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

2021-11-2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平台理论课

蔡 暄

(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马克思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令其在科学的世界认知中掌握社会发展需求,认清社会现实形态,从而精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开展中,话语权的确立十分重要,其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真正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关键,只有保证理论课中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及社会价值观等得到学生认可,受到学生肯定,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让其根据社会价值观的发展需求来进行社会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既有话语权的一般特征,又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鲜明的学科特征,其实践需要主要是如何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发出有力量有影响的话语,达到说服人、教育人,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转化为大学生自觉意识的重要目的。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实施者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语言符号为主要载体,通过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将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大学生,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权力和权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任务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一)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权

马克思主义居于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科学权威的话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要在教学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讲透,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成为自觉意识,外化于行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领导权

牢牢掌握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尽快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是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驾驭权

对课堂教学的有力掌控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通过充分行使话语权驾驭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运用正确且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话语引导大学生成才成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的困境

(一)主导话语权的权威性面临挑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话语主导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核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相互叠加,加之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话语权的权威性产生怀疑、抵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

(二)传统课堂话语权遭到冲击

当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取“一份教案、一套课件、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严重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不到激发,这就难以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不少大学生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的现象,对教师所讲内容不能入耳,更不能入心,甚至出现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传统课堂话语权遭到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和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三)话语权构建的传统平台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阵地的侵占,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必须拓展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各种平台,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构建的需求更倾向于多样化,这就需要打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话语传递模式,而现实情况是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能跟上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仍完全依靠传统的话语权构建平台,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话语隔阂和冲突进一步加深。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环境下既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构建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引导方式的巨大变革,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平台、新领域、新途径。虽然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鼓励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络虽然有概率导致其接触不良信息,产生思想偏差,但从近年来的网络调查可知,目前我国有超过8亿人在使用互联网络,其中年龄处于10~29岁之间的青少年人口比例高达49.1%。由此可见,与其恐惧网络阻挠青少年上网,最终导致青少年心生叛逆,不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来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当代教育发展而言更为重要。此外,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确立的实际需求考量,网络平台的运用可以消除理论课枯燥、乏味的教学印象,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课程的趣味性与丰富性,还能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课堂局限,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渗透至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思政思想。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必须顺应形势,提高互联网思维,充分考虑网络平台应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拟定科学的网络平台应用方案,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空间,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开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基于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话语权的构建需求,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网络平台,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结合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立足已有理论成果,利用网络平台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当前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特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现用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为此,高校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培养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进行全面解读、表达、运用,同时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善于利用新媒体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专门人才,捍卫好理论话语权,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素养,摆脱错误思想理论的干扰。构建面向大学生的校园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网,利用网络做好新时代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实现网络理论宣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网络环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能力,更好地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其次,打造学生愿意浏览的网络空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为确保学生有兴趣参与网络平台的相关知识点讨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应找准大学生的思想关注点,并借由引导大学生的关注,逐步促进大学生于网络平台上表达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更为深刻地明晰思政精神。具体来说,以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例,很多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思维意识后,愿意参与一些具有轰动性的社会事件的讨论,如虐童案件、性骚扰案件、暴力执法案件等,这些讨论其可能发布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博客等地,也可能是作为评论发在其他人博客、微博等处。由此可见,大学生是十分愿意参与社会性话题讨论的群体,其对于各类事件拥有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思想。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了让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政理论的学习之中,并让其逐步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应注意利用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参与热忱,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吸引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在话题下抒发感想。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微信群、QQ群,或者利用学校提供的校园论坛思政板块建立一切社会热点时事的讨论贴,鼓励大学生积极留言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教师随时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进行引导,减少错误思潮、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在课程考核时将参与网络讨论的情况适当纳入参考,以此来建立除课堂上的第二讨论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增强学生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上的互动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给大学生,逐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和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视度,筑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最后,考量学生心理,巧用校园空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每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该都经历过,在百无聊赖、无事可做、游戏都玩到厌烦的时候,总希望寻找一切可以解闷的事情来缓解心情。而作为大学生朝夕生活的环境,大学校园内的散步是每个学生都曾经历过的事情。很多时候,散步会无意识地发现平日里行色匆匆不会关注的内容,如告示牌、宣传标语等,而这一时间所看到的事物,往往也会给自身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此外,在等待他人之时,很多人也喜欢观察周围,并对平日里不太关注的事情产生兴趣。诸如此类,为了消除厌烦、无聊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血来潮地关注平日不太关注的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者在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之后,可以联合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借助校园遍布的各类宣传设施,如电子荧幕、校内图书阅览器、图书馆外宣传荧幕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宣传与讲解,利用动画技术、视频技术,效仿网络的“微视频”,讲好新时代,将深奥难懂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校园网络,以荧幕宣传的方式传播给在校学生,让大家在偶尔驻足之时,便能以“解闷”的形式了解一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逐渐内化于大学生的思维之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关注力度,进而逐步重视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综合而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的构建,需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高度的重视与认知。因此,利用网络平台作为载体,为大学生打造更多的理论探讨环境,并从学生思想实际、生活空间入手,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渗透入其日常生活,引导其逐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上产生共振、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平台理论课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