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江浙联军”血战七昼夜光复南京

2021-11-25经盛鸿

江苏地方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炮台清军联军

◎经盛鸿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领导与组织下,驻南京秣陵关的新军第九镇官兵,于1911年11月8日毅然起义,进攻南京城,由于多种原因,在雨花台下战败,起义官兵在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的率领下,于11月9日退往已于1911年11月8日光复的镇江,与原驻防镇江、现已起义的第九镇第十八协官兵会合,改编为镇军第二支队,柏文蔚为司令。秣陵关新军起义虽然失败,但是他们高举义旗,敢于斗争的精神,揭开了南京光复的序幕。徐绍桢随即离开镇江,前往已光复的上海,寻求支持。

一、同盟会中部总会组织“江浙联军”,兵分四路,再攻南京

南京新军秣陵关起义的失败,对刚光复的上海和杭州、苏州震动很大。沪军都督陈其美与同盟会中部总会的范鸿仙、于右任等人,立即于11月11日,在长园召开紧急会议,认为“南京之得失,关系民族之存亡,非攻克南京不足以完成江苏革命之任务,且无以挽回武汉革命之颓势”。[1]而强攻南京,仅凭第九镇新军的兵力,不能和敌军抗衡。会议决定,联络江苏、浙江、上海各光复地区的力量,组建“江浙联军”,再次进攻南京,并推举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当日,苏州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杭州的浙江都督汤寿潜迅即复电赞同。

11月13日(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徐绍桢在镇江设立“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以陶骏保、顾忠琛为参谋部长,林之夏为副参谋部长,沈同午、史久光、于右任、范光启、陶逊等为顾问,孙毓筠为军事参议,并设经理、外交、执法、交通等各部,筹划一切。11月中旬,“江浙联军”所辖各军,先后开往镇江集中,计有:镇军支队,约3000人,支队司令官林述庆;浙军支队,约3000人,支队长朱瑞;苏军(反正的江苏巡抚程德全指挥的、驻扎在苏州的军队)支队,约3000人,支队长刘之洁;淞军支队(驻上海吴淞镇的起义部队),约600人,司令官黎天才,该军以善战著称;沪军(沪军都督陈其美的部队)先锋队,约1000人,司令官洪承典。另有扬军徐宝山部及松江、江阴等地的巡防营,若干人。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自发组成的女子国民军30人,前来司令部报到。

11月15日,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从镇江西移至高资。16日、20日,两次召集各路将校开会,筹商进攻南京的方略。南京不仅建有高大坚固的明城墙,而且城外近郊,东有紫金山,南有雨花台,居高临下,建有天堡城等各种城堡、炮台等,为南京的要隘与屏障。会议研究制定了进攻南京的计划,决定兵分四路,进攻南京。

中路:以镇军、浙军为主力,右翼镇军攻打天堡城、太平门,左翼浙军由东阳镇向麒麟门方面攻击,镇军一部与之同进,进占紫金山,再从孝陵卫攻朝阳门(今中山门);

南路:苏军从汤水镇(今名汤山镇)出发,进攻雨花台、聚宝门(今中华门),“佯攻以牵敌势”;

北路:淞军进攻沿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地乌龙山、幕府山等各炮台;

江北:由镇军、扬军组成江北支队,沿长江北岸,经六合,向浦口进攻,以截断南京清军退路。

沪军,因要稍后开到,为全军总预备队。

起义的南洋海军舰艇,游弋高资一带长江中,掩护陆军前进。

此外,上海、苏南各界踊跃捐献,除驰电慰问外,还派出慰问团进行慰劳;上海制造局日夜赶造枪弹,支援前方;上海总兵站赶购军械,也运往前线。

11月21日,原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赶到早已于11月5日光复的苏州,以议长的身份,召集70余名前江苏咨议局议员,在拙政园举行会议,宣布成立江苏临时议会,以原江苏咨议局议员充任议员,仍推张謇为议长。这是脱离了清政府后建立的江苏省第一届议会,是江苏省的第一个共和立法机构。他们宣布全力支持江浙联军光复南京。11月22日、23日,苏军都督程德全到达高资、龙潭前线,视察部队,慰劳各军,发表誓师词。民军志气为之鼓舞。

11月23日,天气骤冷,秋雨寒气袭人。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的战役全面展开。南京城内外民众热烈欢迎革命军的到来,说:“公等不至,我辈万无生理。”[2]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革命军。

二、北路淞军首先攻占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

当时,江宁(南京)城内外,驻扎着三支军队:一支是两江总督张人骏直辖的江南巡防军(由淮军改编)与总督署卫队,共约2000多人;一支是江宁将军铁良辖制的旗营,即满族军队,约1000多人,“腐败到了极点,毫无战斗能力,兵丁老弱衰残居其太半,虚耗粮饷,军纪废弛,无法整顿训练”;还有一支是由江南提督张勋率领的江防军,共计18营,内分步兵14营,炮兵2营,骑兵1营,探访1营,除分驻安徽、苏州两地各两营外,余14营皆驻南京,共1万多人。[3]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勋被提拔为江南提督,此人出身行伍,思想顽固,极端忠于清王朝,是一个凶残的悍将,“驭下有恩,且皆功名利禄之徒,不易为力”。[4]以上三支部队,统称旧军,无革命意识,由反动将领统率,对抗革命。

1911年11月24日夜,北路淞军首先向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进攻。

乌龙山要塞炮台位于南京城之东、南京长江的下游约30公里处,监控着长江航运与宁沪铁路的龙潭段。淞军司令官黎天才指挥淞军600人及浙军一营,在长江上起义海军舰艇的支持和炮台守军内应官成鲲等人的配合下,先进攻乌龙山炮台。官成鲲是同盟会会员,曾任幕府山炮台官,与炮兵感情密切,事先经茅乃封介绍,来到江浙联军司令部,向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密陈袭取乌龙山炮台的计划,得到徐绍桢的首肯。徐向其“面授机宜”,并加派联军的徐朔做他的助手。官成鲲与徐朔秘密召集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的炮兵,到镇江万全楼旅社聚会,晓以光复大义,炮兵们“无不感悟奋发,愿为民军效死”。[5]因此,当联军发起攻击时,官成鲲随同黎天才部,乘坐兵舰,直抵乌龙山麓,涉达山巅,台兵竖起白旗,开栅欢迎。接着,淞军乘胜前进,连夜攻占幕府山炮台。徐绍桢任命官成鲲为炮台司令。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官兵当即以炮台的重炮,向城内的清军北极阁司令部及狮子山炮台轰击,威胁城内清军据点。

三、朝阳门外的鏖战

11月25日,朱瑞率浙军主力先锋队及镇军一标、苏军巡防队,由东阳镇出发,越麒麟门西向,进攻孝陵卫,在马群高地,与清军遭遇。清军悍将、巡防军缉私营统领王有宏率部300多人,驰出通济门,与联军恶战。王有宏是记名的提督,赏穿黄马褂,平时红顶花翎黄马褂不离身,战时也是这样打扮,不料成了浙军射击的目标。浙军以望远镜观察,测知王有宏所在地点,乃集中火力,子弹击中王有宏的左腹。王有宏连人带马中了百余弹,很快死去。经激战数小时,浙军终于突破清军防线,击溃七八千顽抗之敌,毙伤清军千余人,俘虏数百名,于当日下午,进占紫金山与孝陵卫一带高地,进抵朝阳门。

11月26日,江南提督张勋亲率奋勇队4000人,旗兵1000余人,从南京城内,出朝阳门,向孝陵卫方向进行反扑。浙军、镇军、苏军与清军来回争夺阵地,苦战自晨至夕,终于逼迫清军退入城内,浙军直追至朝阳门外。

同日,南路苏军,由刘之洁指挥,扫清自淳化镇至上坊门之敌,占领了上坊镇;11月27日,占领七桥瓮,与浙军成掎角之势,向雨花台、聚宝门(今中华门)进逼。

11月27日,林述庆率镇军后续部队,进抵迈皋桥、尧化门、麒麟门一线,投入战斗。至此,对南京城形成合围之势。

11月28日晚至29日凌晨,江浙联军各部,分路向南京城发动猛攻:浙军埋炸药,爆破朝阳门不成,仰攻失败;苏军进攻雨花台也失利。尤其是防守南京城外东部制高点天堡城的清军,居高临下,炮火狂烈,对江浙联军造成很大杀伤。联军苦战一昼夜,伤亡惨重,被迫后撤。

恰在这时,徐绍桢得到汉阳于11月27日失守求援的消息,顿时口吐鲜血,晕倒在地。

四、血战天堡城

徐绍桢强撑着病体,会商各军。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总结了前次进攻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兵力,先取城外制高点天堡城,然后俯攻南京城。

天堡城雄踞朝阳门与太平门外的紫金山第三峰半山腰,紧靠城墙,建有坚固的城堡与工事,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城内,与城墙内富贵山的地堡城互成犄角,城堡下全为悬崖峭壁,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近代以来,南京地区一直流传着“要得南京城,先打天堡城”的兵谚。张人骏、铁良、张勋知道天堡城对防守南京的极端重要性,在这里部署重兵把守,计有张勋江防军3营,旗兵1营,由顽固凶悍的成文均统率指挥,装备机枪60挺、大炮20余门,并装配了电话线,与城内张勋司令部直通信息。

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下令,以镇军从紫金山北坡,浙军从紫金山南坡,夹攻天堡城;新开到的沪军先锋队约1000多人,由司令洪承典指挥,也投入战斗;另由淞军从幕府山、海军舰艇从长江上,发炮轰击,支援进攻部队。

11月29日,镇军各部领到大批枪弹,于当日下午2时,抵尧化门宿营;是夜,在一座寺庙里,镇军召开军事会议,与会者有江浙联军总参谋长顾忠琛、镇军都督林述庆、沪军先锋队司令洪承典、镇军第二标统带李玉昆、第一营管带谢时、第二营管带柳天质、第三营管带杨韵珂等。会议议决了进攻天堡城的军事方案。浙军也进行了动员与谋划。浙军司令朱瑞接受队官张兆辰的建议,从各部队中,挑选出约200人,组织敢死队,以张兆辰为指挥官,叶仰高为参谋官,分为两队,一队由张兆辰率领,从紫金山背后,攻击天堡城侧方;另一队由叶仰高率领,从紫金山主峰攻击天堡城东端。朱瑞并颁布赏赐抚恤办法,激励官兵。

11月30日中午12时,进攻天堡城的战斗正式打响。首先在前沿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下午3时许,浙军敢死队先行出发,主力随后跟上。约在同时,镇军第二标各营从尧化门越过沪宁铁路,向天堡城逼近。天堡城与南京城内清军的炮弹,纷如雨下。这时,沪军先锋队的炮兵赶到,与敌军展开激烈的炮战,掩护浙军、镇军进攻。

11月30日晚,月色皎洁,联军分数路,依照计划,镇军第二标从紫金山北坡,浙军敢死队从紫金山南坡,夹攻天堡城。沪军先锋队也投入战斗。官兵们爬山越坡,攀藤附葛,拼死前进,蜂拥直上。天堡城上清军弹注如雨,有的战士饮弹牺牲,还紧紧抱住小树不倒。“中华存亡,在此一役”“为共和而战”的喊杀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在激战中,浙军敢死队参谋官、光复会会员叶仰高与官兵多人中弹阵亡,负伤者更多。

30日夜11时,张勋派兵出太平门来援,被联军埋伏在太平门外的便衣队袭击,复退入城。

夜半12时后,突然刮起大风,继降雨雪。江浙联军司令部即令长江上的海军军舰,以探照灯打来多条光柱照明,协助联军官兵进攻。联军官兵向清军阵地猛力冲锋肉搏。经过一夜血战,清军不支,于凌晨5时前后,相继放下枪械求降。

12月1日晨6时45分,联军各部终于突进了天堡城。

就在这时,天堡城内的残余清军,竖起白旗,派人至联军阵地诈降,镇军第二标第三营管带杨韵珂不知其计,与之接洽,率数十人入清营,清军伏兵猝起,围数重击之。杨韵珂受伤十余处,仍奋呼力战,后枪中要害,当场牺牲,临终前高呼:“不夺此要塞,不要收殓我尸”;同时还有连长2人,排长5人,士兵十余人及沪军先锋队参谋1人,先后壮烈牺牲。镇军第三标第三营及浙军敢死队两排,死战不退。“连长季遇春极其痛恨,高叫冲锋,各士兵莫不愤恨,奋勇冲杀,清兵不支,向龙脖子溃退。”[6]季遇春第一个冲进天堡城,12月1日晨6时45分,联军终于完全占领了天堡城。

天堡城之战,是江浙联军攻占南京最为关键、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是役,击毙清守军统领成文均及各级官长10多人,全歼700多守敌;联军伤亡160多人。

在进攻天堡城之战中,镇军第二标全体官兵功劳最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奖给每个士兵银质奖章一枚,奖给校官金质奖章每人一枚。

在天堡城酣战之际,雨花台已为苏军攻克。其他各路革命军也都进逼南京城下。

五、1911年12月2日光复南京

天堡城一失,南京城全部暴露在革命军炮口之下,革命军从天堡城居高临下,向城内清军重要据点发炮轰击,用炮火控制全城。张人骏、铁良、张勋眼看南京无法据守,遂于12月1日派人分别向江浙联军求和,但见联军态度强硬,议和无望,便于12月1日晚乘乱逃出南京。张人骏、铁良乘日本军舰,转往上海;张勋则率1000多残兵,出汉西门(今汉中门广场内),至大胜关渡江,到达浦口,受到柏文蔚率领的镇军先锋营和徐宝山扬军的截击,狼狈逃往徐州。

留在南京城内的残余清军,全部投降,打开各城门,让联军进城。

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二日)上午,镇军由太平门,苏军由聚宝门(今中华门),沪军、淞军由仪凤门,首先进入南京城。

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于当日午后2时30分,由马群出发,本准备直入朝阳门(今中山门)进城,“因闻朝阳门内地雷颇多,经过孝陵卫,即改道缘城墙边小路西行……入太平门”。[7]次日,即12月3日,浙军也由太平门入城。

当江浙联军各部队进城时,南京绅民各界组织了欢迎团,手执白旗,出城迎接联军入城。城内各处都悬挂白旗与江浙联军的五色旗,表示欢迎。群情激昂,呈现了一派兴高采烈的气象。南京各街巷,“居民安堵,欢声雷动”。[8]“联军陆续入城,分别向驻地前进,军容整齐严肃,使人肃然起敬。同时,联军总司令部又用黄帝纪元出示安民,群众聚观,大有‘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之感”。[9]联军总司令部的安民告示颁布了各项政策措施,特地标明“不杀满人”。

至此,南京宣告光复。满人居住区也“家家门口都标着‘欢迎大汉同胞’的字条” 。

六、光复南京在辛亥革命史上的重大意义

光复南京之役是辛亥革命中最曲折、最壮烈的战斗,也是辛亥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从1911年11月24日,到12月1日,江浙联军向南京发动联合猛攻:夜袭乌龙山,猛攻朝阳门,血战天堡城,炮轰富贵山……经过7天7夜的浴血厮杀,终于攻克南京,谱写了辛亥革命史上极其辉煌的一章。

这时,武汉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廷北洋军继1911年11月2日攻占汉口后,又于11月27日攻占汉阳。武汉的革命军被迫退据武昌。“汉阳既失,武汉人心悲痛异常,甚至车夫舟子,皆相视对泣。”[10]北洋军隔江向武昌革命军发炮猛烈轰击。黎元洪等武昌军政府领导人一度弃城出逃,躲避到武昌下游90里的葛店,形势危急。作为首义之地的武昌一旦失守,必将给全国的革命党人以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使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逆转。南京在血与火中的光复,不仅占领了东南军事重镇,使长江以南各省全部为革命军所有,而且鼓舞了武昌与全国革命党人的士气,打击了北洋军的嚣张气焰,将垂危的清廷进一步推向覆灭。孙中山说:“后汉阳一失,吾党又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益振。”[11]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后,除徐州外,江苏全省光复。

1911年12月7日,江苏都督府经改组充实,在南京宣告成立。都督府设在原两江总督衙门,主要成员是:都督程德全,参谋处总长由都督兼任;次长顾忠琛、钮永建、陶骏保;政务厅厅长宋教仁;外务司司长马良,次长杨廷栋;内务司司长张一麟,次长沈恩孚;财政司司长熊希龄,次长姚文枬;通埠司司长沈懋昭,次长陶逊;军务司司长陈懋修,次长张一爵;参事会会长范光启,副会长郑芳孙。

同时,张謇领导的江苏省临时议会随之也迁往南京,仍设在湖南路原址。

“江苏财赋甲天下,形胜亦足控东南”。南京的光复和江苏都督府的诞生,不仅稳定了革命大局,而且使全国革命重心由武汉转移到南京,为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炮台清军联军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