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作品分析
2021-11-26白春懋
白春懋
《春到湘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宁保生先生于1976年创作的经典曲目,在作品的表演中,宁保生先生将湖南花鼓与笛曲进行了巧妙结合,极具民族特色。在曲目的演奏中,主体旋律流畅清雅,在情感爆发中激情如火,受到了世界笛曲爱好者的热烈反响。因此,在进行演奏前,相应的演奏者应该调整自身的演奏进度,先了解曲目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以及美好愿景,同时熟悉曲目中的化难花鼓戏的特点,进行双向结合学习。在完成双向了解下,开展相应的笛曲演奏。
一、《春到湘江》创作者简介
宁保生先生(1943—2009),笔名肖然,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为我国一级演奏员,宁保生先生曾担任我国中央民族管弦乐队吹管乐声部长,为我国的笛曲艺术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乡恋》、《草原抒情》、《春到湘江》,以及创编的竹笛版《茉莉花》、《康定情歌》、《九九艳阳天》等[1]。宁保生先生的笛曲作品,整体表演结构清晰有序,运用熟练的笛曲技巧将曲目中的中心思想与个人情感进行完美融合,赋予作品生命感。
二、《春到湘江》创作背景
《春到湘江》这首经典曲目诞生在1976 年,在这极为特殊的一年,受唐山大地震、东北陨石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元气大损,百业待兴。而与此同时,“四人帮”等政治蛀虫的粉碎又为我国人民在伤痛之余带来全新的希望与美好祝愿[2]。在这种极为特殊的背景下,《春到湘江》笛曲问世,运用其优美婉转的曲调抚平我国人民心中的伤痛,同时激发其顽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在《春到湘江》这首曲子中,通过整体的艺曲结构进行抒情,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与怀念;同时运用笛曲对我国大好河山进行歌颂,激发我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由于这首笛曲表达了对我国的美好祝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熟知这首经典曲目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的社会音乐艺术等级考试中,《春到湘江》被选为中高级演奏必考项目,在我国的竹笛学习中具有极高的学习地位。
三、笛曲《春到湘江》作品赏析
《春到湘江》这首经典曲目由引子、行板、过门以及尾声这四大部分组成,各环节之间紧密集合,互为衔接。在《春到湘江》的演奏中,笛曲与湖南花鼓依次进行演奏,通过笛曲的婉转以及花鼓戏的鼓声节奏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
(一)《春到湘江》的引子部分
在对《春到湘江》的引子部分进行赏析,我们会发现《春到湘江》的引子部分广阔而富有激情,通过笛曲展现出当地风景,通过节奏突出风景的特点,例如湘江地区的波光粼粼,下雨时整体烟雨朦胧的梦幻景色等[3]。在进行引子的演奏中,曲目遵循了引子本身“散板”的核心,通过引子着重表达了湘江地区春天的风景特点。通过相应的节奏小节以4/4(或6/8)的形式展现了湘江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碧绿色的波浪随着春风翻滚,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绚丽的彩虹,出现烟雾迷蒙的美景。
因此,在曲目的引子中,需要对第四小节进行“la”音的处理,控制相关气息,使其有效延长,达成曲目所表达的综合情感。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表演者完成高音“do”、升音“sol”、升音“re”等音律,体现整首曲目的美感,达到高潮部分,把握相关情感,控制均匀的气息,为后续演奏做好相关准备。
(二)《春到湘江》的行板部分
在《春到湘江》的行板部分表演中,作者将行板的主体结构以相应的音乐小节进行呈现,以“1/2/1”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作为整体乐曲的重点表达部分,通过聆听乐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脑海中描绘相关的湘江美景,例如江水不停的翻滚,激起层层水雾,均匀的打在行驶的小船中;坐在船中的人们在蔓延的水雾中摇动船桨,船桨本身与船底的碰撞在水面上形成层层波纹。通过优美的笛曲,将听众完美的代入作者“描绘”的景象中,感受独特的湘江风情。
因此,在对曲目的行板部分进行节奏与音节的掌控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通过对“行板”部分的把控,可以将四分、八分以及十六分等音符进行合理演奏,做好精准把控,达成理想的演奏效果。其中,关于音节“G”的描绘需要从本节中的音律进行突破,注意相关音律以及音色的控制,保证整体的演出连贯性与统一性。
(三)《春到湘江》的过门部分
在《春到湘江》的过门部分,湖南花鼓戏在其中的出现频率颇高,作为主场音乐,作者将其与笛曲紧密结合,在添加民族特色的同时点亮整体曲目的艺术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在过门部分中,整体的节奏感以鼓声为准,具有洒脱诙谐的含义,通过“排比递进式”的节奏类型在整段曲目中多次出现,恰似翻滚的波涛,为听众带来整体的听觉感受。
因此,在《春到湘江》的过门部分,需要在开始的第七小节中进行相关处理,完成整体的渗透标准,进行轻巧且灵活的演奏,需要注意的是,在过门部分由于融入了湖南花鼓戏的部分,因此需要在整体上保持一定的轻巧灵活,避免相关音节的用力过猛,导致相关音节无法有效融合。
(四)《春到湘江》的尾声部分
在《春到湘江》的尾声部分,作者将整体的调式从第二阶段的行板进行转换,将“同宫徵调式”变为“羽调式”。在演奏过程中,作者将尾声部分以八小节为主要节拍,将整体曲调进行调高,突出作者喜悦的心情[5]。在尾声中,《春到湘江》通过笛子与花鼓的完美合作表达了湘江两岸人民对于家园建设的火热干劲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以及无限憧憬的幸福场景。
四、笛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气息的巧妙运用
在《春到湘江》的表演中,作者运用竹笛进行演奏,而竹笛的发声需要通过气息来进行,这就考验到演奏者的基本功底。在演奏过程中,竹笛演奏者的音色、气息运用、音准强弱都将对《春到湘江》的整体情感表达起到极为重要的深刻含义。因此,在进行演奏过程中,需要巧妙运用相关技巧完成相对应曲目的运用,将音色进行分析梳理,调整自身的演奏特点[6]。同时,对整体的演奏手法进行及时调整,满足乐曲的情感变化。例如在曲目的首个引子节奏中,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将整体的气息放缓,保证气息的一致性,同时将和人情感融合进笛声中,使其具备“柔和”的特性。而在快板部分,则需要演奏者进行欢快、活泼、热烈的进行表演,因此,需要在音节中调整气息,将整体的曲目通过笛曲推向情绪爆发的最高点,对整体风格以及关键因素进行巧妙衔接,保证整体的连贯性,拒绝出现“突兀感”。
(二)演奏中吐音的运用
在《春到湘江》的竹笛演奏中,需要相关的内容以及情感通过乐曲进行完美表达,因此需要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将舌头位置进行调整,通过舌头将相关音节进行前向或向后的调整,使整体演奏偏向于热烈、欢快的效果。在《春到湘江》的吐音里,分为单吐、双吐以及三吐,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吐音演奏,以达成相应的效果。
1、在《春到湘江》的表演中运用“单吐”
在《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单吐”通常采用“T”来进行综合表示,而在各流派的表演中,无论采取何种气息方式,“单吐”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在《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其快板部分的“八分音符”便是运用“单吐”来进行完成的,“单吐”的有效运用可以使整体的快板部分趋于平缓,提升流畅度。在聆听者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单吐”可以有效的将湘江的美景进行“描绘”,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完成整首曲目的高度渗透[7]。此外,在进行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为了保证整个曲目的“单吐”流程正规,需要从口型中进行严格把控,并利用业余时间对舌部进行灵活练习,保证其可以对各个音节、气息等具有良好的掌控能力。通过有效的联系,演奏者将有效避免舌部僵硬、发音模糊、“单吐”无法完成等后果。
2、在《春到湘江》的表演中运用“双吐”
在《春到湘江》的演奏中,由于各个部分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双吐”来完成对相应情感的表现激发。在表演中,“双吐”通常使用“TK”来进行综合演示,保证整体曲目的有效性。在演奏中有效的运用“双吐”技巧,可以有效的使曲目中的每个音节有效的渗透,保证整体的演奏进度,将相关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旋律进行传递,激发观众的思想情绪,有效达成共鸣。为了综合强化演奏者的“双吐”能力,需要演奏者进行相关训练,保证舌部的轻盈,完成对相关音节的补充,调整自身气息,避免“气短”情况的出现。例如在练习中,需要练习者运用舌部,不停的做“突、图、涂、吐”的联系,使舌部产生肌肉记忆,在后续的表演中可以根据音节做出下意识的反馈,保证整体曲目表演的有效性。
3、在《春到湘江》的表演中运用“三吐”
在《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对整体的音调的把控需要一套详细的演奏流程,并且在演奏流程中,“三吐”技巧可以有效的帮助演奏者完成曲目中高难部分的演奏[8]。在曲目里,“三吐”通常使用“TTK”或“TKT”来进行表示。在演奏中,通常在“双吐”音节的基础上附加一个“单吐”,达成“三吐”,一般其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前十六分音符”、“中十六分音符”以及“后十六分音符”进行表示。在表演中有效的运用“三吐”技巧,可以有效的帮助演奏者将曲目中的激情与柔润完美的展现,使其具备联动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三吐”的演奏技巧相对来讲较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练习中,需要联系着根据不同的效果进行不同的联系,从低阶的“单吐”开始,依次完成“单吐”、“双吐”的联系,在二者达成相关要求后,进行有效结合,完成“三吐”的联系,将音色保持在最佳状态。
(三)《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叠音”以及“倚音”的有效运用
在进行《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叠音”表现手法通常以“又”进行表示,而“倚音”由于暂无表示手法,因此在演奏中,通常需要根据演奏者自身的经验进行判断。在二者的表示中,“叠音”与“倚音”的演奏手法各不相同。
1、《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叠音”的运用
在《春到湘江》中,“叠音”通常在本位音中,在竹笛以上二度的音孔中,需要演奏者将手指迅速进行“开合”的作用,将气息进行挤压,达到爆发效果。在完成后迅速回归主音,形成重叠的感觉,将全部的动作完美体现。例如在《春到湘江》的第一小节,“1”的叠音,经过有效重叠后其表现形式为“1/2/1”,其中主音是“1”,而其他则为“2”;在进行表演结束后,再次运用相同手法回归主音“1”,使“21”形成自身重合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练习过程中,许多演奏者由于首次练习,存在部分生疏情况,无法有效将“叠音”进行完整练习,很容易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卡音”、“断音”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需要演奏者利用自身的手指以及唇部,放缓自身练习速度,在心里默念“121、121、121”的节奏,使其产生重叠的效果。
2、《春到湘江》的演奏中“倚音”的运用
正如文中所言,由于“倚音”并无实际表现方式,因此在演奏中通常依赖于演奏者的自身经验,根据曲目中的不同效果进行不同方式的演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倚音”在曲目中没有相关的表现形式,但是其自身的变种却存在一定的“多样化”。具体可分为“单倚音”、“双倚音”以及“多倚音”等形式,“倚音”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演奏中,其首要音节通常是极为重要的,在演奏中,“吐音”的演奏技巧相对突出,而且“倚音”的主要作用是配合主音完成的,因此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对“倚音”的表演尽量轻快,一音带过,以突出主音为主,避免出现“倚音”过高所产生的喧宾夺主现象。在练习中,需要练习者先自行弹奏《春到湘江》,形成乐曲记忆与经验,再根据个人的见解,适当加入“倚音”,完成整首曲目的有效调节。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同音节的表达特点,深刻理解二者的含义。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春到湘江》曲目的完美理解与吸收,演奏者将对《春到湘江》曲目中所包含的演奏技巧、演奏情感、作品内涵等具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通过集中练习,演奏者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表演技巧将个人情感进行有效融入,完成整首曲目的表演。通过对《春到湘江》进行赏析研究,将重宏观上对我国的艺术表演起到综合有效的提升效果,为大众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