日益疏远现实,造成现实社会参与意识的淡化,对爱国义务漠然待之。第二,行为规范的约束力缺乏。网络营造的虚拟社会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个人内心道德自律共同实现,但是由于网络无限放大其自由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绝对自由”“不用担责”“找不到我”等错误观念,因而在虚拟社会中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和个人内心的道德自律均被大大削减。爱国主义行为亦是如此,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会顾及多方面原因而真实践履爱国行为,但是在虚拟社会中,带着匿名性的侥幸心理,人们则会出现思想和行为的随性表达。例如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但在网络空间中,有人高呼“我爱国但我不爱党”等类似话语,甚至公开攻击党的主张和做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等,网络的现实与虚拟的交织状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所指向的言行规范,给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极大挑战。
三、明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仅仅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爱国主义教育应契合新的时代要求,结合面临的现实挑战,明了教育使命,进而担负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知—情—意—信—行的逻辑进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培养什么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其昭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与规格。新时代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冲刺期,为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坚定立场、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能够拥有深厚爱国热情、坚定强国志向和实践报国行动的时代新人。
首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拥有深厚的爱国热情。热爱祖国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和成长的基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嵌入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家国一体的思想深刻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新时代,我们奋力追逐与全力奔赴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十四亿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为之奋斗。爱国热情是能够树立坚定强国志向、切实实践报国行动的重要情感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时代新人,是能够在当前激荡的文化碰撞、激烈的大国博弈中,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感,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无端影响;而如此深厚的爱国热情不仅仅局限于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包括对绵延不绝与永生存续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时代同心同向同行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冉冉发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其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拥有坚定的强国志向。爱国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更应该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强国志向是指对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的担当,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更是情之所归”[3]20,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时代新人正是拥有强国志向之人,能够对新时代发展的历史重任敢于担当、勇于奋斗之人,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进理想之人。最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拥有实际的报国行动。爱国不仅仅是内心的激情澎湃、口头的夸夸其谈,更是行动上的真实践履。只有将深厚的爱国热情、坚定的强国志向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动,才能真正称之为爱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切实奋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时代新人能够真正地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付诸于行动,能够将爱国落实到实处、踏踏实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怎样培养人:遵循知—情—意—信—行的逻辑进路
“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立足的重要问题,其表征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只有懂得如何去培养,才能真正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目标。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蹴而至,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应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开展,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推进。因为认知教育是基础,认知的明晓有助于情感的深化;情感的深入有助于实现自发向自觉的转化,推进质的飞跃,形成坚定的意志;意志的长期磨练能够促进信仰的树立与坚定;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更能增加个人的主动性,促进行为的践行。
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爱国之理。爱国的前提是要认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进行国情和形势政策的教育,坚持一元思想指导,在多元社会思潮呈现合流之势中凸显和笃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与教育,以新思想武装头脑,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国家,形成正确认知,且注重阐析爱国主义的时代意涵和价值理路,使人们懂爱国之事,为涵养爱国之情奠定基础。第二,育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加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可以借助红色革命文化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增强人们内心的情感互通,在人们的心中埋下爱国的种子。第三,炼强国之志。坚强的意志都是反复磨练出来的,人们的强国之志亦是如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注重情感的体验,更应该抓住新时代的契机、趁热打铁,利用情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热情,进行意志的磨炼,注重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挫折教育等,塑造人们的担当品质、坚韧品格,锤炼人们的强国之志。第四,笃强国之信。“欲事立,须是心立”[5]216,只有爱国情感深厚,强国信仰坚定,才能在激荡的价值冲击中坚守底线、坚持爱国。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注重用先进理论支撑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其次要注重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坚定人们的强国信仰。第五,导报国之行。伟大事业的建设、伟大梦想的实现更需要行动层面的落实,而非仅仅是思想层面的停留,为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善于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为外化行为做准备,又要注重对行为选择进行指导,引导人们的报国之行向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发展与发力,与其同向而行。
(三)为谁培养人: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
“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弄清的首要问题,其关乎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性,凸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立场。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依照各自的政治诉求培养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所以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是为本阶级服务,为社会发展培养栋梁之才、积蓄强大后盾服务。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国阶级属性,知晓“为谁培养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做到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党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6]88。实践已然并将持久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有诸多外部考验需要应对,也有诸多内部问题需要克服,这其中包括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不正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党员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的污化,也对党治国理政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党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由于其在物质利益面前忘记了信仰,爱国情怀不够浓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厚植人们爱国情怀、培养正确义利观的教育,不仅能够优化党内成员的思想认知,同时还能为党治国理政培养对国热爱、对党忠诚、意志坚定的后备军。第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国育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7]28,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时期,应坚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人。因为处于新时代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将能亲眼见证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但也意味着他们肩负着冲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因此这一代人不能有任何差错。为此,《新纲要》突出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3]7。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更应该为实现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国梦培养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