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
2021-11-25
从左至右依次为:16 世纪红铜鎏金无量寿佛 暂定三级文物 ;明末清初黄铜同侍从无量寿佛 暂定三级文物;16 世纪红铜鎏金宝生佛 暂定三级文物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摄影:罗征
国家文物局从美国追索回12 件文物
9 月26 日,全国文物援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多吉次珠交接文物划拨清册,将从美国成功追索回国的12 件文物艺术品整体划拨西藏博物馆。
今年3 月,国家文物局获悉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查获一批疑似中国文物艺术品,立即组织鉴定研究,初步判断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经核查,我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未收到过该批文物的出境申请,未曾颁发文物出境许可证,确定为非法流失文物。4 月15 日,国家文物局签发照会,向美方提出追索要求。最终,7月16 日,12 件文物艺术品安全运抵北京。
国家文物局组织进行实物鉴定研究,专家认为该批文物艺术品年代跨度主要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珍贵文物6 件,一般文物2 件,艺术品4 件,总体上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器物,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中,5 件金铜佛造像和1 件铜鎏金水晶嵌宝石供养塔制作工艺精良,专家建议暂定为三级文物。特别是1尊明末清初的黄铜同侍从无量寿佛造像,呈现出显著汉藏融合风格,其六面形台座多见于汉藏风格唐卡与壁画,在铜造像中较为罕见。
被盗卖的天龙山石窟菩萨像,在美国开拍前被撤回
2021 年春晚特别节目《国宝回家》使天龙山石窟在百年后再次推向世人。近日,邦瀚斯2021 秋季亚洲艺术周的拍品中出现的一尊菩萨造像引发关注。这尊造像在1965 年以前,由阿尔斯多夫伉俪珍藏,并于1935 年至1952 年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展出。据了解,这尊造像出自太原天龙山,即17 窟的胁侍菩萨立像。目前,这件拍品已经在拍卖行官网撤拍。
天龙山石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民国时期文物流散海外的一个缩影。1918年,日本人关野贞重新发现天龙山石窟,1924 年至1926 年,中外盗贼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耗时400 年开凿的天龙山石窟,从此竟成为无头的石窟,是中国境内摧残破坏最为严重的石窟,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初步统计,约150 件天龙山石雕造像散佚海外。
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大青铜圆鼎首次齐聚北京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许多此时出土的青铜器遭遇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如大盂鼎和大克鼎曾为避免被日寇劫掠而埋入地下、子龙鼎曾流入日本又辗转至中国香港……所幸,这三件青铜重器最终都留在了中国。
9 月14 日,《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尊青铜大圆鼎——子龙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首次齐聚北京。
子龙鼎 图:北京日报
大盂鼎 图:北京日报
大克鼎 图:北京日报
展览汇集了近40 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及其他珍贵文物,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荷兰展出一幅新确认梵高早期素描《“疲惫”习作》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近日展出一幅新确认的梵高早期素描作品——《“疲惫”习作》(Study for ‘Worn Out’),这幅素描被认为是梵高在海牙居住时期的作品,过去一个世纪一直由私人收藏,从未公开展示或出版。
这幅素描作品的画幅尺寸为48.8cm x 30cm,描绘了一个抱头坐在凳子上的老人形象,构图与另一幅梵高博物馆收藏的素描非常接近。梵高研究专家认为这幅画绘制于1882 年,当时画家住在海牙,画中男子是一名工人,梵高曾以他为模特绘制了超过40 幅素描。
梵高在1882 年11 月24 日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提及类似场景的绘画记录,“昨天和今天我画了两张画,一个老人双手抱头、肘部支在膝盖上”。
一名荷兰收藏家在1900 年代购买了这幅素描,此后超过一个世纪未公开展示,直到这位收藏家的后裔联系梵高博物馆希望鉴定真伪,才让这幅作品有机会重新为世人所见。
梵高博物馆研究人员在仔细检查画作后,确认这幅作品为梵高原作,认为该作不仅画风与梵高在海牙时期的肖像画相似,绘制方式和画材也吻合——由木工铅笔绘于粗糙的水彩纸上,涂有用水和牛奶制成的固定剂,这些正是梵高这一时期经常使用的材料。画纸背面角落的破损痕迹可能源自梵高特殊的创作习惯——用淀粉糊把纸张粘贴在画板上。
这幅《“疲惫”习作》素描将在梵高博物馆公开展出至2022 年1 月2 日,之后归还给要求匿名的私人收藏者。
左:《“疲惫”习作》,私人收藏 右:《疲惫》,梵高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