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治淮之差异与舆论交锋

2021-11-25王仓仓沈世培

安徽史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灾淮河

王仓仓 沈世培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国革命史时,往往注重社会问题研究,而忽视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实际上,自然与社会是联动的,自然灾害对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国民党统治时期,淮河流域是国共两党斗争的重要地区,国共两党社会形象构建决定了斗争胜负,而社会形象构建也与淮河水灾问题密切相关。淮河水灾问题是指淮河水灾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突出的问题。国共两党治淮差异及舆论交锋,直接影响了各自社会形象,从而影响了人心向背,决定了革命的走向。关于国共两党在淮河流域社会形象构建问题,学界缺乏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探讨国共两党在淮河水灾问题处理中社会形象构建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共领导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从而丰富中国革命史、新闻史和淮河历史研究。

一、国民党政府前期

淮河水灾问题自南宋黄河侵淮后,就一直存在,到20世纪的700多年里,淮河流域“泛滥决堤之事,史不绝书”。(1)黄泽苍:《导淮考略》,《东方杂志》第32卷第2号,1935年 。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后,淮河流域仍时常闹水灾,弄得民不聊生。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水利失修,1912—1937年间淮河流域发生洪灾达8次之多(2)《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淮河志》编纂办公室1987年印,第32—33页。,其中1916年、1921年、1926年、1931年水灾严重,特别是1931年水灾“为数十年来所未有”(3)顾秉楠:《查勘豫南淮河流域各县水灾报告》,《华北水利月刊》第4卷第10期,1931年。,豫东、皖北、苏北、鲁南100多个县遭受水灾。(4)觉六:《导淮》,《科学的中国》第4卷第10期,1934年,第401页。加上地租和苛捐杂税深重,高利贷盛行,土匪蜂起,淮河流域人民“生活已陷于极困苦的境地,革命情绪非常高涨”(5)河南省税务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纷纷参加革命。国民党刊物《新苏政》也说:“民国以来之兵祸、匪祸、‘共祸’,直接间接,殆皆由水利造成之矣。”(6)吴钊:《水利与民生》,《新苏政》第1卷第4期,1934年,第29页。在国民党政府前期,淮河水灾问题突出,国共对兴修水利各有举措,并进行了舆论战。

第一,国民党治淮与舆论攻击。针对淮河水灾问题,国民党政府认识到治淮的重要性,于1929年设立导淮委员会治理淮河,1931年确定导淮工程计划,计划实行江海分疏,从1932年到1937年,完成防洪、航运、灌溉等部分工程。(7)黄国才:《导淮工程的复员及其经济价值之检讨》,《中农月刊》第7卷第9、10期合刊,1946年。到1934年,已完成及正进行的工程包括张福河初步工程,淮阴、邵伯、刘涧三闸工程,及运河西堤整修工程等。(8)觉六:《导淮》,《科学的中国》第4卷第10期,1934年。自1931年大水后,安徽以工代赈修筑淮堤600余公里,土方1700余万立方米。(9)贺士奇:《抗建中的安徽水利事业》,《安徽政治》第6卷第9期,1943年,第16页。由于国民党政府强迫征发数十万百姓去开河,还借着导淮名义大搞治淮特别捐、发行公债,而所发公债,一半被国民党政府中饱私囊,一半变成了官僚资本(10)胡焕庸:《淮河》,开明书店1952年版,第2页。,所以导淮委员会成为一个“贪污腐化、祸国殃民的机关”。(11)陈桥驿:《淮河流域》,春明出版社1952年版,第30页。导淮入海工作虽然有一些成绩,但是百姓对国民党政府印象并不好。1931年水灾,国民党政府中央水灾救济会拟导淮由海州入海,但因海州地势低,难容巨量淮水,遭到沭阳、东海、灌云、赣榆4县农会反对。(12)《东海各县反对导淮入海》,《星槎周刊》第76期,1931年。1934年11月,淮阴导淮工程泗阳段河工,因待遇过薄,所得工资难敷三餐,民工进行了罢工,并焚毁席棚。(13)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办公室编:《淮阴革命斗争大事记 1919—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1934年底至1935年初,因国民党强征导淮民工,官员乘机勒索钱财,民工苦不堪言,中共领导民工暴动,反对国民党的压迫和剥削。(14)中共涟水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印:《涟水党史资料》第1辑,1983年编印,第119—124页。1934年为导淮入海,国民党政府在苏北征夫16.5万人,连《实业杂志》也承认,乡区民众,“有疑为摊派军务工作中之劳役者,有疑为编制军团剿匪者,以讹传讹,怨声载道,尤以淮属为最。淮阴地方不肖军警,借征工导淮之民,到处拉夫索诈,予取予求。此项不良之印象,已深深灌入已应征及未应征者之脑海,致开工后之三日内,仍多观望不前者。”(15)《导淮工程视察记》,《实业杂志》第200期,1934年。

除了军事“围剿”外,国民党还以党政报刊对中共进行诋毁、污蔑,要求遇水旱灾荒,“尤当扩大宣传队之组织,加紧肃清‘匪共’宣传”。(16)《各县肃清“匪共”宣传办法》,《中央党务月刊》第26期,1930年。当时宣传媒体有《中央日报》《中国红十字会月刊》《安徽半月刊》等报刊,其中《中央日报》等官方报纸是最为重要宣传工具。(17)张友渔:《报纸和舆论》,《文化先锋》第3卷第7期,1944年。同时,各县党部建立巡回宣传大队,编制各种文字及图书宣传品,“除口头文字宣传,尚包括戏剧宣传、电影宣传”等。(18)《赣行营宣传大队在临川宣传“赤匪”罪恶》,《中央日报》1933年11月17日。在“围剿”苏区时,国民党就要求宣传人员“达到一个‘匪区’,务须采集地方上被‘共匪’蹂躏的经过事实,加以研究和批评,用为对民众宣传的资料”(19)《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剿办赣闽“共匪”宣传大纲》,《军声(广州)》第3卷第9期,1932年。,来“驳斥‘共匪’的理论,消灭它的煽动力量”。(20)《清剿“共匪”宣传大纲》,《宣传周报(南昌)》第40期,1929年。在宣传中,称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为“匪”,混同于土匪,并污蔑中共领导的革命是与淮河水灾一样的“匪灾”“共祸”。(21)《监利县“共匪”肆虐》,《中央日报》1928年2月24日;《发现“共匪”标语》,《中央日报》1929年4月28日;陈调元:《为扑灭本省“共匪”告各界人士书》,《安徽半月刊》第6期,1931年;李耐霜:《各省水灾记实:安徽省》,《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3期,1931年等。宣传“共匪”妨碍治理水灾。(22)顾秉楠:《查勘豫南淮河流域各县水灾报告》,《华北水利月刊》第4卷第10期,1931年。一些社会人士、报刊附和国民党,利用淮河水灾污蔑、抹黑中共,如说豫南“光山于水劫之余,‘共匪’乘势崛起,诱惑村愚,残杀无辜”。(23)杨汝泉:《淮河流域之水灾“匪祸”赤焰》,《国闻周报》第9卷第2期,1932年。国民党将中共视为与水灾一般的“天灾人祸”,是淮河流域的祸害。

第二,中共治淮与舆论反击。淮河水灾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共领导淮河流域革命兴起的重要原因。1929年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六霍暴动,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皖西革命根据地与鄂豫边、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鄂豫皖苏区,并成立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中共领导淮河流域人民革命,在与国民党统治展开斗争同时,与淮河水患斗争,在鄂豫皖苏区开展治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31年发生大水灾后,苏区成立土地委员会,下设水利局,办理修塘、开沟、开河和便利灌溉等事项。中共还积极采取革命政策,消除因水灾引起或加深的社会问题,如实行“耕者有其田”“抗捐、抗税、抗粮、抗租”“没收高利盘剥者的财产交给负欠的农民”等政策。(24)河南省税务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1页。1927年中共领导汝南开展抗租运动;(25)驻马店市政协编:《驻马店文史资料》第3辑,2004年,第150—151页。1929年春领导沂水县农民向地主借粮和反贪官的斗争;(26)枣庄市政协编:《枣庄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第8页。1932年中共发动万余群众抵抗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皖北乱收烟苗捐等。(27)《奉令裁撤后皖北烟捐余灰仍炽》,《上海日报》1932年7月28日。这一时期,系苏区建立初期,虽然水利建设成就不显著,但是中共在民众中树立了为民的社会形象。由于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中共对国民党的污蔑宣传反击不多。中共《红旗周报》等刊物正面宣传了中共采取各项措施,使淮河大水灾下的鄂豫皖苏区人民度过了饥荒,“特别在空前的水灾中,鄂豫皖区因分了田和群众努力生产,获得了大大的丰收,渡过了饥荒的难关”。(28)《蓬蓬勃勃的苏维埃运动》,《红旗周报》第25期,1931年。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国民党宣传的反击,有利于中共为民社会形象的树立。

二、全面抗战时期

全面抗战爆发后,苏鲁豫皖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沦陷敌手,国民党政府导淮工作停顿。因战争、水利失修,淮河水灾问题日渐严重,国共关于淮河水灾问题斗争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国民党掘黄与舆论“甩锅”。1938年5月19日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线西侵,郑州危险,武汉震动。6月9日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攻,决定“以水代兵”,用飞机炸开郑州以北黄河南岸的花园口渡口,黄河夺贾鲁河、颍河、涡河进入淮河,黄河再次夺淮,造成豫皖苏地区约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29)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受灾人口1250万人,死亡人数近90万人。(30)黄河志编纂委员会:《黄河规划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87页。安徽淮北10余县受灾,疫情也很严重。(31)贺士奇:《抗建中的安徽水利事业》,《安徽政治》第6卷第9期,1943年,第14—15页。河南受灾20县,损失村庄559个,逃亡死亡1390222人,耕地和财产损失惊人。(32)汪克检:《黄泛区人民生活的一般》,《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第65期,1947年。因为水灾不断,黄河被称为“黄祸”,淮河被称为“坏河”。(33)陈伟:《水灾!黄河淮河的灾区情形》,《吉普周刊》第18期,1946年。国民党政府对淮河水利兴修做了一些工作,如1939年3月14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通过《安徽省工赈修复淮堤施工办法》,1940年2月通过《安徽省各县二十九年度水利工程实施办法》,规定了各县水利工程实施办法。(34)《安徽省各县二十九年度水利工程实施办法》(1940年2月),《安徽政治》第3卷第5期,1940年,第323页。从1939年到1943年,在淮河工赈委员会指导下,国民党政府共在淮河筑堤8450公里,完成土石方122960219公方。(35)《安徽概览》,1944年出版,安徽省档案馆1986年翻印,第202页。但导淮委员会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被迫西迁四川,转而以军事为中心整理西南水道,以支援抗战。整个抗战时期,虽然黄河、淮河、永定河、长江及珠江下游,“略有局部整治”(36)孙延厘:《战后水利复员之展望》,《经济建设季刊》第3卷第1期,1944年。,但是成效不大,淮河水利荒废,“已成及停顿之工,多遭敌伪破坏,重以黄河南决……堤防涵闸坍塌,毁坏损失,极为惨重”。(37)《淮域善后救济工程实施计划》,《导淮委员会半年刊》第15—17期,1946年。

国民党政府虽然无力解决淮河水灾问题,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社会形象,便在舆论宣传上“甩锅”。官方报刊宣传黄河决口对阻敌的作用,宣传是“敌机炸中牟”造成“堤决”(38)张友直:《胜利后如何整治黄河》,《中央日报(重庆)》1941年11月26日。,“敌人炸决了黄河堤”(39)亚岑:《黄泛区的民谣》,《特教通讯》第5卷第10期,1943年。,把黄河决口的责任推给日军。对于国民党政府治淮不作为则视而不见,并借机污蔑在苏北的边区政府,妄称中共“打着美丽的‘抗日救国的招牌’,而所表现的却完全是‘祸国殃民’的罪行”(40)宋义民:《痛写苏北:中共在苏北的“罪行”》,《民族正气》第2卷第5、6期合刊,1944年。,将新四军在苏北各乡镇为抗日坚壁清野,描写成“今日苏北人间地狱之写照”。(41)苏之氓:《哀苏北》,《文友》第3卷第10期,1944年。苏北沦陷后,国民党政府派遣韩德勤负责江苏抗战事务,但“苏北军队军风纪的恶劣,已笔难罄述,终之,人民视之如蛇蝎,如蝗蝻,所至之处,周围数十里虽寸草不生,岂独鸡犬不宁。”由此,苏北百姓从内心深处发出“救救苏北,救救苏北”的呼声。(42)画羽:《救救苏北》,《民意月刊》第2卷第3期,1941年。

第二,中共积极治淮,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国民党掘黄后,淮河水灾问题更加严重。淮河流域人民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豫皖苏、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和鲁南等根据地抗日斗争,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中共在抗日根据地领导抗日的同时,还领导人民开展水利建设,造福人民。1940—1942年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水利委员会,各县亦有同样的组织,挖了不少河道,其中以安河第一次疏浚工程最大,计全长30里,每天4000人出工,共挖两个月,合12万工,直接受益地区30里长、20里宽,约3240顷;还在泗灵睢修潼河堤30里,淮宝挖山阳沟、勺驼沟、乾宁河、古老圩河、志河、出水河、外圩河、张玉河等。1943年淮北苏皖边区政府工作用力最大的是水利,计开大小河105条,筑堤坝10条,总长253194.5丈,挖河土1250163 立方米,出人力1672189 个工。坝工最大的,是泗阳成子湖大堤、洪泽湖大堤(淮泗、淮宝)、泗五灵凤的内堤、泗南大柳巷围堤、盱凤嘉的淮堤;河工最大的是溧河、安河、柳沟湖等。(43)刘瑞龙:《刘瑞龙淮北文集》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134、400—401页。1943年苏中行政公署公布《苏中经济建设方案》,号召各阶层人士,共同组织水利委员会,计划修建各种水利工程。(44)江苏省财政厅等编:《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2卷,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1944年盐阜区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群众新开及疏浚的有永丰河、新河、泾滨河等6条河流,受益农田14.5万亩。(45)江苏省档案馆等编:《中共江苏党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0页。同年,中共淮北区委决定整修蚌埠至五河段淮河大堤复堤工程,完成筑堤100多万土方,修造了沫河口大闸。(46)田富华:《新四军治淮的三项工程》,《江淮文史》1998年第3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还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如1941年淮北苏皖边区实行“开征正税,豁免杂税及不合理税收”的政策。(47)安徽省人民政府税务局等编:《安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上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抗战以前,江苏、安徽两省原有苛捐杂税40余种,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将其完全取消。(48)财政部税务总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长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打击土匪,仅淮北苏皖边区在1940—1942年间就消灭土匪79股,2300余人。(49)中共泗洪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泗洪党史资料》第6辑,1986年,第309页。1943—1944年因洪泽湖涨水,路东高邮湖沿岸一带均被水淹没,淮南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成立车水班,将间桥一带圩内积水吸出,即可开始春耕。(50)《淮南实行劳动互助解决水利难题》,《解放日报》1944年3月27日。据《金湖文史》载:

共产党、民主政府兴修水利,老百姓感到共产党、新四军、民主政府与他们心连心。1943年秋在特大洪水下保住了圩堤,老百姓说:“只有民主政府的区长干部才会领导我们这样干,要是旧政权,那些做官的还不早就跑了吗?”有人说:“往年沉圩三粮(口粮、种粮、牛粮)都没法想,就连屋上的梁棒也要被土匪抢去。今年多亏新四军啦!要不然圩早就沉掉了,泥墙抹壁还要花上好几吊呢。”老百姓看到新修的圩堤,动情地说:“皇帝换了多少代,也没有修过今年这样好的圩堤。”共产党、新四军通过兴修水利为人民谋了利益,人民群众通过兴修水利更加热爱共产党、新四军。(51)金湖县政协编:《金湖文史》第5辑,1992年,第157页。

中共也重视舆论宣传,及时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在苏皖两省边境(淮北苏皖边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广大群众受压迫剥削,生活异常痛苦,部分农民,流落为匪,在地主操纵之下活动于洪泽湖沿岸。”(52)刘瑞龙:《刘瑞龙淮北文集》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485页。

中共在淮河流域抗日和采取的民生措施,有利于淮河水灾问题的缓解,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而人民的支持也有力地促进了淮河流域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的发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淮河水灾问题并没有解决,黄河夺淮后形成的豫东、皖北黄泛区,“在黄泛的时候,都被水淹没,好几百万的人民,逃亡到别的地方,水深火热,真是惨不堪言”。(53)胡焕庸:《淮河》,第3—4页。1946年秋,淮河流域水灾严重,仅安徽受灾后没有得到赈济、不能生活的就有600多万人,除了500多万灾民跑到南京等地乞讨外,一部分逃荒到皖中、皖西,一部分留在家里守着破落的村舍和荒芜的田地。(54)郑笑枫:《皖北水灾惨况》,《新闻周报》第10期,1947年。人民深受国民党统治之苦,不仅租税和高利贷繁重,而且苛捐杂税如秋征、加征、借支、借粮、出征等名目层出不穷,匪患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陷入绝境。(55)《徐州暗无天日人民苛杂繁重生活无着妇女多沦为娼妓》,《人民日报》1946年5月24日。随着解放战争推进,国共两党在淮河流域围绕淮河水灾问题斗争也日益激烈。

第一,关于黄河堵口之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部分恢复了在淮河流域的统治,理应解决淮河水灾问题,包括黄河堵口、淮河水系复堤、运河维修等。当时南京《中央日报》社论都认识到要解决汛区人民教育子弟、养老育孤、收容残疾、便利交通、防疫医病的问题。(56)《黄泛区》,《现实文摘》第1卷第1期,1947年。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后,着手导淮复员工作,决定堵塞黄河决口。堵口工程于1946年3月1日开始,1947年3月15日完成。1946年3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江苏省政府、安徽省政府和善后救济总署等相关负责人召开了“淮河复堤工程会议”,强调淮河水利工程在抗战时大部损毁,运河工程修复缺乏材料。(57)《淮域复堤工程会议纪录》,《导淮委员会半年刊》第15—17期,1946年。1946年4月,国民党提出“黄河归故”,并与中共及美方代表签订了《菏泽协议》,规定先浚河修堤,再合龙放水,治河机构由国共双方共同组成。然而,国民党并未遵守协议,决定继续合龙。(58)俞良:《黄泛区之基本认识》,《行总周报》第61、62期合刊,1947年。表面看,这是水利兴修事业,实则蕴含着阴谋。因为1945年10月中共基于苏北、苏中、淮南和淮北四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淮河流域革命事业进一步发展,这引起了国民党恐惧。国民党想借黄河堵口工程,以使解放区遭受严重水灾。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就黄河堵口工程对中共展开了舆论攻击。1946年,国民党宣传机关中央社谎称:“复堤工作已与共方商定,可于两月内配合花园口堵口工程同时完成”,又污蔑“中共区民众有组织,有庞大的人力物力”,却“阻挠河工之进行”(59)李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中共一再破坏潞王坟石场重要设备及以武力阻遏员工进入中共区工作,且掳掠堵复物资实为故意破坏协议”(60)《本会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董必武先生函》,《水利通讯》第1期,1947年。,意图将中共塑造成不顾人民安危的形象。

针对国民党的诋毁,中共进行了反击。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应执行《菏泽协议》,否则“黄河归故”的影响太大了,仅郓、鄄、濮、寿、范、昆6县,就将有856个村庄陆沉水底,37.9万多人口,要失掉生命和家园。然而,国民党对此并不关心,随意更改双方会谈结果,坚决要求中共两个月内完成浩大的浚河复堤工程,合龙则选在黄河正处于大汛之时。由此,《人民日报》认为国民党在以前黄河决口时迟迟不进行封堵,这次如此积极,为的是“尽早放过水来,使沿河解放区变成泽国”,从而“把山东、豫东、苏中、苏北等解放区与华北分割开来,是国民党全面内战阴谋的一部分”。(61)李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文章最后呼吁,河南、山东和河北的人民动员起来,坚决执行《菏泽协议》,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生命。同日,《人民日报》社论称,国民党标榜“治河开道”,原来就是堵口放水,制造洪水;他们所谓“兴利除害”,原来是祸害人民;所谓“救济人民”,原来是要人民的命,是要将陇海路北千百万同胞生命财产付诸洪水。(62)《冀鲁豫日报发表社论坚持实现荷泽治河协定》,《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6月2日《人民日报》又刊文指出,国民党堵塞淮河水道,致使发生水灾,淹没麦田53万余亩。(63)《各解放区兴修水利》,《人民日报》1946年6月2日。针对《水利通讯》等国民党报刊污蔑中共阻挠治河的谣言,1947年1月19日至2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连续两天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国民党始终单独进行片面黄河堵口,置黄河故道居民财产于不顾。(64)《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布黄河归故交涉及工程进行经过》,《人民日报》1947年1月19日。

在黄河堵口过程中,国民党对淮河水系复堤、运河维修并不积极。1946年4月,国民党强征民工修造淮河堤防,然而所发工粮,“全系四等面粉,品质低劣,工夫不敷食用”。(65)《淮河复堤第一期工程之进展》,《导淮半年刊》第19期,1947年。1946年7月,苏北大运河有发生水灾危险,中共致电国民党,要求速开沿江各闸坝,使运河沿岸各县免遭水灾,然而国民党以开坝妨碍国民党军行动为由,予以拒绝。8—9月间,中共再次电函国民党,国民党不仅拒开江坝,反而派飞机轰炸大运河河堤,造成河水泛滥。(66)江苏省档案馆等编:《中共江苏党史大事记》,第313、305页。国民党在物资供应上也不执行协议,指使军队、特务对工程大肆破坏。(67)《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布黄河归故交涉及工程进行经过(续)》,《人民日报》1947年1月20日。而中共在签订协议后,始终忠实执行,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用事实反驳国民党的污蔑。1945年12月,苏皖边区政府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水陆交通建设,大运河、射阳河等15条河道轮船可通航。1946年华中解放区人民对京杭大运河邳县至高邮段进行春修,工程总长600公里,总投资5000万元。对文渠河和张渔河等河流也进行了疏浚。总计此次疏浚大小河流97条,总长650余公里,受益面积超过200余万亩。(68)江苏省档案馆等编:《中共江苏党史大事记》,第313、305页。1946年5月20日至6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6篇苏皖边区治理淮河的新闻,如5月20日刊文赞扬苏皖边区兴修水利,使6600顷积水洼地,变为出水田15万余亩。(69)《苏皖边区兴修淮宝水利可增产稻百八十万石》,《人民日报》1946年5月20日。

第二,黄河堵口后国共之争。1947年3月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后,黄河又回山东故道。但是留下的黄泛区,多数是由沙泥积成了一条平冈,除掉少数地方还可以耕种之外,多数地方必须经过改良才可耕种,还有部分流沙地区,可能永久不能耕种。更严重的是,到1947年花园口堵复的10年黄泛期间,黄河带来的泥沙,使淮河干支各流以及附近湖泊低地统统淤高了,有的地方淤高了2米到3米,尤其是各支流注入干河的地方,多数被完全淤塞,这就造成1949年和1950年的大水灾。(70)胡焕庸:《淮河》,第3—4页。堵口后泛区问题很棘手,包括复堤、束水攻沙、新灌溉系统、返乡难民救济与复兴、地权问题、治安问题、防疫卫生问题、蝗蝻之患等。(71)俞良:《黄泛区之基本认识》,《行总周报》第61、62期合刊,1947年。淮河水灾问题可谓积重难返,很难解决,以致到新中国建立后仍然困扰着淮河流域人民。苏北、苏南、皖北、皖南等沿长江、淮河堤防,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长年失修,加上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沿长江、淮河堤岸构筑工事,以致江淮堤岸百孔千疮(72)《坚决执行政务院的指示华东灾区生产自救数百万灾民以工代赈治河修堤 山东积极开展副业生产保证渡过春荒》,《人民日报》1950年1月4日。,如蚌埠玉河溜怀远西北段河堤就被挖战沟、筑工事7000余处,以致每年汛情一到,“淮河两岸的洼处汪洋一片”。(73)《淮河今昔》,《人民日报》1949年8月6日。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利用官方报刊将抗战时期淮河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责任推向中共,意图将中共塑造成淮河水利工程破坏者,将自己塑造成维护淮河水利工程建设的形象。如1947年《水利通讯》载,“各闸损坏程度,在中共肆扰期间,每较陷敌时期为甚”。(74)《导淮委员会重要工程消息》,《水利通讯》第2期,1947年。1948年《水利通讯》第8期刊文污蔑中共破坏黄、淮水利工程,阻碍国民党施工,攻击中共在黄河堵口时,“复堤部分,则因‘共匪’之阻挠,未能与堵口工程配合进行”(75)《驳斥“共匪”董必武荒谬言论》,《水利通讯》第19期,1948年。,而“淮域运河、淮河复堤工程,每以‘共匪’窜扰,工程推进颇多阻碍”。(76)《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消息》,《水利通讯》第9期,1947年。国民党政府主办的《导淮委员会半年刊》《淮讯》《水利通讯》《中央日报》《外交部周报》等报刊都从中推波助澜。

中共对国民党的污蔑进行了驳斥,宣传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克服困难,完成水利建设事业。1949年4月2日《人民日报》刊文赞扬“淮河工程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这就一切不同了,群众积极性发动了,无数面竞赛的红旗,整日夜飘在大堤上”。(77)刘白羽:《与洪水搏斗:记治河女工程师钱正英》,《人民日报》1949年4月2日。7月21日,《人民日报》又刊发了苏北组织修筑淮河堤防的新闻,称中共“领导人民突击修竣淮河二塘险工,使涟东、滨海(灌云南部,新设县)二县免除被淹的危险”。(78)《苏北组织修堤排水二十万亩秋禾得救》,《人民日报》1949年7月21日。10月31日《大公报(上海)》报道了中共兴修苏北水利事迹。(79)《发展生产根治水灾苏北大力兴修水利》,《大公报(上海)》1949年10月31日。11月18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二十多年来,只破坏不建设。他们曾不惜牺牲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对黄河任意扒口堵口,用作保存反动势力与进攻人民的工具。”(80)《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李葆华副部长在十四日水利会议上关于水利建设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8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自1951年起实施根治淮河工程,基本解决了淮河水灾问题。

第三,一次调查与人心向背。1947年10月17日《新闻周报》刊发了皖北特派记者郑笑枫所写调查报道《皖北水灾惨况》,可以看出,黄河决口以来的水灾和战火,摧毁了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一位老太婆谈起这十年的生活,饱含泪水说:“有啥法子活下去啊!”针对这种情况,国民党政府不积极兴修水利,治理水灾,还“完粮纳费”,加重人民负担。郑笑枫的采访,反映了人民的声音,也反映了人民对国共两党认识的不同。国民党地方官僚、乡保长、土豪劣绅等恶势力鱼肉百姓。如1947年春天由南京遣送回乡的皖籍难民,“出人意外的向救济分署发出了一个沉痛的要求,他们要求救济的物资,由救济分署直接派人主持配发,却坚决的反对由他们的乡保长出来经手。从这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劫后皖东北的基层行政工作,得到的是怎样一个可悲的后果,连自己的‘子民’,都不相信自己的‘父母官’了。”一些乘机捞一笔的“县太爷”在安徽,“却占了绝对的大多数”。郑笑枫说,淮河水灾问题更加突出,1947年春天,“在淮河两岸,是一个艰难的岁月,有些县份,连树皮都不容易地找到来塞饱肚皮,每天几乎都有饿死人的危险,然而,地方的乡保长,还是捏着良心来问他们要钱。”“淮上健儿是强悍的,然而受不住生活重迫的人,已经去铤而走险了。有一次凤台县的一位代表,为了要求修筑六坊堤,他们惨痛的向救济当局说:‘政府假如再不管我们,我们饿急了,恐怕也顾不了政府。’是的,这也是事实,绝不是夸张。沿七百五十华里的淮河两岸,罩满了悒郁与悲愤。”(81)郑笑枫:《皖北水灾惨况》,《新闻周报》第10期,1947年。人民无法生活,国民党人心也就失去了。中共在淮河流域领导革命同时,也及时开展了舆论反击,厘清了事实,揭露了国民党的真面目,树立了中共威信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民心。1948年淮海战役中人民大力支持共产党,可以反映出国共两党在民众心中已截然不同。在淮海战役中,苏、鲁、豫、皖等4省人民支前民兵民工就有225万人,担架73900余副,大小车413970辆,挑子42400副,牲畜6300头,船13630只,汽车250辆,粮食5.7亿斤,运送弹药物资330万吨。(82)本书编写组编:《淮海战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没有中共一心治淮,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也就不可能得到淮海人民如此的支持,由此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8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30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80页。

结 语

淮河水灾问题不仅是自然灾害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淮河水灾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虽然兴修了淮河水利,但是治淮成效不大,而且在舆论上诋毁、污蔑中共;中共则领导广大人民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因而获得了人民的大力支持。国共两党治淮和舆论交锋过程,也是国共两党社会形象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逐渐失去民心,留下了与民争利的社会形象,而共产党日益深得民心,树立了一心为民的社会形象。淮河水灾问题对淮河流域革命有巨大影响,影响了革命的走向。最终中共在人民支持下取得了革命胜利,淮海战役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在研究淮河流域革命时,除了重视其他因素外,不可忽视淮河水灾问题与国共社会形象构建的关系。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水灾淮河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白色区域闹大水灾
首倡先行 务实创新 组建“淮河侨盟”推动多重战略叠加效应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基于SWAT模型的淮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水文响应
投鞭断流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