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优化路径探析

2021-11-25邓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

摘要:社会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关注和重视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观念文明、社会主体文明、社会行为文明和社会关系文明等方面发挥着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社会文明的建设。但由于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制约着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从志愿者、志愿组织、社会和国家等不同主体层面出发,探寻不断优化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路径,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社会文明建设;路径优化

社会文明建设关注和重视民生,能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目的性。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深入群众,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急切、最广泛的难题,在党的群众工作和群众社会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对于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秉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追求和价值理念,必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

(一)促进社会观念文明

促进社会观念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利于推动积极的社会思想、健康的社会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等社会观念的形成。志愿服务是一项不计回报的高尚的社会群体活动,能够使社会群体通过无偿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欣慰,并不断调整自我的心态,表达彼此的关爱以彰显社会温暖,促进主体形成无私博爱的社会思想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因此,通过开展广泛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能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品质,形成和谐友爱的社会风尚,进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二)促进社会主体文明

社会主体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从而满足社会文明建设的需求。志愿服务是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获得美好生活、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志愿服务可以使志愿者群体及其服务对象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自我能力、强化团队精神,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使个人的精神品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与加强。一方面,人民群众在一些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难题得到志愿者的帮助而解决的时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弘扬,潜移默化地促进其道德水平、公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志愿者在服务岗位时全心全意为他人提供无私帮助做出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互帮互助、互敬互学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社会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满足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引导社会行为文明

促进社会行为文明是社会文明状态的外在表现。社会行为文明不仅包括个体行为文明,还包括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文明。一个主体的行为是其思想的外化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高尚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引导社会行为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价值有利于将社会主体的行为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一是大力宣传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投入到这项文明的社会行为当中来,成为志愿者,有利于志愿者群体利用志愿服务精神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我行为符合社会文明要求。二是随着志愿服务涉及的社会领域愈宽,志愿者的分布更加广泛,在不同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大多数社会主体出现不文明社会行为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及时对其进行文明规劝,并向其进行文明思想的灌输,用文明的社会主导精神引导数以万计的主体行为文明,进而促进整体的社会文明。

(四)促进社会关系文明

促进社会关系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从而维护和谐文明的社会。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志愿活动的开展是遍布城乡社区和基层的,是人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的社会互助行为。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时,很多志愿者通过网络或直接参与一线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人民群众进行心理咨询,募集善款,运送物资等等,使社会主体在参与广泛的、温暖人心的志愿互助活动时,加强彼此的情感交流互动,加深互相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能够减少社会利益摩擦,缓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群体间良好的社会互动,促进平等、和睦的社会关系的融洽发展,有利于构建与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2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就必须促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完善志愿服務的机制体系建设

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为志愿服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促使其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才能够使其持续向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实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宏观上,要重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合作的协调机制。各级党委要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上,充分发挥统筹指挥、整体布局的领导作用,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指明方向。各省市政府机关要针对当地的志愿服务发展情况,制定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经验和模式。社会各方要在党政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力所能及地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政领导、社会各部门协同参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微观上,政府部门要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注重调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性。虽然志愿服务源于无偿无私的奉献和爱心,不求回报,但每个人的付出都渴望被认可,当自己真诚、专业的服务得到社会的肯定时,志愿者就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动,使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更大动力。3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社会荣誉激励、社会津贴激励等方式,从精神或物质上给予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也能适当减少志愿者的现实顾虑,让志愿者感受到更多志愿服务的价值,并由此产生志愿服务的自豪感,增加其对志愿服务事业的热爱,更多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和社会建设中。

(二)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发展

志愿服务组织是管理与志愿者事务相关的机构,其加强自身各项能力的建设是志愿服务事业保持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内生动力。志愿服务组织要以专业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来支撑机构的运营,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靠。

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对内要完善并落实相关管理机制以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确保组织良性运转。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来适应更大的发展平台,以专业化和常态化的发展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首先,志愿服务组织要启用专业的人管理专业的事,加强对与志愿者事务相关的管理条约专业的研究,使注册志愿者接受统一有序的管理,确保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专业化发展。其次,要严格实施相关的志愿服务管理条例,有组织、分区域地招募和管理志愿者,使志愿服务的价值体系具体落实到全过程;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的监督,避免志愿服务理论和规范条例的虚化,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对外要树立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在社会中增加曝光率和辨识度,使志愿服务组织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机构。志愿服务组织要优化组织内部资源,形成在社会不同领域具有特长优势的志愿服务分队,当群众在某一领域需要支援时便会首先想到某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有利于增加志愿服务组织的辨识度、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声望,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三)营造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各界要多管齐下地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普及、号召和监督,提升各方对志愿服务的理性认知,广泛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一方面,各社会组织机构要重视拓宽志愿服务的普及渠道,使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利用学校课堂教育宣讲、文明标语宣传、电视网络典型人物志愿服务事迹展播等方式,让更多人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核心价值理念、社会效能等有更深层次的理性理解,让志愿服务的价值内涵在广大群众内心播种发芽。鼓励各个阶层的大众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让社会主体在实际中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对志愿服务有更直接、更全面的认知,才能更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当中来,增强群众的志愿服务意识与志愿服务思想,一起助力文明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加强社会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监督,从外部注入力量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持久发展。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持续关注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志愿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管理条例和志愿服务精神的要求,来对志愿组织的工作进行监督;虽然志愿服务组织是公益性的机构,其管理模式与其他营利机构不同,社会捐赠和政府支持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组织的重要依靠,因此社会大众可以在自己捐助后,可以要求得到所捐物资的使用情况的反馈的方式来进行监督。

结语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为推进全面的社会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道德支撑。通过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培植和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自觉和文明意识,使社会文明思想成为全民意识和思想,将有助于实现和維护社会和谐文明。

作者简介:

邓倩(1995-),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注释:

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社会与公益》2019年第8期。

2 陆士桢:《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34期。

3 张雅迪:《完善奖励机制 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张家口日报》2020年3月18日。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探析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在粮食运输车辆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A蔬菜运输公司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GEM模型的现代化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和路径优化
信息时代数控铣削的刀具路径优化技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一种改进的小窗口蚁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