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肖邦的日子
——记“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2021-11-26段召旭
文/ 段召旭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下简称“肖赛”)始于1927年,是最早的国际钢琴比赛,要求全程只演奏波兰作曲家肖邦一人的作品,在1995年之前,肖赛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波兰国家财政部拨款,而从1995年有20%的资金来自企业赞助开始,其后的历届肖赛中企业赞助所占比例越来越多。
原定于2020年10月举行的第18届肖赛,因疫情原因推迟到2021年举行。本届大赛从2021年10月3日正赛第一轮开始到10月20日第四轮决赛结束,持续半个多月。在肖赛的历史上,与之类似的一次是在1937年第三届肖赛之后,因“二战”,直到1949年才举行了第四届肖赛。从2005年开始,主办方就在电视、广播及网络转播比赛,这届比赛更是可以在多个网络平台观看比赛实况,因此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同步欣赏了选手们诠释的多姿多彩的肖邦音乐。
本届肖赛的评委
这届肖赛正赛开始前,评委中就产生了波澜,两位世界级演奏大师尼尔森·弗莱雷(N e l s o n F r e i r e,在本刊发稿过程中,弗莱雷于2 0 2 1 年1 1 月1 日辞世。—— 编者注)和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退出了评委席。对于退出的原因,官方的解释是弗莱雷因病不能担任评委,而作为弗莱雷的好朋友,阿格里奇要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和好朋友在一起,因此不仅一起和弗莱雷退出评委席,也拒绝了原定在开幕式音乐会上的演奏。被誉为“钢琴女大祭司”的阿格里奇,不仅是1965年肖赛的金奖得主,更曾多次担任肖赛的评委,此次二人的退出,不免令很多人感到遗憾。在弗莱雷和阿格里奇离开后,由巴西钢琴家亚瑟·莫雷拉——利马(Arthur Moreira-Lima)补任评委,非常有意思的是,利马自己曾在1985年的肖赛开赛前退出了评委。此外,利马和阿格里奇同是1965年肖赛的参赛选手,而利马是银奖得主,同时利马又和弗莱雷都是巴西钢琴家,不知这样的安排是巧合还是肖赛对选择替补评委的别具匠心呢?
于是,本届肖赛的评委阵容如下。
评委会主席
1975年肖赛参赛者、波兰保加利亚裔钢琴家卡塔琳娜·波波娃——齐德隆(Katarzyna Popowa-Zydron),第三次担任肖赛评委(2010、2015、2021)
评 委
1955年肖赛金奖得主、波兰钢琴家亚当·哈拉谢维奇(Adam Harasiewicz),第六次担任肖赛评委(1995、2000、2005、2010、2015、2021)
1965年肖赛银奖得主、巴西钢琴家亚瑟·莫雷拉-利马(首次担任肖赛评委)
1970年肖赛铜奖得主、波兰钢琴家彼得·帕拉齐内(Piotr Paleczny),第八次担任肖赛评委(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1)
1970年肖赛第六名获奖者、波兰钢琴家亚努什·奥莱依尼查克(Janusz Olejniczak),第三次担任肖赛评委(2005、2015、2021)
1975年英国利兹钢琴比赛金奖得主、俄罗斯钢琴家迪米特里·阿历克塞耶夫(Dmitri Alexeev),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5、2021)
1975年肖赛银奖获得者、拉脱维亚钢琴家蒂娜·约菲(Dina Yoffe),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5、2021)
1980年肖赛金奖得主、加拿大越南裔钢琴家邓泰山(Dang Thai Son),第四次担任肖赛评委(2005、2010、2015、2021)
1980年肖赛并列第五名获奖者、波兰钢琴家爱娃·波布罗卡(Ewa Poblocka),第三次担任肖赛评委(2005、2015、2021)
1980年肖赛并列第五名获奖者、日本钢琴家海老彰子(Akiko Ebi),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5、2021)
1985年肖赛铜奖得主、波兰钢琴家克舍什托夫·雅布隆斯基(Krzysztof Jablonski),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05、2021)
曾参加1980年和1990年两届肖赛,并在1990年金奖从缺的情况下获得银奖的美国钢琴家凯文·肯纳(Kevin Kenner),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0、2021)
曾参加1990、1995年两届肖赛,并在1995年金奖从缺的情况下获得并列银奖之一的法国钢琴家菲利普·久西亚诺(Philippe Giusiano),首次担任肖赛评委
1990年肖赛“最佳玛祖卡奖”得主、波兰钢琴家沃切克·斯维塔拉(Wojciech Switala),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5、2021)
参加1995年肖赛但未得到名次的阿根廷钢琴家尼尔森·格尔纳(Nelson Goerner),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5、2021)
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肖邦研究专家约翰·林克(John Rink),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2015、2021)
从第二轮开始担任评委的2000年肖赛第四名获得者、中国钢琴家陈萨,首次担任肖赛评委
从评委中可以看到,除了阿历克塞耶夫和林克外,其余均为历届肖赛获奖者或选手,而除了陈萨、久西亚诺,以及因退出1985年肖赛评委而成为首次担任评委的利马外,其余评委都至少是第二次担任肖赛评委。
选曲和选琴的那些事儿
除了评委阵容之外,每年选手们对参赛曲目的选择也经常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而且似乎每一届比赛中受选手们“青睐”的曲目不尽相同。比如在这届比赛第一轮的四天赛程结束之后,就有人对今年的“热门曲目”进行了总结。第一轮曲目包括练习曲、叙事曲、谐谑曲和夜曲等,今年被演奏次数最多的是《第四叙事曲》(Op.52)和《“三度”练习曲》(Op.25,No.6),在第一轮中这两首作品都被演奏了18次之多。接下来就是《练习曲》(Op.10,No.1)和《夜曲》(Op.62,No.1),分别被17位选手演奏。而其他一些肖邦的“名曲”,如《“冬风”练习曲》(Op.25,No.11)、《夜曲》(Op.48,No.1)、《谐谑曲》(Op.20)、《练习曲》(Op.10,No.8)等都和相对不那么出名的《练习曲》(Op.10,No.10)、《练习曲》(Op.25,No.5)一样,仅被选择了两次。
这一情况和上届2 0 1 5 年的肖赛有着明显不同,在上届比赛中,选手选择最多的是《练习曲》(Op.10,No.8,19位选手),其次为《“冬风”练习曲》(Op.25,No.11,18位选手)及《夜曲》(Op.27,No.2,17位选手)。
此外,由于钢琴这件乐器本身的特点,导致选手们不可能像其他一些乐器演奏者那样随身携带自己的乐器,而只能走到哪里就使用当地的钢琴,但不同钢琴的声音特点有时又会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因此,为了尽可能让选手们的发挥不受到不熟悉的钢琴性能影响,包括肖赛在内的一些赛事通常会为选手们提供一些不同品牌的钢琴供选手选择,一旦选定,在比赛中不得再更换。选手所选择的钢琴品牌会在主持人介绍出场选手姓名及曲目时一并播报,因此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方面。
本届肖赛为选手们提供了五台备选用琴,其中两台为施坦威,其余三台各为雅马哈、卡瓦伊和法奇奥利。雅马哈和卡瓦伊钢琴在1985年第十一届肖邦比赛时成为比赛用琴,当时的另外两个品牌是施坦威和贝森朵夫,而在此前,钢琴品牌贝希斯坦由于在1975年肖赛中只有一位选手选用而退出大赛。法奇奥利钢琴则是肖赛上相对较新的面孔,从2010年才开始成为肖赛的比赛用琴。
选手们会在赛前一天有一个15分钟的选琴时间,有些选手会在这15分钟里试遍每一台琴,而有的选手则一上来就已经打定主意选择哪个品牌的钢琴,而只在那一台琴上试完全部15分钟。在正赛开始时的87位选手中,有64位选手选择的是施坦威钢琴,约占总人数的75%;9位选手选择雅马哈,约占10%;8位选手选择法奇奥利,约占9%;6位选手选择卡瓦伊,约占6%。而在最后获奖的八个人中,这一比例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第一、三、五名三位选手选择的都是法奇奥利钢琴(37.5%),两位并列第四名及一位第二名共三位选手选择的是施坦威钢琴(37.5%),另一位第二名及第六名共两位选手选择的是卡瓦伊钢琴(25%)。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俄罗斯选手爱娃(Eva Gevorgyan)是一位从参赛就备受瞩目、带着“明星光环”的选手。2004年出生的她,已经在“范·克莱本(达拉斯)青少年钢琴比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得大奖;在韦尔比耶音乐节、肖邦国际音乐节等上演奏并多次与知名乐团及指挥合作;获得2019年ICMA(国际古典音乐奖)颁发的“发现奖”;在2020年被大师基辛(Evgeny Kissin)选为鲁尔音乐节的资助对象。还曾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出现在电视直播中,询问普京教育改革的问题。爱娃在比赛中的演奏从容沉稳,在练习曲等作品中都有出色的rubato处理。她的演奏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演奏过程中身体会频频前倾到离开琴凳的程度,以此来帮助发力。很有意思的是,身为雅马哈青年艺术家的爱娃,在比赛中选择的却是施坦威钢琴。最终,17岁的爱娃闯入决赛并获得了第七名(荣誉奖)。
1 9 9 5 年出生的拉脱维亚钢琴家奥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参加了2015年和今年两届肖赛。在上届比赛中,19岁的奥索金斯就以其剑走偏锋的演奏风格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最终奥索金斯进入了2015年肖赛的决赛,并获得第十名(荣誉奖),肖邦协会还在赛后发行了他的比赛现场录音。因此,在这届肖赛一开始,我就听到很多喜欢奥索金斯的朋友不断在谈论他的表现。在上届肖赛之后,奥索金斯一直接到音乐会和录音的邀请,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等国际顶级音乐节上演出,并得到小提琴家克莱默(Gidon Kremer),钢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巴巴扬(Sergei Babayan)等人的高度评价。可以说,经过了六年历练,这届的奥索金斯已经变得更为成熟和老练。直播中可以看到他的状态、声音和台风,都是一位钢琴演奏家的风范和气度,和其他一些学生气的选手完全不同。然而遗憾的是,这次奥索金斯的成绩还不如上一届,连第三轮都未能进入,其原因可能还是奥索金斯特立独行的演奏风格吧!由此也可以看出肖赛竞争的惨烈及排斥个人风格过强的选手的一贯宗旨。
与奥索金斯相映成趣的是同样为第二次参加肖赛,并同样在上届比赛中进入了决赛的日本选手小林爱实(Aimi Kobayashi),自幼就以钢琴神童的姿态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因此在上届比赛中小林爱实的参赛,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在上届虽然进入决赛却无缘名次之后,这届比赛中的小林,在舞台表现上明显更为沉稳,也更为放松了。她自己表示“将比赛当成是表演”,以此来调整心态。最终,她得到了和奥索金斯截然不同的成绩——本届肖赛的并列第四名之一。
今年的肖赛出现了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手,那就是身份是医生的“跨界”钢琴家泽田苍梧(Sohgo Sawada)。平时,泽田的日常工作是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做手术,非常忙碌。他自己坦言说,正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所以回家就练琴,但从未想过要当钢琴家,只是喜欢弹钢琴。“能参加肖赛,能在大家面前表演,我就感到很幸福了”。泽田第一轮比赛的开场曲是《第一叙事曲》,这是他最喜欢的肖邦作品,也是老师教他的第一首肖邦作品。泽田在比赛中的演奏,不仅极富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在技巧方面也毫不含糊,第一轮中的两首练习曲——“三度”(Op.25,No.6)和“激流”(Op.10,No.4),是练习曲文献中技术门槛极高的作品,泽田却弹得可圈可点、细节刻画十分到位。总之,如果不知道泽田的医生身份,单纯通过演奏的一招一式和音乐呈现,绝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票友”。评委对泽田的演奏也给予了肯定,在包括当年的日本“钢琴童星”牛田智大在内的众多专业选手都纷纷于第一轮被淘汰的情况下,泽田闯入了第二轮的比赛,并继续献上了《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波罗乃兹》等作品的精彩演奏。略微可惜的是,可能是练习时间受工作所累,手上的小失误稍稍多了一些,最终未能进入第三轮。
可以说,除了最后的获奖者外,其他选手也都在赛场上倾情挥洒了自己对于钢琴及肖邦音乐的热爱,他们都是本届大赛中最为缤纷的色彩。
本届比赛的前三名获奖者
每届比赛最受万众瞩目的当然都是奖项最终花落谁家。这次比赛的首奖得主为加拿大籍华裔刘晓禹,并列第二名为日本选手反田恭平(Kyohei Sorita)和意大利/斯洛文尼亚选手加迪耶夫(Alexander Gadjiev),第三名为西班牙选手加西亚(Martin Garcia Garcia),并列第四名为日本选手小林爱实和波兰选手库兹利克(Jakub Kuszlik),第五名为意大利选手阿梅利尼(Leonora Armellini),第六名为加拿大籍华人选手白立君(J J Jun Li Bui)。本届由于出现两个名次的并列,使原本应为前六名的获奖者变为了前八名,而与之前1980年的第四名从缺,1990年、1995年两届的金奖从缺,2005年的银奖和第五名从缺,2010年的第六名从缺等届相比,真的能够令人感受到这届参赛者中优秀选手之多。
此外,肖赛还有一些单项奖,其中“最佳玛祖卡奖”由第四名库兹利克获得,“最佳协奏曲奖”由第三名加西亚获得,“最佳奏鸣曲奖”则由第二名加迪耶夫获得。此前的肖赛,“最佳协奏曲奖”经常都由最后的金奖得主获得,更出现过2005年金奖波兰选手布莱哈齐(Rafal Blechacz)包揽单项奖的盛况。然而从2015年开始,金奖得主即“最佳协奏曲”获奖者的规律就已被打破,2010年“最佳协奏曲”获得者为银奖得主温德(Ingolf Wunder);而2015年“最佳协奏曲奖”从缺,金奖得主赵成珍获得的单项奖是“最佳波罗乃兹奖”,而本届金奖得主刘晓禹则没有获得任何一个最佳单项奖。
本届肖赛的首奖获得者刘晓禹,其父母早年从北京到了法国,后又移民加拿大,刘晓禹在199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蒙特利尔音乐学院,师从雷蒙德(Richard Raymond),曾跟随陈政宇学琴,随后进入邓泰山门下。在刘晓禹成长经历的介绍中,他自幼兴趣之广泛是十分惊人的。据称自幼就爱玩游戏机、下棋、打扑克、搓麻将、游泳、跑步、打乒乓球、玩桌球、打保龄球,此外还喜欢变魔术,在家里学习汉语并接触西方绘画……而钢琴在小时候一直就只是他众多爱好之一。他每天练琴时间也很少,甚至一直弹的都是电子琴,直到10岁时因55键电子琴音域不够才买了第一台立式钢琴。笔者认为,刘晓禹的学琴经历及泽田苍梧的出现,都应该令我们对当前国内专业钢琴教育进行一些反思。
刘晓禹在大赛中每一轮的表现都很稳健,较少失误,音乐变化多样、层次分明。他的演奏姿态十分有特点,看上去给人感觉似乎略“紧”,但是对声音的把控却没有任何影响。比赛第三轮的曲目规定为肖邦奏鸣曲、前奏曲和玛祖卡,如选手曲目的演奏时长低于最低时限45分钟,可以再任选肖邦其他作品演奏。在第三轮的自选曲中,刘晓禹选择了肖邦的《“把你的手给我”变奏曲》(Op.2),这首乐曲比较常听到的是钢琴与乐队的版本,独奏版并不常见,且刘晓禹在这首曲子中展现出了全面的技术能力,并作为第三轮的结束曲,赢得了全场热烈喝彩。
并列第二名获奖者之一日本选手反田恭平,1994年出生,除了从事钢琴演奏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指挥家。在本届肖赛中,他成了继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70年获得肖赛第二名之后,日本又一位肖赛第二名获得者,这也是日本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参加肖赛以来取得的最高名次。
反田恭平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瓦列克列辛斯基(Mikhail Voskresensky),目前在华沙肖邦音乐大学师从本届评委帕拉齐内。反田的演奏松弛、镇定,在云淡风轻中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可爱的面部表情。反田在第三轮“补足时长”的任选作品中,也带来了意外的新意:除肖邦《“英雄”波罗乃兹舞曲》外,他还选了一首平时非常少听到的一首无编号《降E大调广板》,是肖邦根据一首波兰传统歌曲写成的钢琴曲。反田把这首只有一页乐谱的作品,放在《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英雄”波罗乃兹》两个大部头中间演奏,起到了非常好的调剂和过渡的作用。
与反田恭平并列第二名的加迪耶夫,出生于钢琴世家,父母都为钢琴教师。加迪耶夫在9岁时就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并在10岁举行了自己的首场独奏音乐会。2015年,加迪耶夫参加了“第九届日本滨松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当时的评委有阿格里奇、海老彰子和巴巴扬等人。此后他经常被邀请到包括韦尔比耶音乐节在内的许多音乐节进行演奏,与许多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并发行自己的个人CD。目前加迪耶夫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跟随吉里洛夫(Pavel Gililov)学习。加迪耶夫的络腮胡和灰白的长发,给人以“大叔”的既视感,但生于1994年的他,其实今年也不过27岁。他的演奏挥洒自如,音乐娓娓道来,不慌不忙,尽管在第二轮《第二叙事曲》(Op.38)的快速段落略有闪失,但他在《第四叙事曲》(Op.52)结尾前的长休止、《前奏曲》(Op.45)如清风拂过的华彩(Cadenza)、《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等都令笔者回味无穷。
获得本届肖赛第三名的西班牙钢琴家加西亚,1996年出生,曾在西班牙马德里的雷纳·索菲亚音乐学校学习,后在美国曼尼斯音乐学校师从罗斯(Jerome Rose)。加西亚曾获得多个钢琴比赛奖项,就在本届肖赛之前,他还报名了今年4月在以色列举行的“阿图尔·鲁宾斯坦钢琴比赛”,及今年5月在比利时举行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但似乎并未参赛。比赛中加西亚的演奏充满活力、张弛有度、十分引人入胜,即使是《第二谐谑曲》(Op.31)这样的“大俗曲”都能被他处理得充满意趣,在《奏鸣曲》(Op.58)第三乐章中的弱奏也令人叹服,《前奏曲》(Op.45)则弹得诗情飘逸……当然,在进入状态之后,加西亚的演奏会给人有些随意之感,对有些乐谱记号并不太严格遵守,有时手上也略显不干净,但在他音乐的感染力下,这些似乎都可忽略不计。
可以看到,本届肖赛的前三名获奖者,虽然身份都还是学生,但在赛前就都已开始自己的独奏会演出、多次与知名管弦乐团和指挥合作、发行自己的个人专辑、在多项赛事中获奖,都是身经百战,并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了,因此在比赛中能够沉稳冷静、愈战愈勇也在情理之中。
本届肖赛的中国选手
在进入本届肖赛正赛的选手中,有二十余位来自中国,而且,在比赛第一天,是第一位中国选手毛宣懿率先上场,奏响了本届肖赛正赛的第一个音,其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毛宣懿显然是战胜了心理压力,演奏得淋漓尽致,许多细节都非常感人。笔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夜曲》(Op.48,No.1)中动力再现的部分,这里乐谱上既有“激动的”指示,同时力度还是pp,分寸十分难以把握,而毛宣懿却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大赛第一天晚上登场的阮扬扬,极富“偶像气质”,他也用《夜曲》(Op.48,No.1)作为自己的开场曲,之后是两首练习曲(Op.10,No.7和No.8)及《幻想曲》(Op.49)。笔者注意到,在弹完作品10之7后的间隙,阮扬扬轻微左右摆动身体,仿佛是先感受下一首作品的律动,然后才开始作品10之8的演奏。阮扬扬并不属于那类拥有“强大技术”的钢琴家,但他的演奏有着自然流畅的Rubato,非常适合肖邦音乐,而且他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也比较适度得体。他的音乐诠释既比较严格地忠于乐谱的表情记号,同时又会有一些新颖的设计,如作品10之8结尾的四个分解和弦,乐谱上的力度标记为ff,而阮扬扬却做了较弱的处理,别有一番意趣。据笔者了解,正赛当天阮扬扬有些发烧,因此发挥得不如预选赛好,在《幻想曲》中还出现了小的闪失。然而,尽管阮扬扬未能晋级第二轮,但在第一轮结束后就已有演出经纪人与他签约,也算有失有得。
在10月5日中午登台的张博骜,曾在波兰“肖邦国际青少年比赛”中获15至18岁组第二名(第一名从缺)。他的演奏能让人感到这是一位非常有才能、有想法、特别敏感的钢琴家,在他的两首练习曲(Op.10,No.4和Op.25,No.10)中,还能听出他具备非常强的手指能力及科学的弹奏方法,特别是作品10之4,被现场的许多观众誉为“令人惊艳的演奏”。但是可能正如张博骜的指导老师、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校长陈曼春教授所说,“由于年轻,张博骜在第一轮的《夜曲》(Op.27,No.1)和《第四叙事曲》(Op.52)中对分寸和情绪的把控以及恰如其分的状态等并没有发挥出平时最好的水平,而肖邦音乐的主要难度就在于情绪的把控和分寸”。相信积累了大赛经验之后的张博骜,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与努力,终会走向成熟。
10月5日晚开始第一轮演奏的陈学弘,此前已经在包括“金钟奖”在内的许多重大比赛中获第一名,近年来一直在本届评委帕拉齐内指导下学习。他在第一轮中展现出技术全面、声音层次丰富的特点,对作品中诸多意外的和声进行等细节都有精心刻画,华彩句等也弹得潇洒飘逸,赢得评委及观众的肯定,顺利晋级第二轮。在大赛曲目规定中,奏鸣曲是第三轮的规定曲目,同时又是第二轮的可选曲目,陈学弘将《奏鸣曲》(Op.35)作为了自己的第二轮曲目。可能是由于压力和疲惫,在第二轮演奏中,尽管陈学弘之前的演奏亮点俱在,却出现了一些失误,最终遗憾止步于第二轮。
10月6日下午登台的侯一帆,是一位17岁的少年,外形阳光俊朗,神情中带几分羞涩。他为大家诠释出的是青春而富于朝气的肖邦,技巧扎实稳定,并在抒情段落表现出满满的诗意。然而,“血气方刚”的侯一帆似乎在对现场音响及自身激情的把控上还欠缺一些经验,比如《第一叙事曲》(Op.23)的一些本应不知不觉由慢渐快的地方,显得有些急促和匆忙,速度变化略为突兀。
本届肖赛的其他中国选手,都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描述。作为最后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饶灏的演奏,已经有众多国人的关注与评论,在此亦不再赘述。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肖赛,一直以选拔演奏诠释最符合“肖邦精神”的钢琴家为宗旨,并不是像许多其他钢琴比赛那样要选拔最具演奏个性、技艺最精湛的演奏家。这次中国选手有些遗憾的成绩,说明选手的表现尚未与大赛评委心目中的“肖邦精神”吻合,这不禁再次引起我们对于理解“肖邦精神”和“肖邦风格”的思索。本次大赛里的中国选手,除现场发挥的稳定性因素之外,有些具有强大的技术,演奏却缺乏肖邦的气质,而有些演奏风格很适合肖邦,但是技术又有所局限。因此,症结所在可能仍然是如何在诗意抒情与理性节制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也正是陈曼春教授说的“分寸与控制”,以及在现场观赛的侯一帆的老师、上海音乐学院唐瑾老师谈到的,“我们在肖邦作品的‘声音概念’建立上,与肖赛的要求可能还存在一定偏差”。
笔者相信,不管结果如何,这次大赛的经历都将是选手们最宝贵的艺术经历与人生财富之一。
本届肖赛的争议
在肖赛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出名的争议,最出名的当属1980年“波格雷里奇事件”。而这届比赛由于全球范围的高清直播,更是在每一轮晋级结果公布时都会有争议之声,在奖项确定之后,争议也到达了高潮。甚至在大赛宣布获奖名单时,来自东道主波兰的记者施瓦茨曼(Dorota Szwarcman)于该国销量最大的周刊POLITYKA上发表了题为《奇怪的结果》的文章。说来也巧,1980年的事件就因评委阿格里奇的退出而震惊乐坛,而那届比赛的金奖得主就是邓泰山,而时隔四十一年之后的阿格里奇第二次退出肖赛评委席,金奖得主是邓泰山的学生。
本届比赛最大的争议所在,就是选手是评委学生的问题。某公号在比赛进行中对选手中的评委在册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预赛中评委学生约占总选手人数的13.41%,到第一轮为20.69%,第二轮为31.11%……第四轮(即决赛)为41.67%,呈逐步增高的趋势,该公号当时预测此比例将会在获奖选手中达到峰值。而最终的情况似乎是被该公号言中了:在前述最后八位得到前六名的选手中,首奖得主刘晓禹和第六名获奖者白立君都是评委邓泰山的学生,第四名获奖者库兹利克为评委会主席齐德隆的学生,第二名获奖者反田恭平为评委帕拉齐内的学生,四人占到了总人数的50%。有人还找到了上届获奖者的数据:六人中有三位是评委学生,比例还是50%。
当然,肖赛规定,评委是不可以给自己的学生打分的。但多家外语媒体仍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尽管评委不能给他们自己的学生打分,但是他们可以给其他选手打低分,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学生构成威胁的选手”。他们还认为,“赛方说评委不能给他们的学生打分就会保证公平,是对音乐界智商的侮辱”,还有人尖锐地说这次比赛应被命名为邓泰山比赛。
而作为产生过诸多早年肖赛金奖获得者的俄罗斯,其播放古典音乐的奥菲斯官网也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今年肖赛的结果“出了许多问题,涉及评委的公正性”,他们指出,“很多关注比赛的人已经注意到,一些获奖者是决策者的学生……长期以来,音乐界都在讨论教育工作者参与评估学生的道德权力问题,然而,比赛规则却常常并不禁止这一点”。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肖赛历史上,选手及获奖者是评委学生的现象由来已久,比如2010年肖赛金奖得主阿芙蒂耶娃是评委傅聪的学生、银奖得主温德是评委哈拉谢维奇的学生,那一届的争议是有人认为温德应获金奖。而更远一些的1975年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获得肖赛金奖时,他的老师亚辛斯基(Andrzej Jasinski)就是评委之一,但当时对于比赛结果没有出现争议,而以今时今日齐默尔曼在乐坛的成就,更加证明了当时肖赛的眼光。因此,不管争议如何,结果已然不会更改,而评委们的决定究竟是否公平和正确,时间自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