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2021-11-25嵇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手段语文课堂现代化

嵇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43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样态正悄然发生变化。但是,笔者发现,语文课堂的“低效”乃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依然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最大困扰。要想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下真功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点尝试。

一、要做好两个“研究”

首先教师要扎扎实实研究新《课标》,“真的”理解并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想从源头上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就要研究好新《课标》,透彻把握学段的教学目标,牢牢树立“生本课堂”的教学观念,绝不能仅仅将“学生为主体”贴在“脸上”。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让“生本课堂”沦为表演,简单地认为课堂上学生“动”起来就是“生本课堂”的核心要义,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的曲解。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归属。

其次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真的”了解孩子。隨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和网络不断更新迭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影响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作为新生代的新人类,和我们教师相比,他们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知识的渠道更为广阔和多元。教师要研究学生,就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当下这一批孩子,站在他们时代的风口思考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乃至学生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才能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好教师,才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故步自封、自以为是,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吃教师教学经验的“老本”,表面唱着“以生为本”骨子里却是满满的“高高在上”,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怎能“满意”,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要做好三个“准备”

1.“研究”教材文本

借助网络和教参来备课已然成为很多教师的备课常态,其实“裸读”文本,读出文本的独特价值,才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读出文本的独有价值和教学价值,再根据学情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用这篇文本能“教什么”?我能用这篇文本“教什么”,思考清楚了才能确定这堂课“教什么”,才能准确细化落实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真正实现让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的课堂目标变为一种形式,三个维度目标只是语文课堂一个必备环节。课堂一旦缺失了真正意义的“目标”,就如同一堂课失去了灵魂,课堂实际上已经落入低效和无效的泥潭。

2.“有效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确定了“教什么”,教师就要想清楚“怎么教”的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三个关键点”:

一是教学策略。“教什么”和“怎么教”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教,用文本最有价值的“教学点”教,用学生能学得上的方法教……,总之教法实质上就是学法。

一位教师在执教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一颗小桃树》时抓住“奶奶的几句话”以“想象法”为主线来“教”,让孩子在充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想象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历程。这样的“教法”实际上就是“学法”,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沉浸、濡染和学习,自然“学”到了写人叙事类散文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二是语文活动。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结合学情准备好语文课堂活动。即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有效的学生活动情境。只有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自由翱翔,才会出现沉浸式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读、思和悟才会具有高质量。此时,学生方能表达出内心的本真,课堂的生成才可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才会得以彰显。

一位教师在执教《呼兰河传》时,依据文本特点设置的语文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阅读下面这句话:“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难以真正体会到“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教师采取三次“演读”的学生活动。第一次是试读: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句中的情感;第二步追问并演读:这样“自由自在的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你能不能读出这样自由自在的情感来?”学生自然抓住“下雨了,下雨了”一句来演读,在多名学生演读效果不佳后,课堂就安静下来,学生进入了沉思状态;第三步指导演读:“‘下雨了,下雨了的‘了因为快乐而声调会出现延长的状态,同学们,可以试试看”,“了”的准确指导,学生的朗读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学生情不自禁地忘情朗读起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生动的演绎。

三是教学手段。科技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生长环境中充斥着网络和手机,学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一支粉笔、一张嘴”已经无法适应新教育的步伐,时代的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目前现代化教育装备已经走进大多数的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互动课堂等已是寻常之物,屡见不鲜。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用率较低,大多数成为公开教学的点缀。在日常教学中,现代化教学设备大多数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代化教育手段更迭太快,教师无暇学习,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表现尤为明显。二是对现代教育手段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花架子”,不要也罢。三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心理,忽略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缺乏有效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益的意识和动力。从语文学科看,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如下特性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第一,直观性(趣味性)。文本以语言方式呈现,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实现由抽象到直观,合理利用其特点能够契合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以《阿里山纪行》为例,这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生成一幅动态的游览线路图,直观呈现出文章的详略安排,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移步换景的写法就会有一个清晰、直观的理解。

第二,感染性。教学的文本大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学瑰宝,由于写作时代不同、作家写作风格的差异,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本会出现较大障碍。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模拟还原时代场景,可以借助视听手段营造适合文本的情境。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就容易产生共鸣,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文化、文学和文字的审美体验。

第三,便捷性。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便捷性,让现代化教育手段成为语文教学的绝佳“助手”。如:语文教学的效果很多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表达,特别是学生的书面表达。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学生的表达情况适时准确地呈现,第一时间展示学生的表达优点,及时纠正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误区。

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尚有更多的特点,还会具有丰富的功能,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猜你喜欢

手段语文课堂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