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灸合腹五针治闭经并寅时奔豚疑案

2021-11-25王舒舒付亚辉于若愚侯艺杨继国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针刺患者

王舒舒 付亚辉 于若愚 侯艺 杨继国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3岁,2020年6月15日初诊。主诉停经6月余,伴凌晨3~5时有冷气自脐下上冲至咽喉感。患者2019年12月中旬洗浴时不慎淋凉水,身体受冷激,出现停经,已近半年未行经,未接受治疗。患者平素月经量少,腹部畏寒,腰部酸痛,经期腹泻伴汗出恶风、左侧偏头疼。近半年来入睡后凌晨3~5时自觉有寒气从小腹经胃部顶在胸口、冲到咽喉,窒闷不通,以至惊醒,醒后大口喘气方觉舒适,自觉口中呼气发凉,移时冲气消失如正常。晨起吐白痰,口中有黏腻感。白天自觉如“灯笼”状,即胃内闷热,口不渴饮,饮则喜热,面部潮红,同时伴随全身恶风出冷汗,后背发冷、发紧,双足不温,遇冷加重,炎炎夏日亦如此。周身困重乏力,下午明显。舌淡胖,苔白腻,脉沉弱。西医诊断:闭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闭经、奔豚,辨证为阳虚感寒,肾虚冲逆,病性属真寒假热,治以温肾散寒,通经降气。治法采用脐灸联合针刺腹五针和太渊穴治疗,一周一次。

2020年6月22日二诊。患者诉上次治疗后第二天月经行经,量可,颜色正常,当晚冷气上冲感缓解,脚凉及项背拘紧感减轻,经期头痛仍有但较以往减轻,活动后仍汗多,面部潮红较前减轻。提示治疗方案正确,现值月经结束后第2天,依前方案继续治疗。

2020年6月29日三诊。患者诉手、足和小腹凉感明显减轻,夜间偶有冷气上冲感,腰疼、项背拘紧已不明显,面部仅轻微潮红,依前方案继续治疗。

2020年7月6日四诊。患者诉近日无明显不适,腹泻、汗出恶风情况减少,手脚已不凉,小腹微凉,近日无冷气上冲感。依前方案继续治疗。

2020年9月2日五诊。患者因故中断治疗两月,期间月经未至,夜间偶有冷气上冲感,依前方案继续治疗。2020年9月9日六诊,患者诉上次治疗后月经当天即来。此后继续接受针刺与脐灸治疗,共治疗12次,患者月经周期正常,夜间小腹冷气上冲感极少出现,面部潮红、周身困重乏力及口中粘腻感消失,全身恶风、出冷汗、腹泻等症明显缓解。嘱其继续接受治疗,每两周一次,以巩固疗效、增强体质。

后随访至2021年6月,奔豚诸症未再复发,月经周期正常。

2 讨论

闭经是脏腑、天癸、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所致,表现为月经不能按时来潮,在正常绝经年龄前的任何时间(除外妊娠或哺乳)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或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1]。奔豚病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2]中记载为“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治疗多从平冲降逆、温阳化气论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学所说“奔豚病”可在癔病、神经官能症、焦虑障碍、更年期综合征中出现[3]。

2.1 闭经合并奔豚病机治法析疑

2.1.1 外内合邪,阳虚阴乘为发病原因 患者病起于12月份洗浴时不慎被冷水所中,因冬春季人体阳气始升发,较为稚嫩,突遇寒邪侵袭,郁遏阳气升发,卫气受损,故畏寒恶风、背出冷汗。外感寒邪,加之平素汗出伤及心阳,心火不能下温肾水,肾间动气失于温煦,阳虚阴乘,引动下焦寒气沿冲脉上逆,气上迫肺。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于寅时(3~5时)当令,故于此时出现奔豚。逆气冲膈,肺脏助心行血之职失司,心血运行不利,不能下通胞宫,胞脉滞塞,故现闭经。由此观之,《素问·评热病论篇》所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4]确为恰当。

张锡纯在《医学衷众参西录》中云:“是以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上冲之弊。况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府,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或亦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5],故奔豚以肾虚气失摄纳为本。胃以降为和,胃气降则冲气亦降。同时,妇人病不应忽视情志因素,土虚木乘,气机上冲,在志多怒,病理上与厥阴相通,如《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奔豚偏于水分,病多属肾;偏于气分,病多在肝[6]。合而观之,病之标在冲脉,亦与任脉之“逆气里急”、冲脉随阳明胃气上逆、厥阴之“气上撞心”、肾虚寒气上冲等有关,病之本则与胃肾心肺肝五脏相互关联。

2.1.2 温肾散寒,通经降气为治法要点 本案疑点在于患者自觉白天胃内闷热,阳明经郁热循经上表于面而见面部潮红,易判为阳证而误用寒凉。以其饮水喜温,脉象沉弱,可知实乃虚阳上浮,属真寒假热。若肾阳得复,则能蒸腾气化水液,有助于水湿痰饮的温化涤除[7]。戴海青[8]认为闭经有虚有实,虚为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如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等;实为脉道不通,气血运行不利,经血难下,如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湿凝滞等。临床辨证,以诊脉重按无力是诊断本虚在肾之要点。本例病性本虚标实,故治以温补元阳,通经降气。

2.2 针灸药并用之外治施术要点

2.2.1 脐灸 材料准备:药粉以桂枝加桂汤合真武汤为底方加减,具体组成为桂枝15 g、白芍10 g、炙甘草5 g、茯苓15 g、生附子10 g、干姜10 g、吴茱萸10 g、肉桂5 g、香附10 g、白术10 g、鸡血藤10 g、白芷10 g、肉苁蓉10 g、菟丝子10 g、补骨脂10g,混合后打成极细粉末待用。以清水调和面粉,做成上窄下宽、中间开孔(直径1~1.5 cm)的面圈,开孔与肚脐相对。艾炷以艾绒搓成紧实的三角锥形,边长略大于开孔直径。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肚脐,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脐部,将面圈置于其上,中间开孔对准肚脐,将药粉约3克置于面圈孔中与孔上缘平齐,艾炷置于孔上。点燃艾柱底部,艾炷自然燃尽后易炷再灸(如图1),灸至患者腰部命门处有温热感则效果更佳。若不热,根据杨继国教授经验,可将一只手置于患者腰部用轻度揉法,使患者意念聚于命门,即可产生热感。共灸5壮,约1.5小时。

图1 闭经奔豚患者进行腹五针联合脐灸治疗

2.2.2 针刺 ①开始时机:待第二壮艾炷燃至过半时开始针刺;②揣穴:针刺选穴选取杨继国教授经验效穴“腹五针”,即中极透曲骨、大赫透横骨(双侧)、归来透气冲(双侧),再加双侧太渊;③角度:腹五针均与腹部皮肤呈45°斜刺进针约一寸半;④手法:针刺得气后行小幅度快频率震颤捻转法,频次为250~300转/分;⑤气至而有效:针刺腹五针时使针感放射性走窜向前阴,针刺太渊需观察到针体随脉搏而动。留针30分钟。

3 针灸药术之解析

3.1 “腹五针”组穴可调理先后二天

针刺“腹五针”手法,针刺要点为施以透刺法合小幅快频率震颤捻转补法,不进行提插手法。此手法借鉴石学敏院士斜刺印堂的经验[9],提高对穴位局部神经的刺激,加强冲脉与先后天之间的联系。斜刺“腹五针”共3组穴:中极透曲骨,两穴共主水液代谢,利水湿,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助气化[10],治水湿偏盛之标;左右两侧大赫透横骨,两穴均为冲脉与肾经相交合的穴位,内应胞宫,激发肾气,通利下焦,温肾利水,《圣济总录》:“治五脏虚竭,又灸大赫”,可温阳以祛肾中阴寒,治疗下焦肾虚之本;归来透气冲,《西方子明堂灸经》载灸归来穴亦可治奔豚,《会元针灸学》[11]曰:“如归去而又复来,故名归来也”,与气冲穴为足阳明经和冲脉相交的交会穴,两穴透刺,调经平冲兼而有之。冲任隶于阳明,阳明足则血海充,阳明热烁气血则血海失养,故其交会之气冲穴可有效调节血海空虚或者瘀滞[12],降气平冲,两穴恰和本病闭经与奔豚的病理症状。腹五穴均位于由胸12-腰1髓神经节段支配的下腹部,其深处为胞宫,调节对象与穴位处于相同或相关的神经支配区内疗效更加明显[13]。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可显著提高功能性闭经患者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其疗效相当于口服雌激素—孕激素,且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较低[14]。

3.2 基于时间节律选用太渊穴

针刺太渊穴的要点在于针刺至患者局部有刺痛感,针随脉搏而动,说明针已刺至脉管壁。有研究表明,针刺太渊穴可治疗高血压,因心主血脉藏神,故可调神通脉[15]。病在寅时,取太渊穴其意有三:①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能治疗时作时止的病证[16]。本案患者每于寅时发作奔豚病,寅时为肺经当令,故取肺经输穴太渊;②《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而“经脉所过,主之所及”,肺经循行经过中焦脾胃,可治疗阳明胃气上逆之病症;③太渊穴为肺经的土穴和原穴,土为脾胃所主,培土生金可以治疗肺虚感寒易汗出之症,可调理脾胃的虚实病症。

3.3 艾灸神阙为补肾气之要法

神阙穴为“元气归脏之根”,有强壮补元、益气固脱之功,通达十四经脉、五脏六腑,其内有丰富的神经丛和神经节。艾灸神阙可间接调节腹腔、盆腔脏器及全身的气血,改善子宫的动脉血供,使阻塞的经络得以疏通[17],进而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8]。临床研究证明艾灸神阙穴可治疗输卵管炎等多种妇科疾病[19]。操作时需要注意三点:①先灸后针。待脐灸第二壮燃至过半方可针刺,此法取热敏灸之意,使体表的腧穴热敏化,热力透入体内激发循经感传,促使气至病所,则针刺效果更好[20];②以意领气。引导患者意念聚于脐深处之命门,即第二腰椎左右。《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21]。《灵枢·周痹》云:“神归之则热。”热力透达命门,可补益肾间动气,以治肾虚水气上冲之本;③人工导气。医者手掌置于患者第二腰椎下进行按摩,促使局部发热,引热力内达。此法用于经络阻滞较重、难以自行以意领气而发热者。

3.4 活用经方,变内服药物为外用剂型

脐灸所用药粉取桂枝加桂汤合真武汤之意,温补命门真火,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用于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阳,外受实寒合素内虚寒,肾间动气乘虚冲逆之证[23]。真武汤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气。药粉组方中桂枝辛散温通,上散外寒,温助心阳,下可温肾降逆通经,恰合本病病机,首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上气”,可入气分平冲降逆[24];肉桂、生附子、干姜、吴茱萸为臣,温肾扶阳,降逆化饮;白芍、炙甘草敛阴缓急,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祛湿,鸡血藤、白芷通经活络,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益肾扶正,补虚培元,香附疏肝调经。诸药合用,标本同治,虚实兼顾,阳气得振,冲任和调。许秀平教授[25]指出妇科病临床中纯虚、全实者虽不少见,但仍以虚实夹杂者为多,组方配伍须灵活运用。

4 结语

针灸药并用在临床尚未得到大范围普及,而许多疑难杂症但用一法一方难取佳效。闭经病因复杂多样,可见于卵巢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垂体性闭经等[26],临床治疗往往棘手。本案患者闭经伴寅时奔豚,杨继国教授治疗本病注重五脏整体合参,恰当运用针、灸、药联合治疗,融脏腑、经络、穴位、经方、艾灸、针刺、意念为一体,化繁为简,故取效显著。希冀为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手段提供参考,在治疗疑难杂病中发挥出奇制胜的疗效。

猜你喜欢

针刺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脑科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恐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