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南沙区看守所羁押人员艾滋病宣传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2021-11-25冼欣欣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者安全套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对羁押人员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州市南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南沙区看守所羁押人员开展了一场艾滋病健康知识和政策宣讲会。为了解羁押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掌握宣传教育效果,我们在培训前以及培训后对羁押人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广州市南沙区看守所中170名羁押人员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问卷,內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籍贯等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行为态度。培训前发放问卷填写,当场完成并回收。培训后发放问卷填写。培训前调查回收问卷137份,有效问卷131份。培训后调查回有效收问卷168份。

知晓率判定:8条艾滋病知识问题中正确回答6个为知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回收有效问卷131份中,男性121人(占92.37%),女性10人,(占7.63%);18-29岁41人(占31.3%),30-39岁57人(占41.6%),40-49岁27人(占20.6%),50岁及以上6人(占4.6%)。文盲8人(占6.2%),小学18人(占13.8%),初中53人(占40.8%),高中或中专27人(占20.8%),大专及以上24人(占18.5%)。户籍属于广东省(省内)65人(占52.6%),属于非广东省(省外)72人(占47.4%)。

2.2培训前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艾滋病相关知识8道题知晓率为76.3%。知道感染了HIV的人不能从外表看出来的97人,知晓率为72.4%;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69人,知晓率为51.9%;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不会感染艾滋病的102人,知晓率为74.5%;知道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的124人,知晓率为93.9%;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的126人,知晓率为94%;知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的120人,知晓率为89.6%;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有115人,知晓率为85.8%;知道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的105人,知晓率为77.8%。

2.3培训前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文化程度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男性72.7%(88/121),女性70.0%(7/1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34,P>0.05)。从年龄上看,18-29岁知晓率为80.49%,30-39岁为70.18%,40-49岁为70.37%,50岁及以上83.3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789,P>0.05)。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为62.5%(5/8),小学为50%(9/18),初中69.81%(37/53),高中或中专77.78%(21/27),大专及以上87.5%(21/2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8.019,P>0.05)。

2.4培训后知晓率调查情况

艾滋病相关知识8道题知晓率为88%。知道感染了HIV的人不能从外表看出来的142人,知晓率为84.5%;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137人,知晓率为81.5%;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不会感染艾滋病的127人,知晓率为75.6%;知道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的154人,知晓率为91.7%;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的156人,知晓率为92.9%;知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的152人,知晓率为90.5%;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有154人,知晓率为91.7%;知道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的139人,知晓率为82.7%。

培训后知晓率(88.1%),知晓率高于培训前知晓率(7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还包括羁押人员的性行为等情况。在有效调查59名在婚或同居者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的22人(占比37.3%),有时用时安全套的33人(占比55.9%),每次都使用安全套4人(占比6.8%)。在有效调查88名男性中,最近一年与小姐(暗娼)发生过性行为有37名(38.6%),其中7人从未使用安全套(占比20%),9人有时使用(占比25.7%),19人每次都使用(占比54.3%)。有效调查90名羁押人员中,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有50名(55.6%),其中18人从未使用安全套(占比39.1%),14人有时使用(占比30.4%),14人每次都使用(占比30.4%)。

3.讨论

广州市南沙区看守所羁押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培训前只有73%,培训后提高15个百分点,表明宣传教育是艾滋病防治最直接、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手段方式。

从条目来看,“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在培训前调查知晓情况偏低,表明部分人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产生歧视。消除艾滋病歧视仍然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培训前和培训后统计知晓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日后宣教中仍需反复强调安全套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意义。

在本次样本调查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低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学者调查研究不一致,可能是随着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铺开,相当部分群众不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已接受过艾滋病知晓宣教,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体现了“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

在了解羁押人员性行为情况中,一方面,在婚或同居者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很低(6.8%),与较高的艾滋病知晓率相比,反映了“知”与“行”背离,多数人认为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但没有转化为行动,存在侥幸心理,提示安全性行为观念仍需加强。另一方面,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比例55.6%,男性与小姐发生性行为比例38.6%,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也只有30.4%和54.3%。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比例高于男性与小姐发生性行为比例,与临时性伴发生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却低于男性与小姐发生性行为,这“一高一低”的倒挂现象,提示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群体的认识艾滋病风险,使用安全套意识更为薄弱。

虽然培训后羁押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8%,但仍距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规定的指标(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应达90%以上)有一定的差距。可能由于本次培训宣教采取电视直播方式,而非面对面宣教,羁押人员被动接受宣教,对于个性化的疑问并无详细解读,这需要在往后工作中改进宣教模式,增加互动环节,更加详细解说非途径传播的相关知识。

羁押人员属于艾滋病高危人群,鉴于监管场所羁押人群流动性大,宣教工作应做到常态化,做到“入所必宣教”,强化安全性行为教育,使该人群在回归社会后建立正确的艾滋病防治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从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作者简介:冼欣欣(1985年),女,主管医师,医学学士,主要研究艾滋病防控管理。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者安全套知晓率
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SilentEpidemic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上海市某区交通警察健康知识及相关行为调查
流动人口母婴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调查分析及意义
怎样戴安全套才能防艾滋
安全使用“安全套”
揭穿男人的7个性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