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25陈静
陈静
(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
一、引言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都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财务治理方面出现了如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控体系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缺少风险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水平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加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优化,有效解决财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特点
企业财务治理是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企业治理最终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财务治理目标。由于我国独特的经济体制,政府同国有企业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中的角色都存在较为鲜明的特色。
第一,政府是国有企业财务制度的供给者。从政府角度看,其必须实现公共财政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通过这样的干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第二,政府是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行政管理者。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同政府存在相似的职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具体在财务治理方面,国有企业的高层理财人员需由政府任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运作情况进行监督等。
第三,政府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者是政府。虽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在稳步推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
三、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为国有独资或是国有股份绝对控制,而中小投资者由于持股比例较小,所以缺乏一定的财权。而企业财权又集中在经营者手中,财权过于集中,会影响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国有企业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有时主观性过强,导致企业财务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和健全的监督机制,同时外部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极易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
(二)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体系不完善
在信息时代,有效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的有效性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内部,很多部门过于看重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对企业整体的利益认知有待提升。同时,企业财务监控机制还不成熟,企业的管理者成为信息的“孤岛”,很多信息反馈不及时、不真实,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整体利益的提升,同时也对财务治理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三)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国有企业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国有股呈现“一家独大”的态势。这种股权结构会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还会出现如控股股东利用自身职务进行个人消费等问题,其倾向于多元化的投资,任何决策都只是为了得到利益,而不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缺乏风险管理
首先,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工作中对风险管理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重企业经营,轻企业管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风险管控工作较为薄弱。其次,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控制标准、资源调剂和资本核算机制,容易导致各种风险信息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财务治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是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且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提升较为缓慢。
四、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作优化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当针对当前财务治理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升财务治理的信息化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工作。
(一)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应当逐步构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明确不同机构和部门的职责。例如,股东大会主要对企业财务战略方面的重要决策负责,董事会在财务方面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约束,监事会应当充分行使监督权。但是,国有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来说,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管权力如何分配,都必须保证国有企业的整体利益不能受到损害。针对国有企业内部的财权配置,可以采取相对集权的模式,对固定资产购置、融资、担保等重要的决策权力要实行集中管理,而对于一些自营业务、限额之内的投资权等非必要权力,可以实行分散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推进。
(二)不断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财务预算管理涉及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通过实施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权配置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预算管理是同监督机制密切相关的。只有具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有序运转。国有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例如国有企业内部负责审计、稽核等工作的部门可以直接由总经理分管,在财务预算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从而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三)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对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的目的在于保证股东大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也不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的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股权结构,例如石油、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核心的行业,必须严格控制国有股权占据50%以上的比重。针对部分垄断程度较高但是创新能力较差的夕阳行业,可以适当放宽国有股的持股比重。这么做一方面能够确保国有股的控股权,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国有股股东的忧患意识,需要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对于涉及基础设施的产业,国有股的持股比重可以适当较低。针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持股比重,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不断整合中小股东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其在国有企业中的财务监督权以及决策权,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同时也能够不断挖掘机构投资者的潜力,从而为企业深化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四)提升财务治理的信息化水平,优化财务治理方面的人才队伍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来说,也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大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培训,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能力。另外,优化财务治理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妥善处理岗位工作。
五、结语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对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甚至与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国有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财务治理的相关工作,不断提升财务治理水平,从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