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思考
2021-11-26张敏妮李从照
张敏妮,李从照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自然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自然环境是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一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体。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1],同时它的发展和进化也促进了个人及其思想行为的变化。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探究自然环境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内在机理,对于挖掘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人们总是要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因为自然条件是他们得以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前提。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制约主观,外在的物质层面与内在的精神气质总是相互糅合的。人们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经常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季节气候、地形地貌、国土疆域以及声音、空气、景观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产生影响。例如生活在平原地区的青少年,由于交通便利,人员流动方便,基础设施健全,人员交往频繁,因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青少年更加容易接触到新信息、新事物。因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比较开放和活跃。而生活在深山地区的青少年,由于常年活动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与外界交往少,因而该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难以获得丰富的信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也容易倾向于保守和封闭。
(二)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形成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人们对自然环境具有天然的依恋情怀和亲近感,因而当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问题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最终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特定情感。人们接受知识信息、形成特定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式有很多,而自然环境发挥教育作用的途径是通过运用环境自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来连接人们的情感渠道,触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感受自然“美”的启迪和规律“真”的启发时,促其形成“善”的感悟及一定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源,不少来源于自然界。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用高山来激发人们的意志,用大海来开阔人们的胸怀,用梅花教人顽强,用莲花诲人高节。又如,当我们漫步于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或者多彩的草木丛林中时,不但能够放松我们的心情,陶冶自身的情感和美感,还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自然环境和要素作为一个国家的具体要素和表现形态,通过这些具体的要素能够激发个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国家的认同,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情感支撑。
(三)挖掘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界本身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选择和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时,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但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也有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无限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排放各种废气、污水、垃圾等,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些行为不但导致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条件带来种种限制,而且也不利于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因而在挖掘自然环境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应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的正确指导下,发现、运用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作用的深层依据
“社会环境,是指环绕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2]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的产生不是凭空出现的,其形成的基础是自然环境,并反过来不断地改变和优化自然环境。在社会环境中,生产力的要素决定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交流工具,影响人们的思考角度、思想动向和行为模式。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作为个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影响并决定着人们各种思想和行为的产生。“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物质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坚持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在强调思想、政治、道德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物质和经济的作用。自然环境通过对人的感官、情感和心灵的触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社会环境则通过知识体系、舆论营造和社会规约等直接或间接对个人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养成符合一定社会形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更加讲究多样、丰富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要求,都会带来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提高,进而反过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二)经济社会的进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支撑,这些条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所、设备、工具、基地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个体教育也包括群体教育,但无论是个体教育还是群体教育,都需要适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也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线上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育环节也更加地快速紧凑。此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在认识不同的教育对象、形成特殊的教育对策、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时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形成一定的教育效果反馈、收集、调整等环节也都明显加快,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属性最终决定人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行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马克思关于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总结回答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进行交往和生产,同样的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思想、观念和意识,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发展自己。“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单个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1]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实践的,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而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际环境。这些社会关系和人际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它通过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人们在交往关系中所形成的道德法律、社会规则、价值观念等。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面临的挑战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形态。然而,网络作为一个矛盾体,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还会带来消极作用,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出了一些挑战。
(一)网络环境中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使人受思想污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其他环境相比,具有信息量大、信息的性质类型多样化、信息传递和变化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且具有活力,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然而,网络环境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其中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先进信息和落后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时常混杂在一起,青少年往往因为社会经验不够成熟而不能正确分辨其中的信息,进而容易造成思想上的障碍,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来传播色情、赌博、暴力等游戏、视频和图片,以及利用网络来传播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错误信息和谣言,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导致人的政治信仰发生动摇、道德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以及出现行为失范等,这些问题无疑就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干预和挑战。
(二)人的社会心理在网络中容易扭曲和扩大化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因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场合等因素的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范围以及缩短了彼此之间的交往时间。通过网络,教育双方不但可以看到对方的形象,听到对方的声音,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是,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也容易给青年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青年学生在长期的网络虚拟交往中,他们习惯通过各种表情包、图片或短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引起同辈群体之间的情感认同。相比较现实交往中青年学生通过语言、肢体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虚拟交往更具视觉冲击性和感官刺激,因而他们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网络世界,不再愿意与身边的人打交道。在网络虚拟交往当中,虽然人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也容易造成青少年情感的缺失和人格发育不健全等问题。
(三)在网络环境中人的社会责任感容易被网络虚拟性侵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电话诈骗、网络链接诈骗、网络兼职诈骗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所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和诈骗,也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除此以外,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使得越来越多网民的网上行为更加的无序。他们能够随意发布不良言论和图片,恶意批判和伤害别人,甚至影响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这些网民在网上的肆意行为,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会触及法律。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他们对公共空间秩序的认识出现偏差,模糊自身行为对社会和他人所造成的伤害,从而将自身的社会责任“虚拟”化。这些网络偏差行为的出现,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和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建设对策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要充分维护、巩固和发展稳定的和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良莠之分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人们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冲突。再者如果这些不稳定因素和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直接影响其结果。“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而人们能够主动选择、建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此,人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设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一)利用各种条件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其思想和行为也总是要受到环境的各种制约和限制。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存在着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地形特点和气候环境。这些天然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不但能够给人直观的美感体验,还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将教育目标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在实现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巧隐含在其中,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红色资源等,使人们在感受自然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感受我国的发展成果、感触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领悟历史发展选择。
(二)在新的生产力下拓展新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价值选择和交往行为环境之中,并在各自思想观念的指引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环境中从事着生产、学习活动。”[4]而价值选择的行为环境与交往环境又要受到社会物质环境即社会生产力的制约。首先,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物质环境的发展状况,决定人们使用的工具,影响人们学习、思考和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社会生产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现代的物质条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面临着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契机,在微时代、大数据时代、5G时代的背景下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互联网为媒介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网络学习中又增强自身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从而促使个人自觉地将自身行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为单位和个人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因为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消极的精神文化环境则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首先需要动员人们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人们参与活动的过程激发他们关心集体的价值取向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要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来开展,使教育活动做到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实际。其次,当出现不同的意见或者声音时,教育者要保持宽容的态度。不要一味地强求一致,而是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营造出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
(四)努力创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所要建设的目标、内容、功能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还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要努力形成开放、竞争、民主、发展以及信息化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建设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时,还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与精神支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优良传统,为此,在新时期下我们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地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的引进,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施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