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文艺发展繁荣的逻辑与路径

2021-11-25朱鸿召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艺时代

朱鸿召

一、历史逻辑:人民文艺进入新时代

人民文艺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时代指向。

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诞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的觉醒,带来“人的文学”的创作,开启五四新文学和新文艺的发展繁荣。“不同于欧洲近代社会知识分子发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在饱食了所属资产阶级的丰厚乳汁长大后,代表本阶级利益和要求,参与历史创造;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废除后,成了自由的飘忽不定的社会阶层。他们生死歌哭于这片土地,秉承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国家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精神传统,处在近现代世界环境中,主要起着调剂中西方文化的时代历史落差的文化移介作用,担负着为民族思考出路的历史使命。”①朱鸿召:《在“人”的旗帜下——论五四文学的背景、发生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5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其早期成员几乎都是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把中国现代革命自觉地融入现代世界民族国家体系,选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人生理想。“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2页。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孕育着革命文学的精神气度。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知识分子汇聚上海,发起“革命文学”论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左翼文化潮流,团结进步文艺人士,高举反帝反封建革命旗帜,成立“左联”,开展“左翼”文艺运动,策应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开展反击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斗争,倡导“普罗大众文艺”,反应劳苦大众心声,呼唤社会公平正义,抨击反动黑暗政治,让白色恐怖下的社会民众看到光明和希望。“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①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4页。鲁迅评价“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白莽)的作品,点明了“左翼”革命文学独特的审美品质。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形成革命文艺大集结,抗战文艺大繁荣。为了解决文艺队伍与革命队伍之间的思想矛盾,以及文艺队伍内部的团结问题,1942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通过座谈研讨、争论协商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最后达成共识,一致接受毛泽东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意见“结论”。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延安)1943年10月19日。同时强调,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文艺所服务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更不是一时一地的某项“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家们纷纷深入工农兵生活,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火热斗争生活的文艺作品,涌现出以赵树理、孙犁为代表的人民艺术家。

194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斗争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工农兵文艺”逐渐发展为“人民文艺”。1943年、1944年的延安秧歌活动,“既为工农兵所欣赏而又为他们所参加创造的真正群众的艺术行动,创作者、剧中人和观众三者从来没有像在秧歌中结合得这么密切”,新秧歌生动地表现了“新的群众的时代”“是人民的集体舞,人民的大合唱”。③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解放日报》(延安)1944年3月21日。从抗日民主根据地到解放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经过土地改革,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获得“人民”的称谓。“一个新的人民文艺的时代正待我们创造,我们需要写!”④周扬:《谈文艺问题》,《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01页。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北京)召开。周扬代表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明确提出“解放区的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⑤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第1卷,第513页。为此次会议召开,周扬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组织有关人士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社”的名义,编辑出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计177部作品,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种形式的表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工农业生产等题材内容,集中展示了革命文艺队伍贯彻执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实践工农兵文艺方向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工农兵文艺就是人民文艺的主体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文艺是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但是,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曾经走过艰难曲折的弯路,人民文艺受极“左”思潮影响,局限在阶级斗争的思维定势里。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词,重申社会主义文艺性质:“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①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210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聚焦各行各业的改革者,讴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就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也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经过文艺理论界研究探讨,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基础上,文艺界形成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思想共识,即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日报》1980年7月26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含义,就是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根本需要服务。③徐庆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学习时报》2004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同意并批准了这个理论概括。江泽民、胡锦涛都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二为”发展方向。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7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学艺术事业,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与时俱进,拥抱新时代,“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知变、明变、善变;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不动摇,在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上,立场不变,情怀不改,“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⑤《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这是择善固执,变中有不变,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新时代人民文艺的根本任务,是要极大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认同。这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文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文艺”的历史逻辑之大脉络、大趋势。

二、理论逻辑: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新要求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存在论、功能论、价值论理论所决定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文艺为人民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文艺和文艺工作的社会定位,决定了新时代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职责和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文艺源自革命文艺。革命文艺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文艺存在的社会定位和地位,决定了文艺的社会职责和要求。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改造人生、改造社会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使命担当。毛泽东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萌生的新文艺,是与“中国政治生力军”相互策应的“文化生力军”。“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7、708页。在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把军事武装队伍与文化斗争队伍整合起来的任务,让“手里拿枪的队伍”与“手里拿笔的队伍”团结一致,形成合力,从而实现革命的目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延安)1943年10月19日。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文艺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民文艺在陪伴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定位和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审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作,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119、134页。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发挥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引领风尚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④《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手里拿枪的队伍”和“手里拿笔的队伍”齐心协力,相互策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硬、双丰收,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在发展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国家文学、文艺、文化、文明等“软实力”,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页。没有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自省、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功能属性,决定了新时代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文艺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具有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功能。文艺作品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产品,人民文艺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要,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崇尚真善美、鄙弃假恶丑的正能量。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短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低俗媚俗、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恶劣现象。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文艺生产消费领域,同样存在着“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所以,进入新时代的人民文艺,必须不断提高文艺产品的质量和品位,不断提高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水准。文艺创作要在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文学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伟大文艺。

文艺创作与传播的过程,具有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人心相通的社会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是阶级斗争学说中的革命阶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人民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一切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文艺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思想精神上是一致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多元,社会组织多样,思想潮流多变,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价值观缺失、思想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只讲效率最大化、只求眼前功利等现象。近代社会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我们在“硬实力”上越来越接近理想的目标,更需要在“软实力”上补齐短板。人民文艺承载着对内增进文化认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人心相通、美美与共,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文化使命。

文艺和文艺工作的立场态度,决定了新时代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审美倾向。战争年代,“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是革命文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谁创作”和“为谁立言”是人民文艺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人民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新时代人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肩负着用文艺净化心灵、启迪思想、提炼精魂、重新塑造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的新使命。“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127、130页。这是人民文艺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们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人民文艺选择人民的立场,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用文学艺术创作维护好、发展好时代社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聚焦,双脚扎进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土壤,新时代中国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声响、色彩和审美风范。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人民文艺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所遵循的审美规律,就是文艺的实践逻辑。文艺实践逻辑内在地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品质和质量,是文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人民文艺,同样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实践逻辑,站在人民的立场观照人的文学。

文艺的审美特征,要求人民文艺必须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无论是革命文艺还是人民文艺,其社会定位与功能属性都是对文艺作品的意义分析,是文艺的外部特征。只有审美经验才是文艺的内部特征,是文艺实践的内在逻辑规定性。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相互制约,但决定文艺之所以成其为文艺的决定性要素是文艺审美的内部特征。列宁在谈论党的文学事业时说:“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②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4页。文艺创作过程,是一种艺术生命孕育生长的经验,伴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情感活动。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才能完成文学艺术构思、孕育、创作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同时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在当时抗日战争环境下,“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延安)1943年10月19日。凡是拥护抗日政治主张的,就可以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进步的文艺,就是团结的对象。这是一种恪守底线思维的文艺工作方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成功有效的经验。

改革开放新时期,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后,邓小平谈到:“文艺界刚开了文代会,我们讲,对写什么,怎么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就加重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①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三不主义”是指“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坚持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以利于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②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7页。沿着这个文艺工作指导原则,历任中共领导人都强调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精神,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文艺的审美特征,要求人民文艺必须倾情观照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人民”是复合概念,个人不等于人民。但是,文艺审美的基本特征必须建立在个体人的生命经验基础上。所以,人民文艺作为一种文艺类型,人民是其“上线”,人是其底线。这种人,就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受过革命斗争洗礼,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现代公民自觉意识的生命个体。“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憎,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130页。他们经历的生死浮沉、苦难辉煌,他们参加的革命斗争、艰辛劳动,他们创造的英雄业绩、工作奇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都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审美对象。文艺家们只有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入到他们的心里去,融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写出鲜活的文字,塑造出生动的形象,把握时代的脉搏,唱响时代的心声。

新时代人民文艺创作,应该是题材无禁区,品质有高低,情怀境界有大小,思想观念可以褒贬。题材无禁区,是倡导主流,尊重个性,在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上,完全尊重文艺家个人选择,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组织可以积极引导文艺家的创作方向和题材选项,鼓励文艺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成就。通过文艺审美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存在审美品质的高低上下之分。通过对文艺进行负责任地评论,可以对文艺作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形式多样的褒贬评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繁荣,批评低俗平庸、腐朽落后的文艺倾向,批判反动的、敌对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倾向,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盐入水”,烹饪成“美味佳肴”,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学艺术的审美欣赏中,“润物细无声”地接收并传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认知的价值理念。

在科技日趋发达、人工智能日渐普遍的现代化社会,只有文学艺术实践才是对抗、消融、转化功利主义和效益最大化的钢铁世界的不二法门。文艺审美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心温婉,人生温暖,人性温和。只有保存一颗柔韧、细腻、灵敏、慈悲的心,才会发现早晨的露珠,黄昏的阵雨,人生没有流出的泪水,以及正在悄悄消逝的乐句。只有恪守文学艺术的审美品质,才能艺术地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伟大文艺,才能实现后现代社会融会古今、融通中外,人文与科技阴阳和合,共生共荣。

猜你喜欢

文艺时代
1942,文艺之春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