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博物馆的教育问题及反思

2021-11-25吴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娱乐化艺术教育

吴娜

摘 要:博物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从封闭的精英主义到以收藏为主的权力展示,当今博物馆已慢慢转变为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主要部分的机构。美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应该被重视起来。但是受美术博物馆自身特殊性质的影响,其在公共教育领域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当今美术博物馆产生问题的原因,对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术博物馆;艺术教育;娱乐化

“白立方”这一说法来自奥多尔蒂,1976年,艺术家兼批评家莱恩.奥多尔蒂在《艺术论坛》上发表《在白立方之内》的连载论文在艺术界引起热论。如今,“白立方”已变成了艺术界的固定词语,专门用来指代纯粹的白色展览空间。

18世纪,美术馆和大量艺术机构涌现,这些机构大多由私人收藏发展而来,藏品通常以紧凑对称的方式陈列。同时,受到巴黎沙龙的影响,展厅中的作品常常堆满整墙。这种展示空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一时间,博物馆的展品与观众都过分拥挤。到了19世纪中期,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普遍认为博物馆要相应减少墙上作品的数量,以此控制参观人数。塔夫斯大学(TuftsUniversity)艺术史教授安德鲁·麦克莱伦认为:“墙面过于拥挤的状况定会影响观众对单件作品的欣赏。”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1881—1882年所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所提到的:“这样大量的陈列只会给大脑留下混乱与模糊的印象,还免不了造成脚踝酸痛和头晕脑胀。”于是,美术馆开始变革,他们陆续改变了传统的展陈方式,减少了墙上艺术品的数量,开始尝试将作品挂在视觉水平线上,墙面的颜色也变成了纯粹的白色。

今天的美术博物馆几乎全部采用的都是这种“白立方”展陈,不得不说,它确实为艺术品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独立的环境,但是同时它也使得参观者与美术博物馆之间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距离感,从观众进入这个空间开始,他们就会被一种陌生感围绕,产生一种无法融入的强烈感受。这种感觉会造成观者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因而称为“博物馆疲劳”。1933年,美国博物馆专家梅尔顿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提出:“造成博物馆疲劳的原因不仅仅是参观过程所产生的身体劳累,更主要的原因是处于博物馆特有的氛围中,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接受信息量过大,从而在心理上达到过度饱和的状态。”如今的“白立方”已经不单单是呈现艺术的空间,它开始代表一种呈现艺术的方式,这种转变对美术博物馆的发展无疑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一、美术博物馆与大众

产生距离的原因

(一)美术博物馆展示内容的陌生化

美術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展示艺术品的空间,展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观众接受的知识与教育。在展览过程中,前言与展签是一个展览必不可少的内容。前言可以让观众了解当下展览的总体概况,展签可以让观众了解到每幅作品的画面内容以及其他寓意。这其实是美术博物馆传达信息给观众的一种有效渠道,但是如今中国许多的美术博物馆并没有重视这点,尤其是在展签方面,国内美术博物馆没有把它好好利用起来。一般来说,国内展览的展签类型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简单地罗列出参展作品的名称、年代和尺寸信息,另一类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多出一段介绍本件展品的简单解释。但是,仔细阅读会发现,这种解释十分晦涩难懂,仿佛是作品为了提升自身的艺术性而特意添加的抽象语言。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通常策展人布置的展签尺寸都非常小,有的位置还会放得很低,有的则因为展品环境昏暗而导致观众极不方便观看。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观者想要深入了解画作的积极性,长时间发展下去会阻碍博物馆对观众的教育作用。

(二)实际教育的不平等

近些年来,国家开始重视美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许多美术博物馆纷纷开始免费开放或者仅收取十分低的门票价格来吸引大众参观。尽管这种形式是自由开放的,但是布迪厄认为这背后实际还是精英的一种文化垄断。不同阶层的人对艺术品的接受欣赏能力也是不同的,一个社会底层人民与一个社会上层分子参观美术博物馆后的感受与收获是有很大差别的。正如安德鲁·麦克莱伦所言:“革命馈赠我们的博物馆一直以一种矛盾的原则在运作,它表面上向所有人开放,在大众中间流行,但却摆满了国王的艺术品,灌输一种旧世界专享的艺术趣味。”在这种艺术教育中,观众不但没有弥补最初的不平等,反而加重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

二、发挥美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议

(一)娱乐合理化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不得不承认进入美术博物馆的人数逐年增多,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考虑美术博物馆受众的变化,它已经不仅仅属于专业艺术人群,美术博物馆应该容纳更多的人进入其中感受、学习艺术作品。当然,容纳方式很重要,美术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应该更加娱乐化,但是要合理娱乐化,要正确把握学术与娱乐的平衡。国内美术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大多围绕儿童青少年展开,这种从小培养艺术气息的做法很好,但是美术博物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成人也是当今参观美术博物馆的主力军与传播者,因此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如今的时代是更加多元开放的时代,美术博物馆也应该顺应潮流举办一些兼具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教育活动,让美术真正走入大众的生活之中。

另外,美术博物馆还应该打破专业垄断,通过大众美术教育活动与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正确引导大众审美取向,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现今许多美术博物馆虽然也有与学校、社区的联系,但是大多数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活动的形式也都非常简单,许多学习参观都是走个过场。要知道学校与社区同样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美术博物馆应该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老人等都能进入美术博物馆中,让美术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与书本中出现的艺术作品来一次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同样的,美术博物馆也必须真正了解学校与社区,了解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良好的共存关系。当然,这背后也需要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政策保护。

(二)活动多元化

美术博物馆是实体,而其中的美术作品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美术博物馆应该策划一系列的大众美术教育活动,把美术博物馆变为大众增强美术修养的场所。20世纪西方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就说过:“艺术品的欣赏必须通过教育,一个人若是要欣赏真正的艺术,就必须经过一段提高自己欣赏趣味的艰难历程,只有经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普及大众教育与参与方面,私立的美术博物馆相对于公立的美术博物馆有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并且受众群体也更加广泛。

三、结语

美术博物馆可以推进当代大众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它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美术教育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大众美术教育的改革思路,创新教育理念。只有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的通道,结合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让更多的大众关注,美术博物馆的美术教育才能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迪玛.如何参观美术馆:资深艺术顾问给艺术爱好者的32条参观指南[M].李鹏程,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12.

[3]豪译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5]艾因瑞恩胡弗.美国艺术博物馆: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M].金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邓肯.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M].王雅各,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8.

[7]卡里尔.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M].丁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8]许心怡.美术博物馆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反思[D].南京:南京大学,2015.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娱乐化艺术教育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