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
2021-11-25黄雪
黄雪
摘要:双减政策是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为此,教育各方要求学校及教师尽快分析政策落地后的影响,并且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力求教学的稳定与有序,减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语文课程在青少年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其中的基础汉语知识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文科目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关注对学生开展知识讲解活动,还应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影响,推进改革策略探究进程。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双减政策旨在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减压,并且减少学习中的争优拔高现象,从而引导教学回归本心,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与乐趣,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推进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初中生能力已经获得了一定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而是应该推进学生养成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促进其获得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推进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仅关注讲解过程,忽略反馈这一环节,从而导致教学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受损,教学无法形成闭环,因此,教师应推动反馈环节的构建。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门要求关停课后培训机构,但是目前教育体系深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导致课后辅导班逐渐在教生学习进程中占据主要地位,家长及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将课后培训作为学生“争优拔高”的教学重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进程增添了较多负担,并且家长、学生及教师对学校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关停培训机构在短期内会对现有学生学习模式造成冲击,从而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师及学生会产生束手无措的感觉,进而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学习成效与教学成效的降低。另一方面,双减政策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创新的机会,其将教学重心带回至学校教学中,给予教师完善教学模式的压力,教师只有正面压力,才可推进教学秩序恢复稳定,从而引导学生返回正确的学习轨道。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落地,为教师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保证政策实施后的教学成效,教师面临着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压力。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推進小组合作,强调学生主体
在初中语文教学进程中,教师注重知识讲解过程,因此在课堂中多会“从头讲到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这一方式挤压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其知识掌握度较低。因此,教师应重视推进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为了避免其思维的固化,还应重视其自主思考基础上的群体探究活动,即小组合作形式。为此,教师应适时推进小组合作形式进入课堂,例如,教师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程,并且总结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其次教师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并且围绕其预习内容进行讨论,由此学生可实现互相借鉴与学习,最后教师要求一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进行发言,其余小组对其发表观点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结束后,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深化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由此可见,教师推进小组合作,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有助于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
(二)构建评价机制,掌握教学成效
新课程改革进程推进,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模式的创新,但是忽略了教学反馈阶段,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无法从学生处获得有用的教学意见,进而阻碍了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为此,教师应构建双向评价机制,以推进教学反馈环节的发展,例如,教师应建立对学生的长期追踪记录,首先教师记录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以及考试成绩,并且记录其在考试中出现的疑问点与错误点,其次教师固定以月为周期与学生开展一对一交谈活动,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述情况以及追踪记录,分析学生目前亟待解决的学习问题,为其后续学习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性指导,最后教师总结从学生处获得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分析得出阻碍教学成效提升的因素,针对性制定教学策略。由此可见,教师推进双向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掌握教学过程中缺点与不足,从而可有效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进而保证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高效推进课程改革进程。
综上所述,首先双减政策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势在必行,其次语文课程在初中阶段以及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双减政策的内核,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并且深入分析其对教学现状的影响,从而制定针对性策略,保证语文教学成效的平稳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凤.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5):247-247.
【2】刘欣.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研究——以白山市两所中学为例[D].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