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建老宅里重又升腾起鲜活的生气儿
2021-11-25丁云戚雅婷
丁云 戚雅婷
装修完毕的中张家巷29号,哪儿哪儿看着都赏心悦目,在解决了古建老宅的诸多固有问题之后,从温暖干爽的厅堂里看蟹眼天井,仿佛可以坐到天荒地老。
中张家巷29号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收录的30处典型案例中的一例,近日在保护区、姑苏区一年冲刺誓师大会上正式发布。
传统民居活化利用
演绎融会贯通的苏式生活哲学
在着手修缮前,中张家巷29号由于年代久远、疏于维护,老宅濒临毁坏。施工单位的现场记录显示,在对原民居遗留的建筑实施拆除后发现,整个房屋的两侧墙体沉降很严重,连带整个大木结构下陷超过了10厘米,能明显感觉到房屋有倾斜。2019年,在确保修缮工艺符合苏式民居的要求,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牮屋的手法,支撐起部分梁架,将倾斜的屋架拉回了原位。
中张家巷29号的这座老宅是一处文物登录点,一路三进,是典型的传统苏式民居格局,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区古城保护委员会指导下,由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实施全面修缮,对整座民居收储整理,办理各项前期手续及启动保护修缮计划方案。2019年修缮工程启动,在因疫情原因停滞数月后,于2020年年中完成修缮。
按照文物建筑的标准,中张家巷29号以传统手法修缮,着重于“修”,只在确实无法满足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才会采用更换的方式,比如柱子的墩接,替换糟朽的部分等,而所有固定连接,均遵照古建筑营造原则,完全以榫卯结构进行。整个修缮过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为保证建筑安全,按照规范安装防雷设施,同时让古建筑实现防潮、隔音、防白蚁,完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维度提升。
还原传统苏式民居格局的同时,重点还在于如何活化利用老宅。宅院占地面积230平方米,修缮后面积265平方米。通过合理布局,在院落空间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景观天井,体现出江南民居道法自然、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特点。内部空间按功能,分为门厅、中堂、茶室、餐厅、书房、卧室等,在局部屋面增加轻质保温层,门窗使用中空玻璃等方式,一楼地面布置了地暖。整个房屋都布置了中央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智能化系统、烟感报警系统、监控系统等,加强房屋使用功能。新旧结合得好,古建老宅就活了。
2021年上半年,中张家巷29号暂作为苏式生活展示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游客可以从中看到苏州普通人家在苏式老宅里精致的生活方式,而本地老百姓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老房子修缮升级,怎样更好满足现代生活习惯。
典型案例梳理提炼
传承古建老宅的苏式建筑经典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是保护区建区以来首次对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系统发掘与成果展示。该书从人文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活化利用模式、社会与经济效益等维度系统梳理、总结提炼30处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覆盖江南文化展示、苏作工艺创作、综合业态开发、精品酒店运营四大板块。
位于中张家巷14号的全晋会馆建于清代,由旅苏晋商集资兴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1982年苏州市政府对全晋会馆启动全面整修工程,1986年苏州戏曲博物馆在全晋会馆馆址成立。2003年,经文化部批准,在全晋会馆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使之成为全国唯一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目前,全晋会馆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和昆曲“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双遗产基地。
位于东北街138~142号的许乃钊旧居始建于明代,原有四路五进,占地面积5439平方米,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东路及中路建筑为苏州六中所使用,西路则为民居。2009年,旧居西侧两路得到修缮,恢复了东、中、西三路格局。2016年,老宅西路建筑“变身”为苏州玉雕艺术馆,定期举办各类艺术作品展,在苏作天工的映衬下老宅也熠熠生辉。
瓣莲巷23-1号清微道院,原系南宋端平年间隐士沈清微的私宅,因信奉道教,把私宅赠与道士,改建为清微道院。2008年,清微道院得到修复,修复后的清微道院粉墙青砖、红柱落地。整个建筑由三官殿、内天井、门厅及西侧两排附房组成。2017年,苏州一婚庆策划公司入驻,于粉墙黛瓦间处处流露出江南特有的浪漫气息,是姑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案例。
保护区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古建老宅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正不断积累着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