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沿革与工艺研究

2021-11-26邱志军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漆器福州工艺

邱志军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地理标志产品福州脱胎漆器》将福州脱胎漆器定义为:“指以麻布或其他天然布料(布胎)或木材(木胎)和天然生漆、油类、入漆颜料、金属材料、镶嵌材料为主要材料,按福州脱胎漆器生产工艺制作而成并产自于福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包括鼓楼、仓山、台江、晋安、马尾五区和长乐、闽侯、闽清、福清、罗源、平潭、连江、永泰八县的漆器产品。”[1]

福州脱胎漆器上承中国传统的纻胎技术,下启近现代璀璨漆艺,是中国最为典型的漆工艺之一。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一、沈绍安与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1767—1835),字仲康,是清代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有一次,他到衙门修理金字牌匾,发现这块木匾的残破处露出麻布纤维,由此受到启发,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还原并改进“夹纻”(“夹纻”,又称为“挟纻”,是用漆把麻布裱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再反复涂抹,最终去掉泥胎的一种技艺)技法,制造出脱胎漆器,并经过不断的发展,创造出以手掌拍敷上色的薄料髹漆技法。

沈绍安在制作漆器胎骨时,将厚麻布换成轻薄的丝绸和极细的夏布,使漆器胎骨变得更加轻便,可以更好地进行作品细节上的转折变化处理。在色彩上,沈绍安以金银箔为原材料,制作成泥金、泥银,使作品光彩流转、艳而不俗。

沈绍安一举成名后,将技法传给独子沈邦珠,沈邦珠传予独子沈作霖。而沈作霖娶妻纳妾子嗣众多,共有六个儿子,因此沈作霖定下了“四传四不传”的家规:“传内不传外,传长不传次,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2]长子沈允中全面继承了脱胎漆器的全部技法,次子沈允济、四子沈允华则分别掌握其中一种技法。至此,传承至第四代的脱胎技艺仍由沈氏独家经营。

到了第五代,沈氏兄弟分别开设了各自的分号:沈正镐接手老铺,对外打出沈绍安正记漆器店;沈正恂迁居宫巷,开设沈绍安恂记漆器店;沈正恺创办沈绍安恺记漆器店;沈正愉创办沈绍安愉记漆器店;沈正僖创办沈绍安熺记漆器店;沈正铎创办了沈幼兰漆器店,后打出沈绍安兰记的牌号。在激烈的竞争下,几家分号在争抢人才巧匠的同时,甚至挖兄弟店号的名师以壮大自己的队伍。[3]与此同时,沈氏开始意识到商标的重要性,开始对产品冠以商号印记,并制作仿单、宣传单扩大影响。其款识有中文和中英文并用两种。中文款识除了沈氏标志外,还印有“商部商勋”,并附英文“FOOCHOW,CHINA”以表明产地。沈绍安兰记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外国商人,因此还印发英文宣传单,宣传单内容主要是介绍产品种类。一份英文版兰记宣传单刊载内容如下:“我们继承沈绍安传统技艺,并不断改进式样和设计,以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我们制作各种样式的漆器,包括茶几、盘、洗手碗、咖啡具、画框、圆盒、方盒、手杖,各种样式设计的瓶、名片盒、雪茄盒、烟盒、珠宝盒、各式雕刻品等。”[4]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福州漆器行业受到灾难性破坏,外销基本断绝,许多漆器作坊都陷入停业状态,部分漆艺名匠陨落在战乱中。福州脱胎漆器行业仅剩兰记与德记等少数商铺在苦苦支撑。

二、福州脱胎漆器与在地人文滋养

福州脱胎漆器在技艺发展过程中受到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多种文化积淀的产物。

福州脱胎漆器工序繁多、工艺复杂,仅上灰上漆就多达百余次,每道工序间都需要阴干的过程。天然大漆需要在温度保持23 ℃左右、湿度约70%的荫房内才能全部干透,继而才能进行漆艺创作。环境太潮湿会影响大漆干固时间,太干燥则影响成品质量。因此,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四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20 ℃,年平均湿度约为77%,非常符合大漆工艺制作的温湿度条件。由于福州一年中有近8 个月处于温暖湿润状态,整体的气候相当于一座天然的“大荫房”,为福州漆器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在福建民俗中,婚礼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福州脱胎漆器用具,尤其是红色盘、盒、梳等,常用于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重大节日。福州的丧葬“做七”习俗更是与漆艺息息相关。“死者入棺之后,每七日要在棺木上漆一次。福州话发音‘七’与‘漆’同音,又是七日一漆,棺工做漆本属七日一道工序,后来成为丧事‘做七’,指七日一祭祀的习俗”。[5]

除了丧葬礼仪,在福州,每逢祭祀节日或年节都要举行祭拜仪式。在祭拜仪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烧纸箔钱。福州地区的纸箔为单数,最常用的是纯纸箔。[8]祭祀祖先烧纸箔钱,是表对祖先的敬意,以济先人在地下能吃好穿暖,并保佑家族后人吉利顺遂。经营店铺者逢初一、十五在门口点蜡烛烧纸箔钱,是希望经营平安顺遂。逢年过节将金银纸箔放置于门缝之间,则是取财源滚滚的好兆头。福州脱胎漆器中,不乏与金银箔相结合的髹装技法:“一般技法则有贴金银箔加罩透明漆的罩金瞿,有描金晕金的泥金画,有针刻后填金的枪金,有镂金银平脱磨显的‘传(音团)花’(也称台花),有加蔚金银粉后磨显的磨漆工艺装饰画,有运用金银箔光泽反射原理结合自然斑状纹件艺术手法,制成的各色宝砂闪光类彰表(日本漆工称作“鞘涂”或“变涂”)等等。”[6]

佛教造像是漆器制作经久不衰的主题。福建以寺院之多、僧侣之众而令人瞩目。佛教传入福建后,在17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禅灯不灭。在佛教的兴盛发展之下,佛教祭祀活动愈发流行。脱胎漆器因其轻便、美观,被普遍运用于佛像制作。早期的髹漆业多服务于寺庙,在福州西禅寺供奉的20 世纪末制造的一百多尊脱胎漆器造像就是一大力证。

在中国社会,人情与礼物的关系是文化构建中的一种典型意识形态。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礼品属性多有文献记载。一件从英国回流的“清薄料彩漆万寿菊式香橼盘”原盒包装的盒盖标签上,写明了礼物来源和受赠人的名字。1933 年,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嫁女儿时,将一套福州漆器茶盘作为陪嫁品。1936 年,郁达夫任福建省府参议期间,亦多次购买福州的漆器、印泥、图章石等送给朋友。

福州脱胎漆器与福建木雕息息相关。福建木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支具有特色的艺术流派,分别为象园、大坂、雁塔。大坂流派(另有陈派之称)以人物题材为主;雁塔流派(又称漆器派)主要以镂空雕和浮雕技法制作漆器框架和垫座装饰。福州传统漆艺中的人物立像,均为在木雕基础上施以漆彩。沈绍安虽然发明创制了脱胎漆器,但其最初主要制售漆筷、漆碗等生活日用品,以及一些神主木牌等小物件。另外,他还购买仙佛人物题材木雕原柸,将其髹漆上色后出售。这也是脱胎漆器与木雕最为直接的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大漆的影子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除了传统的瓶、盆、碗、箱、杯等实用器具外,晚清时期,由于打开了国外市场,沈绍安家族的后代拓展了适合外销的漆器品种,包括各式茶具、咖啡具、烟酒具、花瓶及日用餐具等。

三、晚清时期福州脱胎漆器的繁盛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业的涌入和清末倡导发展工业的政策,使我国传统手工业遭到了巨大冲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与其他传统手工业不同的是,福州脱胎漆器由于生产的特殊性——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工艺技法,都无法为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所取代,并未直接受到“洋货”输入的冲击,反而因外销大畅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 期”。

由于财政危机加剧,清政府推出“振兴商务”系列政策,制定《雇募工师条例》等,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福州脱胎漆器行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福州漆器业的作坊数量激增,包括私营作坊、专业作坊和工厂等不同规模和类型。正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沈氏脱胎漆器研发出“薄料”技法,稳固了其在漆器行业的地位。

晚清时期还开启了对工业化生产的探索之路,通过成立高等学校和手工艺局,培养大批手工艺技师、艺徒。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正月初七,闽浙总督许应骙奏请设立工艺局,而后手工艺局成立:“省垣(福州)城厢内外,抽收铺捐一项,今由商务局承办,即以捐款余资,设立工艺局一所,于城内之南营地方。其中收到学徒百六十人,每日下半午,教以制作竹器、皮器、漆器各工艺,上半午则在该局内附设之半日学堂,肄习书字。”[7]手工艺局将社会救助和传艺教养相结合,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光绪三十年(1904 年),在籍翰林院编修林炳章奏请将省城水部门内旧机器厂废址改设工艺传习所。[8]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福建省工艺传习所在水部创立。[9]传习所设漆器工艺科目,分设漆器和藤器两科,以培训技工为主。漆器科分中国漆器班与东洋漆器班,共有学员40 余人。留日的张可凎担任总办,日籍教师原田为美术教员,林鸿增担任中国漆器班的技术指导,寺庙壁画工出身的冯锱波为漆画教习。东洋漆器班由日籍老师授日本漆艺。福建工艺传习所为福州培养了一大批包括著名漆艺家李芝卿在内的优秀漆艺人才,他们日后都成为漆器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倡导实业救国,鼓励民族手工业发展的同时,清政府鼓励商人积极参加国外博览会,政府不但组织赛事,还提供参赛货物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希望能为“实业救国”的参展商比照出自己与各国的差距,从中取长补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1867—1905 年,由海关承办的国际博览会至少有25 次之多。[10]福州脱胎漆器在这些国内外赛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法国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据《福州市志》记载:“光绪初年,沈绍安镐记漆器作坊首次选送了漆器“莲花盘”“茶叶箱”参加巴黎博览会,并获得了头等金牌和得奖执照。”[11]

光绪三十年(1904 年),美国举办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沈正镐的作品“大梅瓶”、沈正恂的作品“古铜色荷叶瓶”分别获得头等金牌和最优奖。[12]之后,沈绍安脱胎漆器在各大世界赛事中频频获奖。

在各大国际博览会赛事上,福州脱胎漆器因为精湛而特殊的制作技艺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在国际博览会上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为沈绍安脱胎漆器打开了国际市场,外贸订单纷至沓来。据《福建经济地理》记载,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福州脱胎漆器出口生产总值为10521 元,而在宣统二年(1910 年)已增长至31541 元。[13]外销订单的激增促使福州漆艺市场大好,这期间,福州漆器店遍地开花:“光绪间,福州漆器店作达40 余家。”[14]

宣统二年(1910 年),在国内首个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上,沈氏脱胎漆器和福州漆器在博览会上斩获多个奖项。据《南洋劝业会审查得奖名册》载:“各种漆器(福建福州,沈正恂)一等”“大、小漆器(福建福州,沈正镐)一等”[15],在美术类仅有的10 个获奖名额中,沈氏脱胎漆器获得了2 个。此外,福州各脱胎漆器均有获奖,包括“各种漆器(福州帮带,工艺传习所)二等”“大、小漆器(福建福州府,林钦安)二等”“漆器(福建福州府,义泰大吉祥)四等”“漆器(福建福州府,林漮)四等”“漆器(福建福州府,福庆安)四等”。[16]据载,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奖作品内容是:“沈正镐、沈正恂兄弟和泥塑艺人张振奎合作,以一批器皿、造像再次获奖。”[17]

为鼓励民众积极投身工商实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光绪帝颁布诏谕:“富强之计,首在鼓舞人才。各省士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果系足资民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或量才能,授以实职;或赐之章服,表以殊荣……”[18]其中以顶戴、爵位等荣誉嘉奖贡献突出的工商业者,沈氏家族两次获得殊荣。一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时任闽浙总督许应骙将沈氏漆器进贡朝廷,慈禧太后对福州脱胎漆器十分喜爱,“慈禧赐沈正镐、沈正恂四等商勋、五品顶戴”。[19]据载,在得到官爵赏赐之后,沈氏家族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不但有福建总商会派人登门道贺,还借此机跻身榕城望族之列”。[20]二是在宣统二年(1910 年)的南洋劝业会上,沈氏漆器作品获得最高奖,由南京三牌楼举办府工商部授予沈正镐、沈正恂“一等商勋、四品顶戴”的荣誉官衔。这极大促进了福州漆工的热情和行业的发展,福州脱胎漆器从业人员队伍迅速扩大,福州跃升为国内最具规模的漆器产地之一。

清政府的嘉奖使商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社会地位大为提升,极大地鼓励了漆器产业的发展。此时的福建漆器业几乎遍布全省,“除了福州脱胎漆器,还有仙游的漆木碗,永春的漆竹篮,延平(南平)的漆皮枕,漳州、龙岩的编结漆器,建宁的套装漆盒,汀州的精髹漆器”。[21]

四、沈绍安脱胎漆器工艺技法的精进

晚清时期,福州脱胎漆器工艺技法取得了多样发展。福州脱胎漆器在各种国际博览会、展会、赛事上大放异彩,外贸订单激增,打开了海外贸易市场之门。福州脱胎漆器的店主们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竭尽全力钻研工艺,开发品类,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开始向多样化发展。

在装饰图案上丰富了题材,包括梅兰竹菊等植物图案、鸟兽鱼虫等动物图案、仕女老者孩童等人物图案、山河树影等山水图案、云纹等祥瑞图案和各种几何图案。

在色彩髹饰上,沈氏家族更改了漆油配比,除使用矿物颜料外,还运用化工颜料,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在用色比例上也有所侧重,无论是晕染、五彩、金银色,都以朱漆或黑漆为主,以深沉稳重、低调华贵为主基调。

沈绍安的后人又创造了“薄料漆拍敷”工艺,将金银粉兑入快干漆调成薄料漆,改变刷涂操作方式,采用拇指球薄料敷拍漆面,使漆器呈现出内敛而高贵气质。该工艺改变了福州漆器“白唯非油则无应矣”的历史局面,创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漆器时代。

在产品种类上,福州脱胎漆器制作在大项目下进行细分,拓展了产品的形制规格。文房用品款式繁多,形制精美,通常将镇纸、笔舔、水盂、水滴、印盒和砚盒等配为一套。盘类产品以食盘与果盘居多,常见的形制有繁复的荷叶盘、莲花盘、玉兰花盘、海棠盘、菊花盘、南瓜盘等花瓣形盘及简洁的矩形、椭圆形、圆形、方形盘。盒类产品包括食盒、茶盒、烟盒、名片盒、文具盒、梳妆盒等,多用楠木支撑。就造型来说,福州漆盒大致可分为几何器型和仿生器型两大类。前者有方、长方、圆、椭圆、五角、六角及卷书形盒等,最常见的是长方盒和圆盒;后者系精制的自然形瓜果盒,纹饰通常有蟠桃、石榴、莲叶、葫芦花瓣、竹节等,专供文人赏玩之用。器具类有碗勺等餐具、茶具、酒具、熏香炉、烛台、香插以及迎合西方市场需求的五斗烟具、咖啡具、洋酒具等。用木多为山榉、楠木等。表面髹黑推光或朱红,描金填彩山水、花鸟、龙纹或金锦花图案。家具类常见单扇屏风、四扇屏风、四扇挂屏、博古架、竹根、鹿竹三角圆桌、三套几、案等。神像类以人物立像为主,多为神佛和历史人物题材,包括观音、罗汉、寿星、弥勒、东方朔、铁拐李、张果老、陈靖姑、关羽等。这些人物作品或站或坐,配色鲜艳,身上多施金漆、彩漆,造型立体生动。

在中国传统漆艺看似繁荣实则已出现衰落之时,沈绍安脱胎漆器以其轻巧独特的纻胎技术和精美的薄料髹饰脱颖而出,取代了采用卷素胎骨或车木胎骨、铜皮胎骨的江浙漆器在国内的产业中心地位,使福州一跃成为我国新的漆器产业中心,并扭转了晚清时期日本漆器占领海内外市场的局面。

在晚清时期五口通商迫使手工业转型的形势下,福州脱胎漆器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但参加国际博览会,在国际上打响名气,还打开了外贸市场。另外,福州脱胎漆器在工艺技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薄料拍敷技法的出现,将福州脱胎漆器的髹漆工艺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猜你喜欢

漆器福州工艺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漆器收藏三问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