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4年江淮水灾区的疫情防控及其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

2021-11-25石武英

安徽史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务部水灾灾民

石武英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

灾后的疫情防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成果很少。(1)目前灾后的疫情防控主要集中在对灾后动物的疫病防控方面。人类的灾后疫情防控研究成果主要有:丁一波、曹广文的《水系灾害相关疫情防控工作的回顾与进展》(《中国卫生资源》2019年第5期),该文从医学的角度对水灾后疾病的种类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江淮地区是全国灾后疫情发生较多的区域。由于其特殊的环境,自然灾害频发,旱、水、风等灾多有发生,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疫灾的频发。1954年,长江、淮河流域遭遇了百年未有的水患,灾情深重而广阔。对于这一年的水灾救助,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2)第一类为论述1954年的灾害救济情况。如李勤的《1954年湖北水灾与救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和葛玲的《政府救济抑或生产自救——1954年的皖西北水灾救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第1期),主要论述了1954年水灾发生后各省的区域救济情况。第二类为论述1954年灾害救济与其它经济行为的关系。如李学桃的《供销合作社在1954年湖北水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3期),论述了在1954年湖北水灾救灾工作中,供销合作社大力开展物资收购工作,对救灾起到了较大作用;刘大禹的《试论1954年水灾和建国初期农村集体保障制度的关系——以1954年湖南水灾为例》(《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论述了1954年水灾对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深化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次水灾所带来的严重疫情及其防控,至今没有人研究。实际上,特大水灾严重恶化了灾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重大疫情,灾民饱受疾病痛苦。本文以记录当时灾情和疫情防控的档案和老报刊资料为依据,以特大水灾后严重的疫情为研究切入点,详细阐述在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卫生部门是如何发动灾民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抗击疫情的;当时的医疗卫生系统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来应对疫情;在此基础上,总结疫情防控的成效,并探讨其对灾区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

一、1954年水灾地区的严重疫情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据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河南及河北七个重灾省的汇报,受灾人口有5900多万人,其中重灾3900多万人;淹死、砸死的人口有1.2万人。(3)《内务部党组关于水灾地区救灾工作问题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2-244。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由于灾情严重,受灾群众处于非正常生活状态,各种病菌易于繁殖,容易发生传染病;防汛抢险的民工劳动强度大,暴饮暴食,致使身体抗病能力下降,各种疾病相继发生。其中以感冒、肠胃病、疟疾、痢疾、老病复发等为最多。患病率一般占灾民总人数的10—20%,严重地区达30—50%,死亡率很大。(4)《内务部党组关于水灾地区救灾工作问题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2-244。其中,湖北省的疫情相当严重。一是肠胃病严重,二是疟疾、痢疾病严重。据洪湖、监利、沔阳、潜江、汉阳、汉川、嘉鱼、黄梅、广济、鄂城10个重灾县的统计,共有受灾人口404.4万人,自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共病死106274人(包括正常死亡在内),灾民死亡率达2.6%,其中最严重的监利县病死3.2万人,占全县人口近5%,有的乡竟达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1955年10月印,第193、303、467、528、298、529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E-62。安徽省发病的种类有伤寒、副伤寒、痢疾、麻疹、白喉、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病率以1954年7—11月份与1953年同一时期相比较:伤寒、副伤寒增加72.3%,痢疾增加37.14%,疟疾增加35.5%,麻疹增加80.1%,白喉增加349.3%,流行性“乙型”脑炎增加207.3%。(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1955年10月印,第193、303、467、528、298、529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E-62。江西省灾民发病率也很高,其中九江专区灾民发病率为25%,南昌专区为18%,上饶专区为14%。(7)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1955年10月印,第193、303、467、528、298、529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E-62。河南省灾区的疾病情况很严重。据淮滨、修武、西陕、汝南、沈邱、罗山等31个县的不完全统计,患者达279961人。发病率一般在10%,严重者到30%左右,甚至个别地区达到5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1955年10月印,第193、303、467、528、298、529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E-62。其他灾区省份如湖南、江苏的疫情也很严重。

从1954年全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后4年多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县区基层卫生组织已经建立起来,办了很多卫生院、卫生所(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但是整体状况依然是医疗水平低下、医疗设施落后、农村医务人员和药物短缺。因此,能否应对和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是执政的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的严峻考验。

二、灾区疫情防控的组织动员与力量调配

1954年的洪水是近百年来所未有的,全国各条战线的防汛队伍也极为庞大。为了配合防汛抢险,灾区各省派遣了大量医务工作者,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抗击疫情。

(一)实行紧急动员,成立专管机构指挥抗疫

面对严重的灾情和疫情,各灾区省卫生厅实施总动员,号召在职卫生人员紧急行动起来,并进一步动员一切公私卫生医疗力量,特别是分散在广大农村的中医投入防汛救灾的医疗卫生工作。各省卫生厅纷纷成立防汛救灾办公室,负责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工作。

湖北省卫生厅于7月3日成立了防汛救灾办公室,设置专人负责掌握各地情况,组织调配力量,调拨供应药品。同时,邀请卫生界的专家、教授和有经验的中医举行座谈,对堤工、灾民所发生的主要疾病,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8月30日还成立了灾区卫生工作委员会。各专区、市、县也都成立了卫生防疫委员会,设置办公室,并抽调专职干部日夜办公。(10)湖北省卫生厅:《三个多月以来湖北省防汛救灾中的卫生工作》(195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01-0072。安徽省卫生厅也成立了防汛救灾办公室,派员督导协助沿江沿淮之安庆、芜湖、阜阳、宿县等四专区,要求在区以上各级生产救灾指挥部门中建立卫生行政专管机构,从加强组织、健全制度、明确方针等几个方面解决灾情突发所带来的忙乱现象。还在安庆、芜湖两专区分别成立卫生厅派出小组。(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1955年10月印,第193、303、467、528、298、529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E-62。河南省卫生厅也成立了防汛救灾办公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指挥全省医疗防疫工作。各地区根据省政府指示均及时采取了紧急措施,商丘、许昌、新郑、新乡、信阳、郑州、南阳等8专署,周口、商丘、新乡、洛阳、开封、漯河、安阳、许昌等市以及商水、谷熟、新县、鹿邑、陈留、博爱等40个专市县都成立了办公室、指挥部,由专人负责掌握情况,并制定了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方案,逐级进行布置。(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1955年10月印,第193、303、467、528、298、529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E-62。其它受灾各省卫生厅也都相继成立了防汛救灾办公室,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直接负责,领导灾民进行卫生防疫工作。

(二)组织医疗队奔赴灾区抗击疫情

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水灾区医疗防疫工作的指示》,指出:“各被灾省份应先将省防疫队调往灾区工作,灾区县、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将灾民的卫生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在自愿原则下,组织县、市私医成立灾区临时工作队。非灾区省应尽量设法组织临时卫生工作队,通过大区到灾区省份协助工作。”(13)谢觉哉:《生产救灾工作》第2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1954年印,第204页。指示发布后,医疗卫生系统投入了空前强大的力量进行抢险救灾。中央卫生部、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北京医学院以及北京市传染病医院等单位组成了水患地区卫生工作组,赴武汉市和湖北省、安徽省的水患地区,指导当地的卫生医疗工作。(14)新华社:《中央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江淮防汛排涝》,《新华日报》1954年8月13日,第1版。卫生部派到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达2.5万多名,受灾7省和武汉市自己组织的医务人员也有4.15万余人。(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27页。安徽省投入的医疗卫生人员人数最多,连同中央、华东及各兄弟省市派来的防治队,全省直接为防汛救灾服务的卫生人员达10657人。(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303页。湖北省其次,全省共动用本地医务人员及外地救援的医务人员达9084人。(17)湖北省卫生厅:《1954年湖北省灾区疾病与死亡医疗组织统计资料》,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1-73。

在防汛抢险期间,各省一般按民工人数,按比例配备中西医务人员随同上堤,采取划分堤段分配任务的方法,就地为灾民服务。他们深入防汛工地和灾区救死扶伤,与民工、灾民同甘苦,共患难。湖北省嘉鱼县的医务人员在防汛工地上提出“堤工到哪里,我们医务人员就到哪里”的口号,不分晴天雨天,日里夜里,奋不顾身地为堤工和灾民服务。(18)《做好防汛救灾的卫生医疗工作》,《湖北日报》1954年8月7日,第3版。8月初,省人民政府先后派遣由611人组成的38支医疗预防队,到荆江分洪区、荆江大堤和黄(梅)广(济)大堤等地进行防治工作。(19)《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医疗队到防汛地区,武汉市防汛中需用的药品得到大量供应》,《人民日报》1954年8月11日,第2版。江苏省南京、镇江、江宁、无锡等24个市、县130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的130多支巡回医疗队深入江堤和防汛工地开展预防工作。他们背着药箱、冒着大雨,奔走在江堤、河堤上,一面进行救治工作,一面宣传卫生常识。(20)《江苏湖南组织医务人员到防汛地区工作》,《人民日报》1954年8月22日,第3版。

除了直接上堤治疗,在灾区还有相对固定的医疗组织形式,可分为巡回防治和固定门诊(医院)两类,在民工及灾民集中地方一般都设立防治站和中心防治站,实行分段负责,分层解决技术问题。如合肥市各区医务工作者在灾民集中区设立了医疗站和巡回医疗组,为灾民治病。在水西门、得胜门、小东门、大东门四处防汛工地上,都设立了固定的防汛急救站,为护堤民工服务。(21)《合肥市结合防汛抢险开展卫生运动》,《安徽日报》1954年8月10日,第3版。江苏省宜兴县发动公私医务工作者83人在高塍、官林、杨巷等区巡回医疗,他们每到一乡,即在重点村设立临时门诊,还深入防汛排涝工地进行医疗卫生宣传。(22)赵昌敏、邵伯良:《各地公、私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开展防汛排涝地区巡回医疗工作》,《新华日报》1954年8月21日,第3版。江西省水患地区动员卫生机构和和开业医师740多人组成82支巡回医疗队深入灾区进行防治工作。(23)余之光:《本省各级卫生机构抽调医务人员深入水患地区进行医疗卫生工作》,《江西日报》1954年8月29日,第3版。如此浩大的医疗队伍奔赴灾区,是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三、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大规模卫生防疫运动

“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1954年各灾区抗击疫情的基本方针。当时的实际情况表明,要切实贯彻这个方针,单靠医疗卫生界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充分发动全体灾民自觉参与,构成群防群治的防疫机制。

(一)注重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自觉做好卫生防疫

灾区各省在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同时,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广泛宣传动员民众参与疫情防控。例如,7月间湖北省大力开展对预防痢疾、伤寒、疟疾、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和麻疹等疾病的卫生宣传,各地卫生部门根据所掌握的疾病情况编写宣传大纲,通过各种宣传机构和组织,利用各种方式,通俗地向群众讲述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24)《湖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厅发出做好卫生工作为防汛救灾服务的指示》,《湖北日报》1954年7月9日,第3版。8月,江苏省利用黑板报、大字报、读报组、幻灯、识字班、民校等宣传阵地,大力向群众宣传防病及防汛排涝中的卫生知识,使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搞好环境卫生、清洁水源、管理粪便、扑灭蚊蝇等工作。(25)《做好防汛排涝斗争中的卫生医疗工作》,《新华日报》1954年8月21日,第3版。

安徽省各级卫生部门在当地党政领导和各部门的协助下,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办法,开展爱国卫生宣传。首先是教育群众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喝开水,不食生冷,并在可能范围内做好饮水消毒工作。其次是教育群众大力扑灭蚊蝇,不随地大便,并在适当地点排泄粪污,避免污染水源引起肠胃疾病。(26)《做好生产救灾中的卫生工作》,《安徽日报》1954年8月29日,第1版。河南省各级卫生部门也组织卫生工作者开展宣传教育,向群众说明当地季节性多发病的症状、原因、预防办法和简易治疗方法等,使群众认识到改善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是防止脑炎、疟疾等季节性传染病的根本办法。(27)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季节性疾病防治工作,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河南日报》1954年9月14日,第3版。正是因为各地卫生部门对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懂得了“预防为主”的道理,灾区才得以成功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群众性防疫运动。

(二)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

灾区各省卫生厅根据“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来布置和指导这场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根据不同季节和灾区不同的生活环境,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措施来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

7、8月间,各灾区忙于防汛救灾。灾区各省卫生厅充分估计到:防汛工地和灾区由于洪水泛滥、水源污染、粪便处理困难,加上饮食不调、寒热不均,很容易发生肠胃病,于是确定了预防“肠胃病”为主的思想。为此,这一阶段的卫生防疫运动以改善环境卫生、饮水消毒及粪便处理、扑灭蚊蝇为主要内容。一是以灾民集中区为重点大力清除粪污及死亡牲畜,建立各种卫生制度,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如安徽省芜湖市在7、8月份大水期间,用民船运出市区积存的粪污约6万担,并为民工和灾民挖掘了338个长槽粪坑。阜阳县在5天内把积存在城内1个多月的粪污全部清除。(28)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303、107页。二是饮水饮食卫生受到了普遍重视。在灾民集中区一般都修建了水井或因地制宜分段采用河水,还采取了建造简易滤水池、漂白粉消毒和尽量喝开水、不吃腐烂食物等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湖北省嘉鱼县一个乡,原来由于喝生水,患肠胃病的发病率为10%,但自从提倡喝开水和实行饮水消毒以后,肠胃病的发病率就降低为1.3%。(29)《湖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关于坚决贯彻“省委、省府关于做好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指示”的指示》,《湖北政报》第24期,1955年1月10日出版,第35页,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ZNA-810。三是在各城市、工矿及部分农村实施了霍乱、伤寒、脑炎、白喉的预防注射,为防治痢疾和疟疾亦先后拨发赤痢法和疟涤平。(30)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303、107页。经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灾区群众的卫生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具备了一定的预防知识;灾区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改善,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进入秋冬,各灾区洪水逐渐回落,气候逐渐转凉。9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布关于今后灾区卫生工作注意事项的指示,要求各灾区配合“灾民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这一中心任务,做好医疗防疫工作。(31)《生产救灾工作》第2辑,第207页。为了响应中央指示,灾区各省卫生厅根据灾区渍水尚未排干,潮湿很重,蚊虫易于孽生繁殖的状况,提出了大力预防疟疾并继续控制肠胃病再起的思想,并明确规定以烈性和急性传染病作为防治重点,再次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防疫运动。如,9月中旬,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全省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划定责任区,分片包干,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防止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32)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季节性疾病防治工作,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河南日报》1954年9月14日,第3版。随后,各地均及时采取了紧急措施响应。周口、商丘、新乡、洛阳、开封、漯河、安阳、许昌等市以及商水、谷熟、新县、鹿邑、陈留、博爱等40个专市县除了布置工作外,还成立了办公室、指挥部,由专人负责推动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灭蚊防蚊工作。(33)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530、211、210、531、297页。这次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大大减轻了疾病特别是肠胃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于制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四、全力救治灾民,适当推行免费医疗

积极救治灾民、减轻灾民痛苦是应对疫情的必要措施。除了上文所述在防汛抢险期间,医务工作者在堤上、堤下全力救治堤工和灾民以外,在灾民转移安置途中、灾民返乡后以及堵口复堤工作中,他们也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救治灾民。

防汛抢险结束后,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省迅速组织大规模的灾民转移安置工作。转移过程中,因气候不正常,长途跋涉,加上部分灾民长期住在堤上,卫生条件极差,路上病号一般达30%。(34)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530、211、210、531、297页。对此,各省都采取了积极的救治措施。如,湖北省在转移灾民的过程中,安排医务人员随同前行,沿途招待站、船上、车上均配备有医生;在安置地区的区、乡,亦组织卫生所或流动医疗组。(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530、211、210、531、297页。湖南省湘阴、望城两县组织运送灾民时,也在沿路设立了茶水站、医疗站。(36)新华社:《湖北湖南两省采取有效措施 妥善安置灾民帮助灾民生产自救》,《人民日报》1954年8月12日,第2版。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疾病痛苦,使他们能安全、顺利地到达安置地区。

进入秋冬,灾民陆续还乡开始生产自救,卫生力量亦随之转入灾民集中区。他们组织巡回医疗组,分区负责,深入灾村、灾户、田间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如,湖北省黄梅县在灾民还乡经过的道路上设医疗站,等灾民生活安定后,就在他们的家乡建立医疗站,每站配备一名高水平的卫生干部;或组织巡回医疗队、组深入乡村。在堵口复堤工作中,在该县水利工程指挥部设卫生科,区指挥所设卫生组,乡设卫生委员会及配备1至4名卫生员。(37)俞良衍等:《黄梅县卫生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灾民还乡和堵口复堤中的卫生工作》,《湖北日报》1954年11月19日,第3版。河南省各级卫生部门则采用包片包村的方法,开展巡回医疗工作。据延津、新乡、汲县、获嘉、长垣等9县统计,共组织了366人深入灾区进行巡回治疗。原阳、封丘等4县,则设立了51个医疗站。(38)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530、211、210、531、297页。在当时交通隔绝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对急救处理病人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灾区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充分保障妇女的生育安全。由于重灾区原有的接生组织全部为水冲散,在防汛抢险期间,灾民露天生产和流产、早产现象比较严重。(39)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530、211、210、531、297页。因此,在灾民集中地区,各省卫生厅注意在灾民中发现原有的接生员、旧产婆,加以训练,组成临时接生组,搭建临时接生站,收容产妇生产。以湖北省为例,卫生机构在巡回医疗队或医疗站中配备妇幼卫生人员,并将灾区中的接生人员动员与组织起来,成立接生站,由卫生院所供给药品器材,负责在灾区进行免费新法接生。(40)《省妇联和卫生厅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受灾地区认真做好妇幼卫生工作》,《湖北日报》1954年8月17日,第3版。

为切实保障灾民的医疗救助,灾区适时地推行免费医疗。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于7月20日发布指示,指出:各灾区对于免费医疗和防疫方面所需额外的费用,应商请所属省市政府设法解决,如省市政府不能解决时,由大区向中央请示追加以求有计划地支援。(41)《生产救灾工作》第2辑,第204页。于是,各灾区根据本省灾情和中央所拨救济费的额度,适当地推行了减免医疗费用的政策。

7月9日,湖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卫生厅联合发出通知:对防汛民工和重灾区灾民的急重病给予免费,轻灾区视灾民经济情况或按政府救济对象适当减免,灾区中之非灾民不应减免。(42)《湖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省卫生厅发出做好卫生工作为防汛救灾服务的指示》,《湖北日报》1954年7月9日,第3版。10月底之后,灾民病情和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就使享受免、减费患者逐步由免到减、再到收。(43)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173、463、617、302页。从1954年7月至1955年5月,湖北省共为灾民免费医疗花费3313499元人民币(新币),其中药品折现1496915元,现金支付1816584元。(44)湖北省生产救灾委员会:《湖北省1954年水灾情况及灾后恢复情况统计表》,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 SZ39-1-12。江西省共拨出免费医疗经费8亿元(旧币)和大批防疫药物、器材用于免费医疗。(45)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173、463、617、302页。该省共治疗48.24万人次,其中免费占79%。安徽省有120万人受到国家免费医疗,其中2200人得到住院治疗。(4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127页。河南省也重点解决了灾民急、重病和无钱治疗的困难。全省为灾民减免医疗费46.3亿元(旧币),发往各地药品70余种。据延津、新乡、汲县、获嘉、长垣等9县统计,共免费治疗10917人。河北省从救济费中拿出8亿元(旧币)作为灾区免费医疗开支。湖南省渍水地区免费40%,山洪地区免费20%。(47)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173、463、617、302页。总之,中央和各省市卫生部门调拨了大量费用和药品、物资用于免费医疗,灾区的一些急性传染病很快就止住了。

综上所述,由于及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1954年水灾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首先,灾民得到了有效救治,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湖北省重灾区在初期,灾民发病率平均约为30%左右,后降低到10%左右,大大减轻了灾民的疾病痛苦。安徽省在防汛抢险阶段疾病情况较严重,但9月份以后发病率普遍下降至10%以下。颍上县颍滨区朱庙乡3592人中,8月份发病435人,占总人数的12%;9月份发病209人,占总人数的5.8%;10月份发病26人,占总人数的0.7%。(48)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173、463、617、302页。其次,密切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生政权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灾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

五、灾区疫情防控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医疗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是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53年底,全国开始发展县以下的区、乡基层卫生组织,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水灾救助的过程中,灾区卫生部门充分挖掘已有的社会医生尤其是中医资源,也临时训练了大批卫生人员,建立了各种卫生组织,为灾区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挖掘已有卫生资源,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凝聚强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共有旧医近30万人,这是卫生界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但由于卫生部制定的旧医师暂行条例和考试暂行办法所规定的条件过高,助长了下面歧视和排斥旧医的倾向。(4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第18页。这些偏向直接影响了旧医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旧医真正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为人民群众服务。

1954年水灾发生后,面对灾区异常严峻的形势,各省卫生部门迅速动员社会医生参与救灾。如,湖北省共动员私立开业卫生人员4356人参加灾区防疫工作,占医务人员总数的近一半。(50)湖北省卫生厅:《1954年湖北省灾区疾病与死亡医疗组织统计资料》,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1-73。为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省委指示:“私人开业新、旧医生参加救灾医疗工作,如系完全脱产,可按每人每月20万元标准补助其生活费用;如系就地协助治疗者可酌情补助,经费由省报销。”(51)中共湖北省委员会:《中共湖北省委关于灾民转移还乡救济经费分配发放产量补救款及防寒工作的指示意见通知》(195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 SZ1-2-2100。安徽省卫生厅规定:为动员社会中西医生为灾民服务,在一般地区,原则上应采取订合同的办法,分配给私人诊所部分医疗任务,给予一定的报酬。在重灾地区,可根据需要以合同方式,临时雇请一定数量的社会中西医担任医疗卫生工作。(52)《做好生产救灾中的卫生工作》,《安徽日报》1954年8月29日,第1版。全省共动员社会医生4943名参加灾区卫生防疫工作。(53)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办公厅编:《一九五四年水灾地区生产救灾工作资料汇编》,第303页。以上两省的社会医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也包含少数分散在城市的私医。江苏省卫生厅明确要求各级卫生组织把分散在广大农村中的社会医生及受过卫生教育的一切卫生人员,动员组织起来,深入灾区进行诊疗,并给予他们的生活以适当照顾。(54)《做好防汛排涝斗争中的卫生医疗工作》,《新华日报》1954年8月21日,第3版。正是这种积极的动员和政策支持,让分散在农村的社会医生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农村治病主要靠中医,而且大多是老中医。各地卫生部门非常重视组织中医力量进行救灾。如,湖北省黄冈专区从山区和较轻灾区英山、麻城、罗田、红安4县抽调了118名医务工作者,深入重灾区为灾民服务,其中107名是中医。(55)阎青:《黄冈专区正进一步加强灾区卫生工作》,《湖北日报》1954年8月27日,第2版。该省农村半农半医的中医很多。于是,农民按照自己的需要,以不同形式吸收中医参加合作社,如,武昌一个乡或两个乡的农民每人凑几个钱,请中医组成“农民联合诊所”,看病方便。有的乡对中医看病则采取记工分的办法,为合作社服务。特别是灾区农村的很多联合诊所,与农民签订合同,秋收前吃药,秋收后还账。(56)湖北省卫生厅:《三个多月以来湖北省防汛救灾中的卫生工作》(195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01-0072。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老中医的长处。这里,农民自发成立的“联合诊所”就是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前身。

总之,这次水灾救助把当时农村中呈个体分散状态的旧医尤其是中医尽可能地集中在“联合诊所”或其它卫生组织中,这是对乡镇一级的社会医生尤其是中医群体的再组合,这些社会资源虽然没有普遍深入农村,但是为日后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储备了骨干力量。

(二)大力培养医务人员,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雏形

为了应对疫情,灾区各地临时训练了许多具有卫生常识的人员。如,湖北省为了秋冬堵口复堤的需要,训练了1万名为民工服务的不脱产的卫生人员。教育他们掌握两种知识:一般集体生活的卫生常识;能使用几种成药和简易急救操作。(57)湖北省卫生厅:《三个多月以来湖北省防汛救灾中的卫生工作》(195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01-0072。如前文所述,各灾区还训练培养了许多用新法接生的接生员,基本上保证了每个社或村有一名接生员。这些经过简单训练的卫生人员大部分成为日后农村合作医疗队伍的来源。

当时,大量技术水平较高的外援力量来到灾区救援,灾区政府希望乘此机会发展基层卫生力量。9月,湖北省卫生厅在给救灾医疗队的回信中指出:在你们工作的地区,应尽可能地培养基层卫生人员,建立群众的卫生组织,教育他们一些简单的必须的卫生常识,这样可使你们走后的卫生工作有人代起来,使你们已做到的成绩继续保持下去。(58)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卫生厅给医疗队的回信》,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2-79。很明显,湖北省卫生厅希望依靠外来救援力量建立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因此,在救援队的帮助下,一些县卫生科也主动派员到农村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如,湖北省安陆县解放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县卫生科派卫生干部协助救援队建立卫生室,在农民中培养卫生人员,后来这个卫生室就成为合作社的卫生室,成为农民自己的卫生室。在省卫生厅的推动下,灾区其他合作社也陆续建立了卫生组织。安徽省灾区也在外来防治队的帮助下,整顿了县级医院,建立了基层卫生组织。在救灾过程中,省内外上万的公私中西卫生人员相互观摩学习,广泛交流经验,很多中医献秘方,用单方和针灸治病,很多防治队在当地开班训练干部和地方医生。第二军医大学医防队在凤台县通过上课和带徒弟等方式训练提高公私医务人员76人。(59)湖北省卫生厅:《三个多月以来湖北省防汛救灾中的卫生工作》(195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SZ115-01-0072。外援力量来到基层援助,使本地基层医生得到锻炼,医技有了明显提高;他们还帮助农村逐渐建立起医疗卫生组织,这些卫生组织以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为支撑,因而可称之为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雏形。

结 语

灾害救助和疫情防控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力贫弱,全国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灾民多、困难大,但是中国政府却前所未有地重视“民生”问题。纵观1954年水灾地区疫情防控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终于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控制了烈性传染病的发生,一般季节性的流行病也得到了及时遏制,保证了广大灾民的健康,赢得了灾区百姓的认可和赞誉,客观上也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下,自然灾害和各种疫情依然是威胁我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两大敌人。特别是当二者同时发生时,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灾情疫情,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曾经是、现在依然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家、战胜灾情疫情的显著优势。

猜你喜欢

内务部水灾灾民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白色区域闹大水灾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俄内务部17名高官被解职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