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对策

2021-11-26陈志红

法制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心理

陈志红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青海 西宁 810000)

法社会学还被称为法律社会学,属于法学与社会学相互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其核心思想是把法律置于社会背景中,对法律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整体角度对法律的社会基础以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进而通过法律对社会问题进行解决。现阶段,未成年犯罪属于我国社会主要问题之一,其是未成年人身心犯罪不健全的一种表现。就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明辨是非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易被外界各类因素所影响,进而作出冲动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属于实施犯罪的内在因素,要想使之顺利回归社会,应做好心理矫治工作。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意义

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1]。导致未成年人做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智不成熟,价值观念不成熟,同时家庭、学校、社会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重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治工作,可消除其错误认知,有利于防止涉罪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另外,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之后可能会受到外界的歧视,加强心理矫治可引导其正确面对压力,顺利融入社会。

二、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团伙犯罪较为突出

在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下,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团体性特点,团体作案除了能够让犯罪过程中的恐惧感得到缓解之外,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部分未成年人因为过早辍学,整天无所事事,于是拉帮结派,经常性地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等,通常为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此种偶然性的结合通常会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解体。

(二)激情犯罪增多

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均属于临时起意,甚至于只是为了追求刺激与快感,并非系统、完整的策划,然后开展有预谋的犯罪。同时,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是在同伴的利诱与教唆下形成的,抑或是在同伴面前逞强,害怕被小群体嘲笑、孤立。

(三)犯罪群体多为闲散人员

就未成年人犯罪而言,无业人员占据86.4%,例如因为各类原因辍学的学生,他们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不强,未意识到自身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法律后果,同时此类人员极易发展成校园暴力的参与者与策划者,不利于校园安全。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家庭教育的作用越发显著。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属于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深远[2]。在家庭教育不当与缺乏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就极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许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不重视家庭教育,在缺乏父母管教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逐渐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当未成年人性格形成后,父母再进行管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就家庭教育缺失的未成年人而言,其心理更容易发生扭曲,进而通过一些过激行为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再加上年龄偏小,分辨是非能力弱,极易走向歧途。特别是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此类未成年人心理存在阴影,犯罪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和粗暴管教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养成不良人格,并逐渐演变成引发犯罪的诱因。

(二)学校教育因素

有人曾说过:“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虽然学校环境单纯,但未成年人待在学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待在家里的时间,因此学校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影响至关重要。现阶段,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学校为了能够预防校园暴力的出现,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部分学校未设置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有名而无实,未展现出心理咨询所具备的教育与疏导作用,影响心理教育效果。如果学生受到校园暴力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以暴制暴的思想,进而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社会因素

对于未成年犯罪而言,大多属于模仿性犯罪,成年人为主要模仿对象。现阶段,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搜集自己需求的各类信息。尽管互联网提供了便利性,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鱼龙混杂,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未成年人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极易在不良信息的引诱下做出犯罪行为。并且,未成年人世界观还未形成,在拜金主义、损人利己以及享乐主义等相关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外部诱惑增多,部分未成年人未考虑自身经历实力,为了能够对非分欲望进行满足,便做出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

四、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措施

(一)家庭预防与矫治

家庭教育属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所有教育的前提。正面、合理的家庭教育能够铺平未成年人健康、积极的发展道路,满足他们在成长方面对爱和关注的需求[3]。就未成年人心理而言,充满着冲突和矛盾,十分脆弱,和谐的家庭可以引导未成年人通过文明、正确的方式解决各类问题。另外,理解与信任未成年人,允许他们适当犯错才可以使之形成健全的心理,积极面对失败,并信任父母,遇到问题时主动反馈和寻求帮助,进而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所以,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可预防未成年人出现犯罪心理。并且,经常性的鼓励孩子,满足其幸福感与被关注感,有利于降低犯罪冲动。

(二)学校预防与矫治工作

学校属于开展教书育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4]。在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过程中,学校需增强德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入,学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转变传统只重视智育的教育模式,加强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能力、思维与素养,展现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另外,增强法制教育。学校应给予法制教育更多的重视,不只是走走过场,而是让学生能够知法、懂法、用法,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教育时,应丰富教育形式,调动学生兴趣,通过案例、情境、故事等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法制教育中不断加强自身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认识违法犯罪对家庭、自己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以便于加强其守法意识。

(三)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属于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能够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就需要重视对社会环境的优化,积极构建有序、文明以及规范的生活环境,消除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的各类因素,减少不良因素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形成的犯罪诱发与刺激作用;重视朋辈具备的积极影响,加强心理与经济卫生专业队伍的构建,展现出心理医生等相关人员的专业优势。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展现出集体治疗的效果。就集体治疗而言,其属于治疗心理学应用十分广泛的方式之一。

另外,社区矫正机构承担着帮扶、教育以及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职责。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属于特殊群体,设置心理矫治方案的过程中也需要实现特殊性。心理与思想认识可塑性强属于未成年人的特点,所以社区矫正机构在矫治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时,需要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全面、系统地掌握未成年人在心理方面出现的变化,做好心理矫治保密工作,尊重涉罪未成年人,并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矫治计划。

综上所述,法社会学视角下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过程中需做到多方配合,对其犯罪行为与心理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究,结合现阶段未成年犯罪心理主要发展趋势,加强教育,构建完善的矫治制度,形成和谐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进而全面消除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产生因素。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Televisions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什么是犯罪?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