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变迁

2021-11-25廖云路

西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藏职业

廖云路

(西藏日报社,西藏拉萨850000)

一、职业认同及其变迁

新闻从业者是社会发展变化与人们思想认知的连接点,中国新闻从业者群体的形成对开启社会民智、推动各项现代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为了帮助西藏发展,就向该地区派遣干部,进行援藏工作”[1],其中也包括了大量新闻人才。以西藏日报社为例,曾经在西藏日报社工作过的其他省市新闻从业者多达1200余人[2]。这些进藏新闻从业者构成了西藏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西藏现代新闻事业开端于西藏和平解放后,经过近70年的发展形成了形态多样、体系完整、领域丰富的格局。西藏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与新闻从业者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一代代进藏新闻从业者面对西藏不同时期的媒介环境,践行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新闻职业认同。从微观角度梳理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变迁,可以为理解西藏新闻人才成长和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一种历史视角,也为开展好当下西藏新闻人才工作提供经验启示。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天赋和目标等方面认识的稳定和清晰程度。”[3]职业认同包括职业理念、技能、情感、地位等多个维度,是在多个因素相互交织和博弈中形成的。同时,职业认同不仅是一种状态,还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过程。“职业认同不仅可以增强新闻人的职业归属感,还可以内化为自我约束的道德力量,影响个体的新闻实践。”[4]目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5],但新闻职业认同与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彼此相互作用的,媒体市场化改革、媒体把关控制强弱、媒体融合转型等因素都会影响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职业认同。

站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进藏新闻从业者群体形成角度,本文拟从职业动机、职业技能、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四个方面考察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一)不同时期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动机是什么?(二)媒介环境是怎样塑造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情感与行为的?(三)新闻职业认同变迁对做好当下新闻人才工作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二、进藏新闻从业者的代际关系

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变迁与西藏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密切联系。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事业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而产生,并以1956年《西藏日报》创刊为正式确立为标志[6]。学者周德仓认为,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可以划分为:“确立期”(1951年《新闻简讯》创办—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初步发展期”(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1966年“文革”开始)、“曲折发展期”(1966年“文革”开始—1976年西藏电视台筹备组成立)、“完型期”(1976年西藏电视台筹备组成立—1995年媒体市场化改革)、“跃升期”(1995年媒体市场化改革—2000年世纪之交)、“重构期”(2000年世纪之交至今)[7]35-37。不同阶段的划分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媒体迭代更新等媒介环境的变化,也构成了理解进藏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宏观体系。

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职工的退休年龄早于其他省市,职业生涯普遍在20年至30年之间,因而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代进藏新闻从业者的更替,再结合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沿革,本文拟将进藏新闻从业者群体分为:第一代进藏新闻从业者(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78年改革开放前)、第二代进藏新闻从业者(1978年改革开放—1995年媒体市场化改革)和当代进藏新闻从业者(1995年媒体市场化改革至今)。

本文运用的分析材料为文献材料和调查材料两部分。文献材料是参考了前两代进藏新闻从业者公开发表且与职业认同相关的自传、回忆录、论文、文集等;调查材料是对当代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进行访谈,以期更为接近这一群体的思想状态与行为逻辑。

三、三代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变迁

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关系到从业者个体的职业生涯冷暖,还事关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因此,无论是从对个体的人文关怀还是从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局着眼,都有必要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进行梳理,既要从历史脉络中把握认同的变迁;又要兼顾多重因素,考察当前认同状况。

(一)第一代进藏新闻从业者

第一代进藏新闻从业者或是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的记者,转业后长期建藏;或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从各地调藏的新闻从业者、大学毕业生,如著名记者郭超人。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在西藏极端落后的环境下,见证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西藏自治区成立等重大事件。

1.职业动机:自上而下的组织任务

对调到西藏工作,我当时年纪小,思想很单纯,且对西藏也不了解,只简单地知道它艰苦而遥远。因此,我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和要求,只是说我服从组织分配,就结束了与代表组织通知我调动工作的科长的谈话。然后,带着些许好奇、懵懂和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上了路。[8]3

1951年6月,当时正在西康省第一届各民族人民代表大会上采访的赵慎应收到总分社的一封加急电报:“立即返回总分社!”原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北京签订,他以新华社西南总分社特派记者身份随十八军踏上了赴西藏采访的征程。[9]9

“职业动机是职业人从事某项工作的目的,是构成主我认同的最基本要素之一。”[10]西藏和平解放前后,进藏新闻从业者几乎都是接受组织安排赴藏工作的。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大义驱动下,进藏新闻从业者的个体意识较为模糊,且具有高度的服从意识,人员的自由流动很少。

2.职业技能:多重身份下的新闻实践

一路疲劳,先遣部队进入拉萨附近稍事休整,赵慎应却投入紧张的新闻采访中。说是采访,但由于语言不通,加上拉萨政治、军事形势紧张复杂,先遣支队纪律严明,记者也不能随意离队行动,到群众中采访也不可能。[9]10

为了分社(新华社西藏分社)全体职工的生活,保证宣传报道顺利进行,我们自己动手修温室、开荒,自己动手挑大粪种菜;自己动手养兔子、养猪,改善生活;自己动手劈柴火……[11]97

面对西藏复杂而艰苦的环境,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具有多重性。除了记者、编辑的身份外,他们既是战士,一样背着背包,爬雪山、走草地;又是生产者,在新闻工作之余还要从事生产劳动。同时,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刚刚起步,新闻学教育也尚未恢复,进藏新闻从业者职业技能与生活技能交织在一起,对新闻专业主义(1)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的认识相对不足。

3.职业情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走过的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最令自己难以忘怀的是什么?我反复搜索比较,最后给自己的回答是:1960年至1965年新华社西藏分社那种温暖、和谐与宽容的环境,那种催人奋进与促人成功的魅力。[8]17

每当下乡归来时,汽车一进分社大院,喇叭一响,在家的同事们,哪怕开会、写稿、看书、家务,统统不顾,都一窝蜂地跑出来迎接。握手、锤打、拥抱、搬行李、抢东西,真如久别重逢的亲人,别说有多亲热!我第一次经历这情景时,真好像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身边,禁不住泪眼婆娑,哽咽难语了。[12]

稿子最后写成了,作为内参发了,我感受到无比快乐的是:为藏族同胞又做了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离开西藏之前,实现了我们酝酿已久的梦想:能够再次把对西藏的爱播种到百万翻身农奴的心坎上——通过内参报道向自治区党委建议“西藏应当实行以牧为主的经营方针”。[13]

面对和平解放后百业待兴的新西藏,进藏新闻从业者表现出极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热爱新闻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反映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感受到向上流动的平民精神和幸福体验。在新闻工作中遇到困难、挑战时,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意志品质,用积极的心态加以调适,展现出“老西藏精神”的风貌。

4.职业行为:奠定新闻事业基础

在我的记者生活中,看到和经历了数不清的藏、汉、回族记者,在高山缺氧、交通不便、生活极差的条件下,坚持深入边防哨卡、农村、牧区,克服种种困难,同甘苦,共患难。[11]95

我在西藏工作期间,正是西藏社会发生最伟大变化的时期。我不但经历了这些历史性的巨变,而且直接拿起武器参与了平叛战斗,并带领工作组在一个村开展了民主改革。因而,我的这些作品首先反映了这一变化和这场斗争。[8]2

第一代进藏新闻从业者经历了西藏当代新闻事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他们抓住历史机遇,采写了大量揭露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黑暗、党带领各族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等报道,其职业行为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由落后走向新生的历程,还为报社、广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第二代进藏新闻从业者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在将近20年的时间内,西藏构建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完整格局,标志着西藏现代传媒体系的建立。”[6]这一时期的进藏新闻从业者走出了前一阶段受社会变革和动荡的影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思想认知更为活跃,报道形式更为丰富,极大拓展了西藏的新闻触觉。

1.职业动机:政策引领下的选择

当组织上征求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接受决定。三年来,我最深的体验就是:西藏促我成长。三年的高原生活,全新的挑战,全新的收获,令我庆幸当初作出了正确的选择。[14]189

20世纪70年代中期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和”文革“后毕业的非工农兵大学生,响应中央的号召,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因而来到了西藏,陆陆续续的也有几千人之多。这些进藏的大学生后来基本上都成为建设西藏的骨干力量。[15]

不同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解放西藏时的进藏记者和之后调入的新闻从业者,在国家政策的感召和指引下,大学毕业生主动选择西藏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新华社内部也建立了3年一换的轮换机制。用人机制的灵活让更多新闻从业者带着组织期待与个人理想踏上高原,进藏新闻从业者的来源渠道和职业动机更为丰富。

2.职业技能:新闻专业主义反思

在这样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乡村,如果不是事先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要获取这么多新闻题材,拍出这些新闻照片,我想是很难做到的。由此我便想到,腿勤眼快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而口问手记,多想善思同样是必不可少的。[16]

能吸引新闻记者的视线的,不光是党政机关里雪片一样的简报总结。在大机关围墙外面的世界,同样值得我们用充满新奇感的眼睛去观察……就拿西藏人日新月异的服饰来说吧,我就觉得,衣着反映了心灵,心灵折射着世界,服装的变化无疑在说明,高原人的观念也正处于一种新旧交替的状态之中。[17]

进藏新闻从业者从多重身份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反思在西藏新闻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基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政治地位,进藏新闻从业者有意识提升田野调查的能力,着眼于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报道,以求增强新闻报道的“个性”。同时,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新闻从业者也能应对得当,实现技能与导向的双重提升。

3.职业情感:地域诱发下的满足

三年来,我最深的体验就是:西藏促我成长,世界屋脊使我得以登高望远;西藏令我达观,我们将欢乐放大,将忧伤缩小,度过艰辛而又快乐的一天又一天;西藏磨炼意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西藏的日子有苦有乐,无怨无悔。[14]189

我曾多次被问及,到地处边远的西藏高原工作,值不值得?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值得!”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我说:“值得”内容广泛的采访素材,让我说:“值得”高原地貌、植被、湖泊和人文景观,令人震撼不已,让我说:“值得”人生由此而丰富。[18]

随着对西藏认识的深入,进藏新闻从业者不满足于日常性新闻报道中的浅尝辄止,而是广泛融入到西藏的地方性文化中。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到社会的发展进步,他们获得热爱生活、实现自我等满足感,达到地域环境与职业追求的有机耦合。

4.职业行为:完善新闻传播体系

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十四世达赖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四处从事分裂活动。所以,在西藏要时刻紧绷这根弦:维护祖国统一,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祖国观、宗教观、文化观。在全新的挑战面前,惟有老老实实地向老前辈请教,惟有认认真真地研究西藏的区情,惟有虚心地学习。[14]190

而今放眼“世界屋脊”,从城市到乡村,从腹心到边境,到处生机勃勃,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变动出新闻。展现在“世界屋脊”上的这一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给西藏的新闻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宝藏,同时也为新闻报道创造了更好的时机。[19]

走过创立期的探索和曲折后,西藏新闻事业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进藏新闻从业者从报道内容到形式空前活跃和繁荣,承担了反映西藏社会发展的新气象和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阴谋的责任。进藏新闻从业者所在媒体的实力不断增强,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格局形成,“对外交流形式多样,封闭状态逐步成为历史”[7]36。

(三)当代进藏新闻从业者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的进藏新闻从业者,大部分至今仍是西藏媒体中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供职于机关媒体,还在市场类媒体中生存,且广泛分布于中央媒体驻西藏机构和西藏自治区、地市、县级媒体中。他们带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色彩,并乐意在新闻实践中贴上“西藏”标签。

1.职业动机:理性权衡下的行为

2003年肖涛大学毕业,响应国家西部支援计划来到西藏,入职西藏日报社。在此之前他从未去过西藏,对于西藏的印象也模糊而零碎,“洁白,牦牛,蓝天白云”,那是一种独属文青的情怀,“西藏是个遥远的地方,我想去那里看看。”(2)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三年前,我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离开家乡北京来到西藏。那个时候,西藏对于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而在这三年里,我看到了更多:看到了艰苦岁月中的“老西藏精神”,也看到了新一代西藏建设者的接力奉献……看到了对祖国的赤诚,也看到了青春另一种样子。(3)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如果其他省市有一份同样平台、同样待遇的工作摆在面前,你会选择到西藏来吗?只要不是藏二代或有亲戚在这边,我想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来西藏的。大家来西藏要么是为了实现当记者的理想,要么是为了西藏的工资待遇(4)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原来分配制就业模式,当代进藏新闻从业者进藏是在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下的选择。在其他省市媒体就业逐渐饱和背景下,大量新闻从业者来到少数民族地区;此外,对西藏的想象也构成了部分人的职业动机。正因为个人意识的觉醒,进藏新闻从业者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更为理性。

2.职业技能:代入性的深层思考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要打破思维定势,紧盯受众需求,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新事物,以开阔的视野学习新技术,以开拓的精神应用新技术,用心用力创作受众喜爱的全媒体产品。近两年,我在时政报道中,坚持先网后报,实行差异化写作,有时为了抢抓时效,在下乡途中用手机写稿发稿,取得较好效果。[20]

仔细想来,印象最深的,是蹲点1个多月采写的经验性报道,是3个月跟踪采访获得的文化现象透视,是用1年时间深入基层完成的调查报告……一句话,是那些经过很长时间“磨”出来的稿子,“抠”出来的言论;是漫漫的采访路程、反复的采访过程和不断思考的心路历程。[21]

现在媒介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冲击很大。我们十分熟悉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对于区外的受众并非如此;用传统媒介呈现过的东西,也可以利用新的媒介技术挖掘与以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叙事、不同的内涵。(5)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站在现代媒体所需的职业技能角度上看,西藏无疑落后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随着进藏新闻从业者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如何结合西藏的媒介环境生产出具有地方特征的新闻。无论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挖掘蕴含深意的选题,还是借助媒介技术对西藏文化的再生产,都增强了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技能。

3.职业情感:幸福与吃苦的纠合

每到11月8日,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我们总是想说点什么,我们不说有多辛苦,也不说对家人朋友有多少亏欠,我们只想说,奔走在新闻的第一线,努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无论有多难,我们始终会让理想生长,让热血不凉!(6)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西藏再怎么艰苦,总会有习惯的一天,平时也不会把艰苦挂在嘴边,否则对工作状态和心理健康都不好。只有几个好朋友小聚时,才会聊起怎么照顾小孩、照顾父母等家长里短(7)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作为社会发展脉搏的记录者,进藏新闻从业者选择将个体的命运与砥砺奋进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建构起“西藏发展有我在”的文化想象。同时,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记者要深入基层采访并不容易,因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很容易产生一种受苦的体验。因而,幸福与吃苦成为进藏新闻从业者最为直观的职业情感表达。

4.职业行为:框架的继承与突破

西藏日报社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组重大新闻策划,2008年派出4组记者开展“雪域边线行”采访活动,历时数个月、行程几万里;2013年发起“拉萨河纪行”大型系列采访活动,30余名记者赴拉萨河流域的10个县区、100座村庄进行采访。这些报道通过新旧对比的方式展现了60年多来西藏发展进步的历程。(8)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2018年以来,广大采编人员纷纷选择到西藏氧气最少、条件最苦、距离最远、环境最恶劣的高海拔地区采访调研,蹲守冰天雪地的“生命禁区”,克服煎熬难耐的高原反应,完成了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22]。

媒介环境不断在变化,记者、编辑像以前那样“吃老本”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一方面招聘懂融媒体技术的人才,一方面加快推进人员的转岗,开展了多场H5制作、无人机拍摄、云直播等培训。今年“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报道就推出了融媒体产品,效果很不错(9)资料来源于笔者对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构成了媒体所能反映社会的“网”,而这张“网”也是媒体的报道框架。进藏新闻从业者在日常新闻框架之外,把目光投向生活在西藏的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重大新闻策划、特别系列报道、融媒体产品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拓宽新闻框架的时间与空间,提升了西藏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结语

进藏新闻从业者是离开当地媒介环境到西藏从事新闻职业的群体。从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现代新闻事业确立、到改革开放后西藏传播体系的健全、再到进入21世纪以来的西藏媒体融合发展,进藏新闻从业者的群体基础愈发牢固、群体特征逐渐鲜明、群体认同因素更为多元。

(一)紧跟时代语境的政治素养

作为“党的喉舌”,中国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新闻框架有鲜明的导向性,而西藏特殊的媒介环境使这样的导向性尤为突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民主改革、改革开放和对口援藏等多个“里程碑”事件,对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进藏新闻从业者,都体现出了紧跟时代语境的政治素养。

第一代进藏新闻从业者受组织派遣进藏,在揭露旧西藏的黑暗制度和讴歌人们对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向往中成长;第二代进藏新闻从业者在政策的感召下来到西藏,展现了西藏各项现代事业恢复发展以及市场化转型下的时代变化;当代进藏新闻从业者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承担起了反映新时代西藏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使命。社会拟剧理论认为,社会为各色人等提供了一个角色表演的舞台,每个人都受到社会剧本的制约[23]。与各个时期的援藏人才一样,进藏新闻从业者也受到这样的社会剧本影响,在角色实践中不断接近并最终到达社会对新闻人的角色期待。

(二)职业技能的提升与困境

职业技能是新闻从业者自我认同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西藏新闻事业的确立与发展,进藏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功能、职业准则、职业伦理等方面的认识逐步增强。西藏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有限,竞争不似其他省市那般激烈。于是在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之外,进藏新闻从业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挖掘新闻的深度,形成具有地方特征的新闻观念与技能。

面对媒体融合转型的浪潮,西藏媒介技术领域的“洼地”角色凸显,给进藏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危机意识。职业技能的落后既不是有理想的新闻人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新闻管理部门愿意看到的,更不为新闻受众所乐见。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大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提升新闻从业者适应媒体转型的能力[24];另一方面,要保障和优化新闻从业者职业技能的媒介环境,打破不成熟的媒介经营的困境等壁垒,使个体的职业生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获得更大空间。

(三)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统一

第一代进藏新闻从业者或是受组织派遣,或是怀有极强的个人情怀,在面对西藏艰苦的条件时,也能够很好地坚持职业理想与职业认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个体意识的觉醒,进藏新闻从业者在发扬老一辈西藏革命者、建设者传承下来的“老西藏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将其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背后的复杂因素考虑在内。

基于西藏的地域环境与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国家给予了西藏干部职工高于其他省市的经济收入,并配套了医疗、教育、退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保障进藏新闻从业者在内的西藏干部职工享受政策规定的待遇,为新闻人才提供更为宽广的职业上升空间;同时,应积极拓展进藏新闻从业者的社会支持体系,通过老记者带新记者、不同民族新闻人之间的合作、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其他行业间的交流联谊等,进一步增强进藏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

猜你喜欢

西藏职业
都是西藏的“错”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神奇瑰丽的西藏
有趣的职业
一个人的西藏
我爱的职业
西藏:存在与虚无
五花八门的职业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