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建设困境研究

2021-11-25齐忠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困境分析

齐忠岩

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条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党于19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战略之一,除农村经济建设外还对文化、卫生服务等予以高度关注,但经济建设始终是“总抓手”。相较城市而言,农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此战略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为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域,分析农村经济建设目前的困境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乡村振兴视域;农村经济建设;困境分析

“三农”问题即有关农业、农村及农民的各类问题,优先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有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及农村稳定的问题[1],且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仍然占据总人数的大部分,做好“三农”工作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及维持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的复兴要以乡村的振兴为首要前提,且新时代“三农”工作以农村经济建设为核心。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中共中央19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面决战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同时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工作始终坚持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通过建立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并完善相关政策来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只有农村得到了全面振兴,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美好愿景。

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我国农村衰落这一客观事实已持续多年,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增加农村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曾为工业发展及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应站在历史角度看待农村的地位及重要作用,重视国家相关战略规划。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且部分还存在基础设施缺乏、生活条件较差等问题,但事实上农村的发展潜力不输城市,应当得到重视。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动力所在,近几年党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规划以及一体化建设等思路,侧重点一直为城市,希望通过反哺与扶持的方式促进农村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将乡村置于与城市同等的地位之上,对其生态、文化及产业资源予以高度关注,不断发展并完善内生增长机制,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乡村发展总目标前进[2]。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建设困境

第一,农村以传统农业为第一产业,甚至是唯一的产业,多年来主体地位不变,相较城市的二、三产业其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总量受到经营模式、规模大小及农业类型等因素影响,长此以往阶层分化明显且贫富差距拉大。

第二,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或养殖,极易受到冰雹及旱涝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增产不增收、减产易入贫等问题较为常见[3],整体消费水平较低,除衣食住行外在教育及娱乐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阻碍了经济建设。

第三,分析现阶段农村主要劳动力可知,青壮年大量出外打工,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这一现象,留守儿童、妇女及老人相对较多,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许多土地被荒置,部分农村人多地少且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进而劳动力过剩。

第四,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完善,但其农村集体经济却始终发展缓慢,这与当地经济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有密切关系,资金有限导致村级以下经济建设工作难以开展,农民脱贫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升,集体组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这与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关系及相关突发事件密切相关,“果贱伤农”等事件常有发生,且由于投资风险较高,导致了越贫困越贫困的局面,缺乏活力且并不具备相应的融资与引资能力。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造成农村经济建设困境的原因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我国自确立计划经济后便开始实行城市户籍及农村户籍制度,“城乡二元体制”由此产生,“先城后乡”的治理观念深入人心[4],长此以往分化严重,农村的贫困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短板。虽然近年来党中党不断强调“三农”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一体化建设为代表的战略规,但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较大且城乡二元体制的关心相对较大,为此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开展,现阶段已提出的若干改革措施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地域差异较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早在80年代就优先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导致西部等一些偏远地区在资金、资源及人才等方面远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长此以往,资源倾斜问题严重,经济差距逐渐拉大,虽然国家近年来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口号并予以偏远地区以相关的支持政策,但改革效果始终需要经一个长久的过程才能展现出来。

第三,自然条件较差。我国国土辽阔且地势复杂,相较城镇及平原地区而言,一些偏远且地处山区或高寒等地域的农村,其社会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在推行现代化机械耕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阻碍,部分农村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且一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第四,市场信息滞后。部分农村过于依赖第一产业即传统农业,其农产品市场信息较为滞后且存在不对称等问题,无法对市场供求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了解,导致自身市场竞争力较差,且农产品市场失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哄抬物价,部分经营者谋取暴利,严重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五,基础设施陈旧。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除道路交通及物流运输外,网络通信也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我国已全面迈入信息时代,这要求农村应当与外界进行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之中,“互联网+”必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态势,但必须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前提。

第六,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民对于金融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在面的一些高风险及高投入的产业及领域时未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且对金融机构的定位尚不准确,农户及农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仍有待加强,部分机构无法为农民提供农资借贷,保險体系有待完善,为此农村经济的抗风险及资金整合能力较差。

结束语: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然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人员应基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当前困境及其成因来深入探究其优化策略,以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思想指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以及结构产业调整步伐,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大扶持力度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关注人才培养、市场监管及金融体系构建,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可以顺利的度过眼前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李萍萍.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和举措[J].投资与合作,2020,No.355(06):99-101.

[2]李世永.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和成因[J].农民致富之友,2019(24):245-245.

[3]李松睿,曹迎."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宜居评价及其对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启发——以川西林盘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9,No.440(06):72-80.

[4]徐优,吴迎.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浙江乡村经济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31(008):180-181.

猜你喜欢

困境分析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体系实施的困境及改革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在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困境分析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高职高专学报发展历史与现实困境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浅析农村电网的改革发展及困境
关于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