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贽“真人”人格思想内在逻辑探析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5期
关键词:李贽真人童心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长期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被推崇为中国封建社会成人典范。然而,历史进程印证,这种人格思想日趋僵化,遏制人的个性自由。李贽(1527—1602)作为中国近代启蒙先驱,是我国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思想受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直接影响,既继承传统儒释道,又做出前无古人的新说,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反传统“异端”特质。本文试图对李贽“真人”理想人格思想做探源性研究,梳理其内在逻辑,分析其所阐发的崇真疾伪、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人格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理想人格构建的启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一、李贽“真人”人格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格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会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内化性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1]。伦理学层面的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与完美性的突出特点,反映了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的本质[2]。一个人敢于公开否定传统理想人格思想大致都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成长经历,李贽也不例外。

明朝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封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萌发新特征。人口结构上,商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出现转型。随着教育普及及单一仕途通道的科举制竞争日益激烈,“文人经商”屡见不鲜。隆庆元年后,明朝海外贸易重新活跃。泉州具有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远离政治中心,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海运贸易发达,商业手工业繁荣,侨民宗教信仰众多。李贽家世特殊,先世信仰复杂,父亲李钟秀有爱道好义的品格,李贽七岁随父读书学礼,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泉州较为开放自由的地域环境与经商家风同时促成其善于独立思考的性格。

社会思潮方面,当时心学逐渐取代理学独尊的地位,成为显学,被称为“左派王学”的泰州学派对李贽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许建平之说,万历六年至万历八年的姚安三年,是李贽一生思想大变的转折点[3]。他自认为于姚安读佛经使其思想真正受到启蒙。李贽注释《老子》《庄子》,将庄子“物皆自是”与佛教真空说进一步融合。李贽思想受王学的直接影响,既继承传统儒释道思想,又做出前无古人的新异之说,呈现不同以往的“异端”特质。万历十二年至万历二十四年间的李耿论战,促使李贽的人格思想走向最终成熟,李贽对社会现实“伪”的批判,最终指向理想人格的“真”。

二、李贽“真人”人格思想的内在逻辑

“真人”,是李贽理想人格形象的总体概括。李贽理想人格思想有其内在逻辑:以“童心”为原初起点,以“人必有私”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任物情”为主张自由的标准限度,以“求真”的价值导向。

1.作为原初起点的“童心说”

“童心”,是李贽理想人格理论的原初起点,也是李贽全部思想的核心,是“真心”,也是人内心本来就具备的真实的意识思想,是行为的最初动机,也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与判断标准。“追求生命个体意识的觉醒,继而追求生命个体的独立自由,是李贽童心说及其启蒙思想的精神内核。”[4]

纵观“童心说”不难发现,李贽笔下的“童心”有着心学的渊源,与王阳明所言的“吾之良知”、发源于孟子而受罗汝芳推崇的“赤子之心”有异曲同工之处。“童心”说在李贽的继承与发挥下,则成了“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可以说是良知的成年,是良知的独立。”[5]他自认为自身虽处于泰州学派的传统一边,却杂糅百家之长,对儒释道三家理论都有吸收与剔除,并为己所用。李贽最直接针对的是晚明的社会现状。当时,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社会“满场是假”,尤其是以耿定向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表现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面目。

2.作为理论基础的“人必有私”的人性

人本性为私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自为”人性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李贽将人性与“私”联系的人性论,受晚明经济、会馆讲学及经商家风的直接影响。“私”是“人之心”,人共有的本质,李贽将人一切的动力归根于私,人都具有趋利避害、求福避祸的利己之心,延伸到人际关系,即“天下尽市道之交”。在李贽这里,圣人也不游离于普通人追名逐利的范围。他认定具备“私”的人性才具有普遍适用性,其“私心不恶”说与“人欲无善”形成针锋相对的格局。

李贽注重市民生活,并充分肯定物质利益。但凡百姓出于自利和谋生的言论,就是“迩言”,李贽提出“以百姓之迩言为善”,从“人必有私”到“人必为私”,李贽进一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强调利在义中、义由利生的义利观,不仅对“正其义不谋其利”进行批判,也批评了理学家。“迩言”是李贽重新对人格的底线伦理做出的界定,将理想人格从虚空拉回到了俗世,不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寻常物质生活。

李贽实际明确指向使“理”“欲”针锋相对的理学义利观。马克思曾指出:“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6]自身经历让李贽认清,唯有饱腹御寒才是人生在世的大前提。李贽强调圣人不能没有“势利之心”,盗跖也不能失去“仁义之心”,他所否定的并非仁义本身,而是虚假仁义,这也是对于“童心”的追求。因此,“他批评宋明理学道德人性论,而不是消解人的道德性和道德追求;他反对脱离衣食住行空谈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反对陷于势利物欲而不察仁义礼智[7]”。李贽肯定人的私欲,与自私自利有本质区别,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期间,李贽“两袖清风”的为官准则与宽以待民的施政方针,得到了百姓认可。他一方面肯定对于物质生活的合理追求这一行为本身就极具道德价值,另一方面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因此,李贽主张的“私”是对人性的合理发扬。

3.以“任物情”为主张自由的标准限度

不同个体的个性与追求千差万别;因此,李贽主张“任物情”,即遵循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而使民众“各遂其生”“各获其愿有”。同时,李贽吸收了王阳明“满街皆圣人”及泰州学派“个个圣贤心”思想,“圣人与凡人一”。在“任物情”个性说的基础上,他认为“礼”也应当是千变万化、与时俱进的,非拘泥于一家之言,不充当违背人性的枷锁。李贽认为评判人与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旨在指明道学家的判断标准并不能作为“万世之至论”,是非观也应发生更迭,反映出他迫切希望摆脱权威、实现思想自由的理想人格追求,但又区别于完全放弃绝对判断标准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因为理想人格的核心——“童心”就是李贽认为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标准。

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并非否定圣人,而是对于颜子之后的儒家道学持轻蔑与否定的态度,以自身所处的时代语言来达到对原始儒学的回归。李贽认为天生一人自然有一人之用,况且从《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君子“求诸己”,不屈从于任何一方权威人物恰恰是孔子本人的主张,自称儒者却批判儒学,看似矛盾的思维与行径恰恰体现了取百家之长,但维持其思想特质,身体力行“任物情”的反权威自由观。李贽曾自言“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教,受尽磨难”,被捕入狱后最终自刎。纵观其一生,他不断遭受外界的约束却竭力抗争,追逐自由、反抗权威成为李贽理想人格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作为探索理想人格的“求真”价值导向

“真”是李贽一生的价值追求。李贽凭借述著与言行,向世人勾勒出了他向往的人格:留存“童心”,却又难以为俗世所容纳的“真人”。他既达到了“本己”式的生,也完成了“本己”的死,他的终生都在探索“真”。从生的角度来看,李贽少年时期思维与众不同。40岁前,李贽沉浸于读书问道,最终形成自身以“童心”为核心的反道学思想,其终极目的就是探索理想人格的“真”。李贽主张“致一之理”。首先,李贽主张人的认知能力“平等”,反对将人的自然本性划分为三六九等。根据“人必有私”,李贽进一步认为圣人与百姓在认知能力上也具有共同特征。其次,李贽认为人的德性也是相通的。圣人摆脱不了“势利之心”,“耕稼陶渔之人”也有可取之处,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在可能。

李贽不但强调人际关系平等,而且主张不同性别平等。一方面,李贽肯定妇女价值,对道学家们“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的观点予以驳斥。李贽并没有将男女见识差异的原因归咎于性别,而是指向现实社会地位和外在环境等客观因素。李贽打破了自古以来为男性所垄断的学“道”权力,为女性能够同样接受教育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李贽主张婚姻自主。父权制要求妇女对家庭绝对服从、忍让和牺牲,而李贽赞扬卓文君的改嫁、私奔属“善择佳偶”。因此,拥有与男性相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权利、在婚姻方面拥有自主权是李贽理想的妇女人格,在促进女性解放的同时,李贽的妇女观也从侧面影响男性刻板人格,促进他们走向“真人”。

三、李贽“真人”人格思想的现代启示

李贽思想特质是由晚明封建社会的客观环境与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决定的。明王朝曾明令禁毁李贽著作,然而事与愿违,直到清初仍“行于人间自若。”尽管当时许多进步思想家对李贽其人褒贬不一,如“公安三袁”、汤显祖等对李贽尊崇,而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却对李贽批驳,但他们的批判性精神都不同程度地受李贽思想的影响,这是对李贽人格思想中不为任何外界权威所束缚的独立思考精神的继承,是李贽挑战儒学权威在政治层面上的延伸。

这种精神在近代得到延续,对中国清末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甚至日本明治维新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为变法开民智提供理论依据。辛亥革命后,“尊孔复古”思潮兴起,吴虞的《李卓吾别传》借李贽竭力遏制时人在思想层面的倒退。在日本,吉田松阴赞誉李贽为“一世奇男子”,并身体力行,激励了仁人志士投身于日本近代转型。李贽的理想人格观在今天同样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我们今天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最初一念之本心”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公民个体人格的完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仍能发挥助推作用。

李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其人格思想仍停留于明代士大夫层面,然而它所阐发的崇真疾伪的人格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理想人格的构建仍具正反两面的启发借鉴意义。一方面,对物质的追求是个体的真实诉求,过分追求物欲的满足,难免会陷入物欲的深渊,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两者关系的平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李贽的理想人格观念,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对物质利益给予充分认可,这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引导一致。然而,失去道德的调控,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横行,改革开放以来,这也是完善现代人格仍需警惕之处。

另一方面,马尔库塞曾预言,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正在逐渐使人丧失批判、否定和超越的能力,最终沦为“单向度”的人。根据海德格尔对于人在世处境本真与非本真的描述,“常人”是非本真在世,即与他人共在,缺乏创造力、丧失个性。李贽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存在有利于人生在世由非本真向本真状态跨越的合理因素,“童心”抒发对个性自由、人格多样的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本心。运用“童心”,结合自身处境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才是个人不断引导自身人格完善的重要思维路径。汲取李贽人格思想的价值,发扬光大富有现实积极的因素,立足于以“童心”为原初起点,以“人必有私”为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伦理,以“任物情”为主张自由的标准限度,以“求真”为履行实践的行动指南,坚守新时代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进而激励新时代理想人格的完善。

猜你喜欢

李贽真人童心
李贽的自由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漫话李贽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童心绘天下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真人秀F2
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