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简讯
2021-11-25张瑜,曲亮
张 瑜,曲 亮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北京 100009)
2020年11月23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紫禁城学会、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0年“第一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来自全国多家高校、文博单位、科研机构等50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驱动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实践”,论坛主要面向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赵国英主持开幕式。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在论坛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并一致肯定了“文化遗产保护青年论坛”的创立对于青年学者及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重要意义,希望青年学者们能够不断增强使命感,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学术训练,恪守学术道德,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创新,担负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文化担当。
论坛组建专家评审组,以盲审形式从143篇投稿中选出12篇优秀论文,邀请作者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交流。报告分为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两类,内容丰富,涉及文物保护材料、文物病害机理、预防性文物保护、文物分析检测等多个研究方向。
第一场报告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主持。牛津大学王颖红博士作了题为《可溶盐影响石质文物风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的报告,对非极端环境下不同种类可溶盐对石质文物风化影响进行了实验室模拟评估,为未来对该类文物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石浩斌馆员作了题为《动态监测技术在古建筑监测中的应用——以广州陈家祠为例》的报告,介绍了在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实践中,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的动态监测系统在广州陈家祠的应用,为其他遗产地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敦煌博物院刘洪丽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敦煌莫高窟崖体坡面冲刷侵蚀预警阈值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采用经验统计和野外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崖体坡面冲刷侵蚀降雨阈值的研究,所得阈值可信可靠,对实现莫高窟遗产风险防范、指导预防性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所刘国胜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基于价值认知与科技支撑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初探——以浙江兰溪城墙保护工程为例》的报告,以浙江兰溪城墙保护为案例,介绍了采取基于价值认知和科技支撑的保护策略,开展水利防洪提升工程对文物的影响评估,并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加固勘察设计的工程实践。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赵鹏主持。西北大学赵星副教授作了题为《高湿环境中脆弱有机质文物加固材料的探索性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针对高湿环境中的脆弱有机质文物现场加固自主研发出的一种无色透明、性能强韧,具有良好的耐水、耐热稳定性的新型湿固化聚氨酯保护材料(MCPU),为高湿环境脆弱有机质文物的加固保护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首都博物馆何秋菊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传统书画修复材料胶矾水的作用机理及中性铝盐施胶沉淀剂的研发》的报告,介绍了胶矾水的疏水性、固色机理研究,探讨了胶矾水应用的科学内涵及其负面作用,研发了可代替明矾、性能优异的书画修复保护新材料——中性铝盐施胶沉淀剂,该研究实现了对传统技术的优化和提升,对书画等纸质类文物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城市学院刘笑作了题为《古陶瓷修复——环氧树脂无机补配填料研究》的报告,梳理了近50年陶瓷修复使用的多种补配材料,通过光老化和湿热老化实验对这些材料进行耐候性排序,为陶瓷补配材料的使用提供参考。故宫博物院谢嘉伟助理工程师作了题为《故宫乾隆花园灰地仗彩画地仗层的保护与修复》的报告,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灰地仗彩画的地仗层的材料特征、工艺特点、病害特征和历史上的修复手段,筛选出适宜的修复工艺和材料。
第三场报告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长曲亮主持。故宫博物院谷岸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利用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解决有机质文物保护中的定量分析难题》的报告,将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标样光谱采集、光谱预处理、化学计量建模,实现了对漆器文物漆/油比例和纸张、丝织品文物老化程度的无损定量分析。中国丝绸博物馆郑海玲馆员作了题为《基于免疫学技术的古代丝绸微痕检测》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免疫学建立起的包括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层析试纸以及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内的古代丝绸微痕检测技术体系,为古代丝织品微痕样品的分析鉴定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中国国家博物院刘薇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青铜文物锈蚀程度评估新方法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研究开发的光纤反射光谱分析、高光谱成像技术、红外热波成像技术在青铜文物病害检测方面的应用,对青铜文物的锈蚀程度和保存状况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赵静副研究员作了最后一场题为《NaCl溶液在多孔硅酸盐质样品中的运移、结晶和作用分析》的报告,研究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全自动高速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超景深和偏光显微技术等新技术,依据分子内聚力、结晶水状态、结晶生长方式等,探究最为典型的NaCl和Na2SO4盐在多孔SiO2以及多孔硅酸盐质材料中的运移与分布、结晶以及对样品产生的破坏作用等情况,为下一步在盐结晶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其所产生破坏起到了很好的基础研究作用。
论坛还特别安排了点评环节,邀请资深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每位青年学者报告结束后对其研究的亮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不仅为作报告的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把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突破口,也为参会的其他青年同仁在治学上提出了诸多可供参考的建议。
报告结束后,由现场22位专家学者对12场报告进行投票,分别评选出可移动文物保护组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是由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紫禁城学会、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旨在汇聚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互通平台,促进青年学者加强学术对话、激发学术创新的一个全新的学术活动,是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的要求下做出的一次重要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更是如此。青年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主力军,青年人才素质决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未来的发展,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交流展示机会,鼓励青年人才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必然要求。论坛的成功召开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将定期举办,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文博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希望能得到文博同仁的支持与指导,并欢迎广大文物保护青年学者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