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2021-11-25钟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应对策略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由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和排斥心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本文首先阐述逆反心理的基本内涵,列举了逆反心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剖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逆反心理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基本内涵及特点

1.1逆反心理的内涵

逆反心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经常面临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大词典》曾指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1]学界对于逆反心理的定义是多样化的,逆反心理可以归结为一种抵触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反抗行为,也可以归结为一种逆向思维的表现形式。总而言之,逆反心理是个体对于外部环境给予的标准和要求产生心理偏差,并带来相应的抵触情绪和反抗表现。

1.2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来阐述内涵,通常来说,学生逆反心理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的态度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是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教育者产生抵触、排斥心理,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与教育者所传递的认知信息相矛盾,并采取与教育目标相反的态度表现。

1.3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强。当代大学生群体逐渐以00后为主,这些年轻群体在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成长,其个性鲜明,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并且对待事物缺乏理性和成熟的判断和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对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面对外界始终保持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情绪容易波动。大学生群体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缺乏对于情绪的调节手段。面对教育者的引导,受教育者表现为冷漠、对抗,容易造成情绪波动,在心理上产生厌恶和反感,一旦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控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极端化。

第三,对立性明显。大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其情绪和行为会带有明显的对立性,情绪态度上表现为冷漠和抵触;行为上表现为排斥和对立。逆反心理的“反”字就能够说明这一点,越是希望个体做的事情,个体越是反抗和拒绝;而越是禁止个体做的事情,个体越是想要去尝试。

2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2.1受教育者方面

1、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易造成叛逆。

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极度需要外界肯定,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第一次离开家庭,逐渐抛开了家庭和父母的约束,心理上急于寻求独立,对外部事物都带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因而在大学阶段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曾经指出:“青年们想要自己安排生活的迫切愿望——决定要穿什么,要去哪里,要从事什么活动,要采纳什么样的社会准则——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所习惯的既定的权威作用相违背。”[2]

2、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容易情绪化。

大学生群体普遍自尊心很强,想要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希望自己能独立自主地生活,但是这类群体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和就业压力,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并且缺少有效的心理调控手段。面对成年人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普遍都比较反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也容易被网络的不良信息诱导,造成认知偏差。同时,大学生群体情绪波动也较为明显,缺乏抗挫折能力,面对无法解决的難题,容易走向极端,无法合理调节情绪。

3、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片面,存在刻板印象。

从高校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洗脑式的说教,或者只简单的归结为一门不是很重要的公共课,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并不了解。长期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对于其中的内容也置若罔闻,从而也助推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2.2教育者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有限,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之前,其本身应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同时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在实际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质较低,容易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很难获得学生对于教育者和教学内容的认同。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不足,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是以教育活动主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是居高临下地灌输教育,很容易引起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群体的反感,甚至上升到与教育者的对立。同时学校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只一味地传输知识和思想,不重视学生的反馈。教育者没有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发现当前教学工作的缺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沟通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无形中在逆反心理状态下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这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注重把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没有从学生需要出发。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其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模式,但是实际成效一般,主要还是由于教育者没有深入挖掘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这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因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恶心理。

2.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1、教育内容空洞枯燥,陈旧乏味,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大学生兴趣。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其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不可避免的让受教育者感觉到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的学科内容很难吸引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略显陈旧,更新速度太慢。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只注重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也造成了教学内容更加空洞,很容易诱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学方式以单向灌输教育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灌输,教师只认为单纯的进行知识输出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越来越多的00后大学生群体,教育者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早已落伍。我们虽然要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传输的重要性,但是其形式仍然需要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3.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关系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割裂开来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应该注重研究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采取一系列心理调控手段和情绪调控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关系。

针对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尊重学生群体的独立性需求,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顺应学生的兴趣,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这会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满足了被尊重的需要,也有利于师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同时,针对大学生情绪波动明显的心理特征,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情绪调节手段,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增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抗挫折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采取以境生情法、以情生情法、寓教于乐法和以需以理动情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共鸣,增强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通过这些手段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打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

3.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我们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者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一方面需要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身作则,践行道德理念,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同时,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受教育者的学习动力。人格魅力的提升是包括多方面的,诸如幽默风趣的谈吐、正直善良的品格、良好的人际交往、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人格魅力的提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持理解包容的态度,主动增强与学生的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主动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穿插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逐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学习兴趣。

3.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和内容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教育内容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升华,需要注重加强思想理论与社会生活相衔接。为了有效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教育者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把握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革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用性。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认为其内容实际作用不大。因而,我们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不同个体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群体,可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和理论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三和大四学生,由于其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偏向于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等方面。这样一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内容建设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认知,逐步消除逆反心理。

3.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方式,老师上课讲,学生坐着听,教师只是注重一味输出知识,学生只是一味接收知识,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者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组织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内容贯穿其中,例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共鸣,缓解学生的抵触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要从单向灌输向双向沟通改变,这就要求教育者主动放低姿态,加强和大学生沟通,加强课堂交流讨论,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教育者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工具,挖掘集中线上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总结

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阶段性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其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这三方面剖析原因,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策略调控大学生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革新,逐步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芷英.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陈红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69.

[4]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王晓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探索,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7]韩季池,李旭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106.

[8]孙术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研究[D].沈阳:2017

注释:

[ ]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P457

[2] (马建青 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钟晨 男 汉 浙江省安吉县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邮编:310000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应对策略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