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赏心·动心

2021-11-25聂黎萍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1期
关键词:意义分析实践路径

聂黎萍

[摘要] 促进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而丰富的德育体验活动是实现育人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想从“平淡”走向“精彩”,活动过程想从“暮气沉沉”走向“生气勃勃”,离不开班主任的匠心、内容的赏心、学生的动心。

[关键词] 活动悟德;意义分析;问题透视;实践路径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作为与青少年道德成长息息相关的“重要他人”,一线班主任通过创设精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情境,在活动中引导青少年体悟到能够受用终身、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良好德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动悟德”的意义分析

1.外显价值:丰富活动形式,调动参与热情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丰富的德育体验活动是实现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获得认识与思想的源头活水。以往的德育工作偏向教师的侃侃而谈,但是讲述的内容大而空,脱离青少年实际,青少年接受慢,理解也不透彻,自然也就削弱了育人功能。而丰富的德育活动能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参与热情,表演、竞赛、辩论、调查、采访、组织、策划等,多元的形式为每位青少年创造了机会,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融合活动、思考和愉悦,避免了单一的空洞说教,充分调动起青少年的热情和兴趣。青少年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在快乐中明白道理,在自主中学会做人。活动悟德,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心向往之,德育效果水到渠成。

2.内隐价值:挖掘个体潜力,促进全面发展

青少年的发展在本质上指向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德育体验活动包括丰富的“体动”和逻辑思维的“脑动”,活动中,青少年尝试、感受、合作、创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生长,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这样的活动方式契合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摆脱应试压力带来的困扰,抛却根据成绩论资排辈的惯性思维,在生机盎然的活动中,发现每一个,成就每一个,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终极价值:锻炼品德意志,涵育道德品行

“活动悟德”对于青少年而言,意味着“在行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体悟”。当把正确的道德认知与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青少年既能“坐而论之”,又能“起而行之”。班主任应具备较强的德育敏感性,能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德育的有效资源,集聚事件型资源的时代意义,培育学生的社会意识;集聚经验型资源的时代意义,优化学生的教育过程;集聚人力型资源的示范意义,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集聚地域型资源的实践意义,丰富学生的体验时空;集聚综合型资源的辐射意义,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在丰富的德育资源基础之上,青少年体验和体悟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接触和感受生活,落小、落细、落实公民道德内容,助力青少年锻炼品德意志,涵育道德品行。

二、“活动悟德”的问题透视

1.“虎头蛇尾”式德育活动

围绕立德树人,各地、各学校纷纷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德育实践活动,但是活动的开展往往受到实际工作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活动内容停留在文件或活动主题的宣传上,或口头传达,或布置学生自行了解,对于德育主题的推进和持续跟踪缺少对待学科的韧性和态度,许多班主任将德育活动当作响应政策的“应景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级部门要求的逐渐淡化,德育活动的推进逐渐趋向“雷声大、雨点小”,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在一次班会启动后便再无下文,甚至部分班主任會事先准备好活动主题PPT,要求学生参与摆拍以便留存足够的过程性资料,上交后活动便戛然而止。蜻蜓点水式的活动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持久性,青少年作为群众演员被动参与、浅尝辄止,无法作为主角沉浸式体验。

2.“走马观花”式德育活动

国庆节到了,爱国主题教育如约而至;中秋节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立即安排;学雷锋活动开始了,校园里掀起一股助人为乐潮……德育主题一个接一个,德育内容一茬接一茬,但美中不足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内容高于质量,仓促开展的活动缺少对学情校情社情的分析,缺少活动的策划组织设计,缺少过程中的反思改善调整。作为学习主体的青少年,没有探究与体验,没有自己真实的体会,有的只是被动式聆听、机械式参与、赶场式互动。德育工作者缺乏灵气,对学生讲大道理,呆板枯燥;德育内容不接地气,脱离学生生活。类似的德育活动重在对活动形式的追求,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田的滋润,着重走马观花、主题打卡,忽略了点燃、唤醒青少年内在向上向善的内驱力。

3.“以偏概全”式德育活动

德育需要固本清源,巩固学生内在善良美好的本质,引导学生遇见美好的自己;同时透过学生问题的表象,寻找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促进学生重遇未知的自己。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班主任会陷入“以偏概全”的局面,将个别学生或者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放大扩散,从而在集体内以点带面展开平行教育,但由于缺乏度的把握,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个人说谎,就得在集体开展诚实守信教育;两个人闹矛盾,周五的班会课立即调整成友善待人主题班会;地面发现纸屑,全班打扫一周校园公共场所……这样的德育活动适得其反,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打击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三、“活动悟德”的实践路径

1.教师匠心

(1)匠心设计——将“上传下达”变“创意落地”

学校德育团队邀请相关专家及家长代表参与,细致思考并完善教育链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主题化设计。班主任只需在学校德育活动的框架基础上,开动脑筋,让活动内容更接地气,活动设计更具才气,活动过程更富灵气,使整个教育过程立体、生动、有效。

笔者所在学校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校本化“五色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以“红色传承”“橙色互助”“金色养成”“绿色科创”“紫色领袖”这五个点切入,把培养具有“灿烂笑容、多情心灵、好思大脑、灵巧双手、健康身体的情智娃娃”作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以“红色传承”行动为例,笔者在学校活动基础之上,在班级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红色之旅:组织了“小小红色讲解员”“重读抗战家书”“我听爷爷讲党史”等活动,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培铸班级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红色氛围,感悟红色血脉,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

(2)匠心合作——将“一人撑船”变“众人划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齐头并进,缺一不可。笔者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告知家长们,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活动初期设计了一份家务清单,清单的内容是根据班级群内家长们的讨论得出的,学生根据家务清单定下自己的学期目标,对照这份清单,笔者还和家委会代表共同设计了一份自查和他查的反馈表格。开展打卡家务清单活动时,家长们大显身手,有的家长采用绘本故事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有的家长在小区里组建家庭劳动小组,有的家长以朋友圈打卡点赞和制作电子相册的方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劳动热情,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校内校外同步推进,老师家长齐心合力,共同助力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

(3)匠心挖掘——将“纸上谈兵”变“互动探访”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对于未来的学校而言,“整个社区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资源”,“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其中,你不可能拥有一所优秀的学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已成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走出去”“请进来”,让丰富的社会资源助力德育课程更加精彩地实施。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团体成员走进教室,参与班级的德育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够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屏障,拉近青少年与社会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同时,带领学生走出去,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館等,班主任根据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目标,选择性地使用这些校外活动场所,将生活教育理念贯穿德育活动。

笔者在落实学校德育课程“非遗传承”时便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方式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笔者邀请了南京博物馆的一位非遗大师走进教室,与学生零距离互动;同时,借助节假日时间,鼓励家长和孩子实地探访,走进南博,寻找非遗文化;走进夫子庙,挖掘城市美食文化。在挖掘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中,德育课程悄然落地。

2.内容赏心

(1)真问题——扣人心弦

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真实生活出发,从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转化为活动主题。在真实的问题基础上,班主任在问卷调查、对话访谈或者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找到青少年存在的问题,紧扣问题,确立活动目标,牢牢把握住青少年发展的个体及群体需求,以真问题代入真情感,以真问题提升育人效果,这样的德育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典型性。

笔者在开展“薪火相传——我们的中国年”主题班会时,便通过课前向家长发放问卷及与个别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发现存在的真问题——班级学生对于春节的了解很片面,对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的了解更是欠缺。大部分人认为春节就是一家人吃吃喝喝,没太多意思,由此可见,学生缺少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自豪感。基于活动前发现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在笑声中燃起对传统节日的向往和期待之情。

(2)小选材——得心应手

德育活动主题“开口”不宜过大,活动选材要小,因人取材、因势取材、因时取材,让选材贴近青少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校都开展了德育专题活动,如果只是单纯地组织学生读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12个词,即使学生倒背如流,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这12个词依旧陌生而茫然。可以在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词语详细展开,请学生查找一些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感人故事,再组织讲故事比赛;同时,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理解,说说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最后,评选班级榜样,形成积极向上的朋辈文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知到行,逐步推进。德育活动以小选材为切入口,班主任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青少年的收获更会事半功倍。

(3)新形式——别出心裁

一节主题班会有了好的主题、好的内容,还要选择适当的形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入耳入脑。基于青少年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更受欢迎。班主任可以在主题班会的类型确定、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针对不同的德育主题,可以模拟式、咨询式、报告式、展现式、辩论式、交流式、竞赛式等不同形式呈现;活动场所可以室内室外自由切换,甚至可以选择在校外基地活动;科任老师、家长代表甚至兄弟班级同学都可以成为被邀请的对象。别出心裁的构思能令德育活动焕发出新意,把单调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活泼的互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学生动心

(1)拨动心弦,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唤醒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青少年提升道德修为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丰富的德育活动中,德育工作者要大胆放手,让青少年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要从台前移至幕后,让青少年从配角变为主角,产生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当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唤醒,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青少年道德需要的丰富和发展得以激发,德性的提升和完善便水到渠成。

(2)评价入心,学生精神需求得以关注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在活动中评价学生时要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要从局限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转向关注学生精神需求的发展。多元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3)平台交心,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展现

青少年不喜欢事必躬亲、大包大办的“保姆型”班主任,也不喜欢严防死守、独断专行的“警察型”班主任,他们喜欢“弱不禁风”“懒招迭出”的班主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自我锻炼的机会、自我展示的平台。教育家顾明远曾指出:“教书育人细微处,学生成长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开展、体验、复盘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班主任创造多元样态的活动形式,搭建平台,将青少年德性养成的体悟权交还给对方,让德育活动灵动起来、耀眼起来、活泼起来,让参与者主动起来、快乐起来、向往起来。

作为班主任,要有长远的目光,着眼于青少年的终身成长。要有善思的大脑,积极创新多元的活动形式。要有童心童趣,乐于开发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做到活动有布局:长计划、短安排、细准备;活动有底气:找问题、定主题、列专题;活动有新意:看实景、访真人、聊真事、涌真情;活动有层次: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活动有效果:感动且行动,激励且铭记,借助活动涵养青少年的德行德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

[2]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程晓云.娃娃课程: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公民教育实践[J].教师月刊.2013(06).

[4] [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

猜你喜欢

意义分析实践路径
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在复杂颅脑畸形超声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探讨技能比赛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分析
基于淮安视角的曲艺表演美学基础研究
浅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性与情感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