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2021-11-25赖立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赖立章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始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学校与家庭都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寄予厚望。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学校与家长更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受到其他不良思想的干扰。对此,学校要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章主要谈及当下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据此现象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品德 困境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50

一、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由于社会中的信息面向的群体较为广泛,很多音像、图书并不适合中小学生。另外,影像书刊市场的混乱导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书刊、音像等。这些对中小学生而言属于不良诱惑,在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对学生造成干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专注力,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除此之外,纸醉金迷、消遣娱乐的场所很多。有些中小学生过早地触及此类场所,将心思分散于此。特别是很多网吧等场所开设在学校门前,为学生娱乐提供了“便利”条件,而玻璃上“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也只是掩耳盗铃。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精神以及物质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很多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开始变多,这就导致孩子们开始模仿自己所见到的社会上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挥金如土。他们觉得抽烟、饮酒是很酷很帅的行为,于是背着家长开始学抽名烟、喝名酒;还有的学生早早形成学习以外的攀比之风。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过早地接触成人世界,不利于孩子们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

(二)家庭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1.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在社会风气浮躁的大背景下,很多家长都认为“只有多赚钱,才能给孩子及家人最好的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他们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负责成绩和教育,自己就可以完全投入到赚钱和工作当中,家长心中没有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只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下班回家后便召集亲朋好友们一起喝酒、玩牌、打游戏,并没有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这不仅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给孩子带去了不良影响。

2.家长过于焦虑,对孩子期盼过重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有些家长将自己的遗憾加给下一代,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重,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隐患。这些家长以“为你好”的借口,给孩子添加过多的学业负担。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变得唯唯诺诺、丧失主见、沉默寡言,甚至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成长。

3.家长在教育思想上的误区和盲区

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提高成绩、不断向上,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鼓励方式,用不同的金钱额度作为成绩进步、分数提升的奖励。这样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小学生会越来越觉得进步和奖励成正比,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很容易养成玻璃心,甚至会腐蚀中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金钱造成错误的认知。

4.个别家长自身存在不良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师,是孩子心中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还需要学生家长共同努力。但有些家长自身具有很多不良习惯:有些家庭中,爷爷奶奶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参与过多,与父母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不管孩子提出怎样过分的要求、犯下怎样的错误,他们时刻秉承着“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孩子还小”的溺爱观念,并且坚决不允许学生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有的父母脾气暴躁,经常因为家中琐事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家中存在父亲醉酒家暴等现象,这都会给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带去心理阴影,进而影响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三)学校环境因素

1.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过于看重

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轻视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此外,学校对学生的评估机制较为单一,大部分学校将分数作为“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评判标准,过于重视升学率。致使学生为了成绩而读书,家长和学生一起苦苦应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评价体系都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缺乏思想教育的管理机制,导致大多教师只抓成绩,不抓思想教育,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方向和清晰的规划。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方面,对于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問题,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帮助中小学校配齐应有的义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协助各个中小学学校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和师资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应注重对少年宫的投入及监管,完善少年宫内的相关教育团队。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对教育大环境进行宏观调控,帮助学校在教育、公安、文化团委之间做好协调工作,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学校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日常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将思想品德课程重视起来,使之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相互关联,并结合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其次,在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中,也需要适当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内形成健康、浓厚的学习风气。

2.把思想品德教育列入学校的考核内容

想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就需要学校进行积极创新,将思想品德教育列入对学生、对教师的考核当中,以此来加大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对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在思想品德教育上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给中小学生带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3.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务实、创新

学校需要根据当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工作,拒绝空谈,拒绝理想主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實际活动进行教育和落实。除此之外,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需要同心同德,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需要积极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三、中小学生家长应该负起相关责任

(一)改变认识、转化态度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三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如果家长能够自觉承担责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和心理疏导,将会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家长需要用细心和耐心,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帮助。

(二)用爱心感化引导

家长应关注学生青春期阶段的心理变化,主动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家长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抽空陪伴与关心他们、倾听他们、尊重他们,使家庭和父母真正能给他们带去信任感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强大的自信心,在他们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帮助他们抵制不良诱惑的强大力量。

我们常说,中小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今后的栋梁和希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共同携手,承担起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家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港湾作用,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学校应对此问题进行继续研究、保证师资力量的合理分配,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时刻不忘教育的初心。

参考文献:

[1] 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3期。

[2] 魏巍、肖广锋、马长平等《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读与写》2016年第13期。

[3] 张慧玲《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及对策》,《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 孙德魁、白夜罡、潘源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重庆市中职学校为例》,《新教育时代》2016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