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个生命美丽绽放

2021-11-25刘耀兵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共同发展

刘耀兵

【摘 要】融合教育主张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能。实施融合教育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让特殊学生身上“特殊”的标签渐渐褪去,在丰富的课程生活中与普通学生一起读书、一同生活,慢慢融入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精准评估 优先悦纳 适度调整 共同发展

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学生的多种特殊教育需求逐渐被关注和重视。面对普特融合教育新形态,通源小学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将原本分散、孤立的课程要素合理整合为关系密切、结构协调的有机体,并以课程清单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由他们自主选择,满足每一个个体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一、精准评估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

融合教育始于特殊需要学生的甄选、鉴定、分类。《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指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人员的配备与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精准评估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加适切的发展。

(一)入学课程

学校在每年九月份组织一年级新生参加“我是小学生啦!”入学课程。资源教师和特教巡回指导教师以及班主任等共同商讨和规划活动项目,依据学生活动表现,系统、具体地分析每个新生在視觉、听觉、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捏力、握力、背拉力等学业适应的基础能力,尽早识别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

(二)摸底筛查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开展筛查工作,让家长、教师填写“SNAP-IV26项父母和教师评定量表”“学生学校适应观察表”,分析疑似学生在注意力、书写、听讲、社会交往、认知、运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形成适应情况分析。

(三)个案研判

由资源教师主持,邀请学生家长、行政人员、特殊教育专业人士、任课教师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员参加,就学生的能力和问题提出整体干预意见,并形成个别化教育计划。

二、优先悦纳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融合教育其实质是善待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生命价值,开启每一个生命智慧,成就每一个生命梦想。对于特殊需要学生实施“四优先”悦纳行动。

(一)优先介入

安排有爱心、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特殊需要学生的任课教师,并要求正副班主任优先“三了解”,即在家访中了解学生的家庭与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病因障碍,为随后的个别化教学打下基础。

(二)优先安排

特殊教育学生的座位,由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共同协商,兼顾科学与关爱,同时各班以此为教育资源,在学生中进行互助爱心教育,安排正常发展的学生轮流与他们同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三)优先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采用“鼓励+帮助”的方式,调动特殊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获得感,让他们也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四)优先选择

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兴趣爱好,优先让特殊需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

三、适度调整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

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学生的生命旅程。融合教育课程设置以回归学生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认知与发展的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适宜的教育。

我们在立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校本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差异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按需施教,使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在语言发展、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生命课程、智识课程、技艺课程、运动课程、实践课程五大板块。

(一)生命课程板块

我们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我们开设了生命与安全课程、彩丝带公益课程、生命成长课程等。在开展生命成长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不同活动:起源篇,探寻生命的起源,感受生命的神奇;励志篇,采访家乡名人,寻访名人足迹,感受家乡文化,获得成长力量;探索篇,走进大自然,走近科学;感恩篇,阅读亲情文章,亲子互动写信,尝试当家一天;展示篇,展示学生作品和举行成长仪式。我们引导特殊需要学生根据活动清单,积极参与,不断激发其潜能。

(二)智识课程板块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我们开设了绘本阅读课程、读写绘课程等。

(三)技艺课程板块

为了培养学生生活的必备技能和对美的欣赏,我们开设了生活技能课程、扬长课程等。

(四)运动课程板块

为了使学生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体验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我们开设了课间游戏课程、花样操课程等。

(五)实践课程板块

为了培养学生人人乐参与,个个爱动手,善于合作,勤劳创造的精神,我们开设了绿意种植课程、舌尖上的传统美食课程、春日寻芳课程、劳技嘉年华课程、棉花朵朵开课程等。

课程实施时,我们依据特殊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体差异,以“最小调整,最大融合”为原则,对大多数特殊需要学生采用适度降低教学难度、精简内容、提供学习提纲等方式进行助学,对少数特殊需要学生采用单独设计或替代性课程。我们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同样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并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改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开展多样化评价,如“数星星”、打卡积分、“夺卡行动”、期末展示等。同时,积极引入家长评价,提升家长的参与度,使融合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文化、融入课程、融入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共同发展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旨归

过分强调“特殊”,强调迎合,强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融合教育”的初衷。我们提倡回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存在方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佳发展。“看不见”特殊照顾,特殊关怀,特殊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共同发展是融合教育课程的应然价值。

(一)“融”爱同行

特殊需要学生期望能有“同行”的伙伴。课堂上,他们期望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参与讨论。课间,他们想与伙伴们共同快乐玩耍。放学后,他们也很乐意参加班级的卫生劳动。大家以微笑和温情,真心地接纳他们,他们也自然融入班级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小甜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她听力障碍伴有智力发育轻度迟缓,平时不太善于与人交流。在她生日那天,她所在班级开展了集体生日活动,学生们唱生日歌,诵读生日诗,老师、同学们与她合影留念,还为她做生日贺卡。这些都是她以往生日所没有的。学生们笑得那样开心,同学之间的友情在教室里荡漾开来。为每一个学生留下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的祝福、同学的小礼物,都将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不竭动力。关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实施融合教育课程,师生彼此理解、尊重、关心,为别人的幸福而幸福。

(二)“融”能展示

如今,特殊需要学生的梦想已不是需要一本书、一支笔,可能他们更想得到的是一次演出、参赛或汇报的机会,他们想通过自我展示,得到大家的认可,体现个人价值。

湘湘是五年级的学生,出生时由于缺氧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加上先天性心脏病,性格很内向,胆小自卑,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校开设了创意手工课程,给喜欢动手的学生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学生们发挥奇思妙想,变废为宝,创作出了许多思维独特、意蕴悠长的作品。湘湘也和妈妈用废旧材料做了一盆梅花。后来,在互助同伴的帮助下,她竟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这次创意手工所用的材料以及创作过程。因为技艺课程的开设,使其感受到了“我也行”的肯定,找到了一份自信,感受到了快乐,“生命之花”也随着这次展示而绽放。

“我有一个梦,想和大家手牵着手;我有一个梦,想和大家说说笑笑;我有一个梦,想和大家跑跑跳跳。”在實施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征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生命力得以绽放。我们更高兴地看到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互助、关爱;学会了接纳他人、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变得更加自信、笃定、勇敢。

猜你喜欢

共同发展
谈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
基于二元论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问题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研究
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
网络叫车平台带来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对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
俄罗斯贸易壁垒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浅析如何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