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阈下旬阳民歌的传承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1-11-26范义付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民歌

范义付

旬阳县地处陕西东南,位于秦巴山区东段,汉水贯穿全境。旬阳县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旬阳民歌孕育于此地。

旬阳民歌有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曲(酒歌、孝哥、花鼓子、哭嫁)等类别。旬阳民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它兼容荆襄楚调、巴蜀川腔、晋豫之声、秦陇之风,呈南北过渡、兼容并蓄的特点,是旬阳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旬阳民歌现存约1200余首(包括当代创作的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2014年11月,旬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旬阳县对旬阳民歌的传承极为重视,县文广旅游局、非遗中心、文化馆等已为民歌的传承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在文化馆内设置“旬阳民歌传习基地”,在各乡镇设立“旬阳民歌传习所”。刘铨学先后被推荐遴选为旬阳民歌省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传承机构的设置和传承人的遴选为旬阳民歌的研究、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旬阳民歌的静态保护和活化传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方面原因制约,其保护和传承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旬阳民歌研究成果方面对其传承现状作梳理,对尚存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作较深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好旬阳民歌,并为同类非遗民歌的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旬阳民歌传承现状

(一)民歌理论研究成果

1、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021年8月6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旬阳民歌”为主题搜索,只发现四篇学术期刊文献:两篇《浅谈旬阳民歌的传承发展》,分别从旬阳民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基本形式、基本特征、传承保护措施及如何在校园内传唱等方面进行论述;《浅谈旬阳原生态情歌》对旬阳原生态情歌演唱形式的多样性、演唱过程的感召性等方面进行的论述;《传承保护民间文艺 塑造动感美丽旬阳——推广“旬阳民歌广场舞”的探索与实践》对推广“旬阳民歌广场舞”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另有硕士论文《旬阳民歌引入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探讨了高中音乐教学中旬阳民歌的实践方式、策略等。

2、专著出版情况

2020年侯红艳所著《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一书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旬阳民歌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传承发展等问题,对旬阳民歌进行了文学解读和地域文化美学阐释,具有较好的学术理论价值。

另有少量载有旬阳民歌乐谱的民歌集出版,如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下)》收录30首旬阳民歌,刘秉平的《安康歌曲撷萃》收录17首旬阳民歌。另外非公开出版、属地方内部印刷的民歌集有旬阳县文化馆1981年采编印刷的《旬阳民歌集成》(包括民歌、曲艺和小戏曲)七卷油印本,共收集各类民歌868首。由于年代久远,该集成本油印质量差,纸页极易破碎,处于灭失边缘,亟待抢救。另有旬阳宣传部、教育局等单位编印的《旬阳县阳山民歌100首》、《动感乡村》、《旬阳民歌十二首》、《旬阳民歌校园专辑》、《优秀歌曲集锦》等五本歌曲集,这些出版物为旬阳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二)民歌活化实践成果

1、演唱活化实践

旬阳民歌的演唱活化实践包括民歌的演唱及通过不同载体的传播等,如演唱CD出版、群体性民歌学习及演唱、组织民歌大赛、参演各类演唱节目等,这些活动推广、活化传播旬阳民歌,同时也培养了民歌消费群体和市场。

旬阳县文化部门先后共整理出版了旬阳民歌演唱CD专辑三张,其中《旬阳民歌专辑》两张、《旬阳民歌创新专辑》一张(内部出版物);另拍摄制作了《兰草花》、《太极城姑娘》等十五首旬阳民歌MV,编排了旬阳民歌广场舞六首(包括《一身蓝》等)。

为推广旬阳民歌,管理部门开展了旬阳民歌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开办了多期“旬阳民歌骨干培训班”,对各镇文化馆分馆馆长、音乐教师、文艺骨干等进行非遗保护、旬阳民歌、旬阳民歌广场舞等培训。

在民歌演唱比赛方面,主要有旬阳歌手刘花2015年获“寻找陕西最美民间歌手”陕南赛区第二名;樊静2016年获西部十二省(区)文化厅(局)等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银奖。

2、新民歌创作实践

旬阳县多位音乐人士根植丰富的民歌资源,创作了大量的新民歌。旬阳文化馆张旬平创作了近百首旬阳民歌作品,其中歌曲《雏鹰在飞翔》获第二届陕西省群星奖创作奖,根据旬阳民歌创作的大型旬阳民歌音乐剧《兰草花儿开》、旬阳民歌剧《村官巧夺家务事》等系列作品多次获奖并参加巡演。旬阳县音乐家协会刘景才创作《中华太极城》等各类歌曲60余首,梁金和创作了《姐儿十七八》等多首歌曲。

二、旬阳民歌的传承困境

(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对旬阳民歌的理论进行研究是传承的基础。目前旬阳民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总体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一枝独秀,有一定理论深度,其它有关旬阳民歌的研究内容都较为浅显,缺乏深度探讨。而上文所列公开出版的歌曲集基本只是对旬阳民歌歌谱作初步收集、整理。这些歌集从理论研究角度看为后续研究提供素材,但缺乏纵深研究的深度。以上所列论文及理论专著对旬阳民歌所处地理环境、基本特征、传承保护措施、情歌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而音乐形态、音乐美学等方面研究依然缺失。

因此总体而言,对旬阳民歌音乐结构形态、歌词形式与内容、演唱理论的研究,对旬阳民歌音乐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跨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旬阳民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之不足依然亟待完善。

(二)艺术实践成果种类较少,标志性成果缺乏

虽然旬阳民歌的艺术实践目前已取得了系列影响较好的成果,但目前成果的涵盖种类范围不宽,主要限于民歌演唱,成果的影响力有限,对区域和汉族民歌大类的影响力有待提高,缺乏全国性的标志性成果,民歌创作、演唱人才的培养工作亟待加强。

(三)传承方式的现代化不足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非遗传承变得极为便捷、有效、安全,图片、音像、文字等都可以作数字化处理,便于建档、建立数据库、传播、宣传以及后期保护等。通过多年的努力,旬阳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的处理上,其呈现、传播等方式离数字化尚有距离,这些现象亟待改进。

除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等载体外,手机、网络、自媒体等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现代化载体和平台。旬阳民歌需要运用好融媒体时代这些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及平台。如利用手机短视频APP可以高效的传承旬阳民歌,但据调查,在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热门短视频APP上,旬阳民歌的传播呈个体分散化,视频数量较少,质量待提高。

三、旬阳民歌传承困境的突破路径

(一)加强政府领导,创新传承管理模式

旬阳民歌的传承已取得较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诸多阻碍发展的困境,突破困境的当务之急是旬阳民歌的政府主管单位应根据目前现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指导下,制定一个符合相关法规和旬阳民歌传承现实的创新传承管理模式,以全面突破以上民歌传承中的困境,重点攻克制约民歌传承的瓶颈。

在此目标指引下,针对目前民歌传承管理中呈现的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困境,管理部门有必要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整体规划、职责明确、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保护与生产相结合、“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制度健全、监管有力的管理模式(“生产”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保护性生产,“软”件是指非遗民歌的理论研究,“硬”件是指非遗民歌展演的场馆等硬件)[1]。实施以上管理模式,可以更快实现旬阳民歌传承水平的弯道超车。

(二)制定人才战略,加大科研力度

目前旬阳民歌的音乐学(音乐形态、歌词、演唱、创作等)、音乐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专业性、贯穿性研究尚未真正启动,这需要大量专家学者参与,包括高端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但科研目前面临着从业人才少、人才素质待提高、民歌传承人工作如何提高效果等关键性因素的掣肘。

要突破发展瓶颈,首先应因地制宜,积极引进人才,提倡“刚性”与“柔性”引才模式并举,用好人才,提高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使研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提高其学术影响力。

其次,应尽快启动传承人才的培养工程,“引培结合”,立足本地,加大本地民歌研究、创作、演唱、传播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旬阳民歌传承不力的问题。

(三)推进数字技术应用,促进传播方式多元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建设民歌曲谱等资料数字化数据库,能抢救即将灭失的口头、纸质等资料,起到保护民歌、高效传承的作用。运用微课、图像、音频等数字化方式,能解决制约民歌传承中的时间、地点及传承人的问题,使传承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了传承效率。

旬阳民歌目前用来传承的载体离数字化尚有距离。旬阳民歌的传承亟需综合数字传播内容,确立信息传播的数字共同体,优化数字传播渠道(如开发手机APP,建立网上“立体博物馆”,建设民歌非遗虚拟体验中心等),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AI技术、5G技术的应用,推动传承工作的进展。

(四)培育民歌产业,激活消费需求

国务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明确了民歌传承中发展民歌产业的重要性。旬阳民歌经过前期的传承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消费市场,但管理、规模、效益均不尽如人意。政府可以发动社会力量,从民歌的创作、演唱、传播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专业化的团队,明确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链条,让旬阳民歌的传承形成产业化运作。旬阳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28项,县级非遗项目80项,非遗项目可以为县域经济文化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发挥积极作用,旬阳民歌与众多的非遗项目一起可以打造为旬阳非遗产业园,可以进一步拓展民歌产业链,形成产业聚群效应。

旬阳民歌的活化传承需要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来支撑。要做到这点,政府管理机构需要扶持、鼓励民歌产业发展,加大民歌教育、推广力度,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弘扬地域文化,创立民歌品牌节日,强化文化认同,发展旅游产业,“非遗与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融合,可呈现以上五种类型,旅游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可为非遗的传承与振兴提供不可忽视的正向能量。”[3]发展民歌文化产业,可以“坚持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实行企业运作的新机制”[4],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演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旬阳民歌的产业化发展有示范意义。

结 语

旬阳民歌的传承研究对于探讨汉水流域传统文化基因,民歌文化如何服务于当代文化建设,服务于旬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旬阳民歌对汉水流域音乐、秦文化和汉族民歌的影响力,提高传统文化对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推动旬阳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库中,包括旬阳民歌在内共有91项“民歌”类记录。除此在文化积淀、发展水平、传承效果等方面相对优秀的群体之外,各省市还有记录在册且数目庞大的非遗民歌项目。如何提高非遗民歌的研究水平、传承影响力,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文中针对旬阳民歌研究、传承、发展现状提出的系列对策,能为解决包括旬阳民歌在内的非遗民歌传承与发展中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民歌主题变奏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跨民族传承的民歌
江西民歌引入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应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