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在高等学校的建构

2021-11-25周连顺

现代哲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师生理论

周连顺

“话语”最初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话语”背后常常隐藏着创造者和使用者希望达成的意图,“话语”分析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借鉴。在这一学术拓展的过程中,福柯是重要的奠基者。福柯指出:“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是,话语所做的,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1)[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62页。他把话语与权力联系起来,强调话语背后是一种以词语言说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权力,即话语权。葛兰西明确提出了文化领导权思想,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2)[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8页。,强调对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策略,前者主要依靠强制和暴力,即进行“统治”或行使“政治领导权”;后者主要依靠特定的“智识与道德”对民众进行劝说、宣传和教育并使其认同,即行使“文化领导权”。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为本文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本文将探讨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和党中央综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校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他们接受其话语体系背后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自身实践,进而发展出符合新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思想和新行为的实践举措和历史经验。

高等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园地,其办学方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8页。这个根本问题,而且对全社会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都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但具体落实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严厉禁止高校师生学习和传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原国统区高校师生大都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基本了解和认识。而原解放区高等学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大都不够正规,带有临时性和速成性色彩。为帮助高校师生科学认识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更好发挥高等学校在新中国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和党中央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推动高校师生认识、接受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由此而得以确立。这一时期的丰富实践不仅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为新时代继续做好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之缘起

对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新中国建设来说,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但是,旧中国的高等学校不仅地域分布极不合理,而且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课程安排、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迫切需要高等学校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状况错综复杂(4)例如,有的师生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更看不起普通的劳动人民,说“讲新民主主义是毛主席好,讲力学却非我不行”,“共产党什么都有办法,只是对自然科学没有办法”等。季羡林也曾表示,自己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对共产党并不了解,对共产主义也不见得那么向往”。金岳霖则强调自己“根本不愿意有政治上的行动”。有的师生盲目崇拜美国,把美国想象成“西方的极乐世界”“人类文化的理想王国”等。(参见张国星、何明:《共和国开国岁月》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352页;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东方》1994年第5期;金岳霖:《分析我解放以前的思想》,《光明日报》1951年11月10日;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3—55页。),旧有高等教育的改革工作阻力重重。为广泛凝聚共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势在必行。

(一)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与此相应,在文化教育领域也要求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相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旧有高等学校的师生普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模糊认识。他们不了解引起中国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然不能清楚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他们不了解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可能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认识不到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自然对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信心不够(6)例如,刘毅然曾坦言,“刚解放的时候,我对共产党是不了解,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总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次改朝换代”,“所不同的不过是从前走英美路线,现在走苏联路线”。华粹深甚至一度认为“国民党是正统,共产党是为了争权夺利”。夏开儒则“抱着观望的态度,看共产党是不是能把中国搞好”。(参见刘毅然:《为什么我需要改造》,《光明日报》1951年11月24日;华粹深:《消除我在旧教育界的“清高”和“超政治”思想》,《光明日报》1951年12月18日;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40页。)。虽然绝大多数师生是爱国的,也愿意为新中国服务,但由于他们长期接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教育,改良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心史观等思想意识对他们造成深刻影响。他们对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推行的革命政策感到不理解,还有极少数深受封建主义和法西斯思想影响的人甚至敌视新中国。为了帮助高校师生科学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史,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信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必须推动他们认识、接受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正如新中国初期出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所指出的,“新国家要求大学教师们培养出站在工人阶级立场、有共产主义思想、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因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这是今日大学教师的新任务”(7)李达:《关于大学思想改造问题》,《新华月报》1952年12月号。。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旧有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两个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严重背离的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二是学校的地域分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情况显然不适应新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广大劳动人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高等教育是为国家的生产建设服务的,必须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为国家提供大力支持。为了推进旧有高等教育的改革,1950年6月1日至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向工农开门,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全国的高等学校都要重视实践,都要提高理论水平”“教育改革是比较长期的事,要有步骤的进行,但不能停止不动”等推进旧有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张(8)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8、20页。。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高校师生大多来自非劳动人民家庭,又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他们对改革旧有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也不愿积极配合改革。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要使全校师生都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自觉自愿地进行思想改造,使我们自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9)《北京大学教员的政治学习运动》,《新华月报》1952年11月号。。因此,为了解决旧有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其在招生方面更多地向劳动人民倾斜,在专业设置方面更多地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推动高校师生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统一他们对高等教育服务对象、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认识。

(三)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维护新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变革的思想文化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之一。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近90%是文盲,普通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很少。即使是革命群众甚至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也普遍较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利用仍然接受其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大肆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进行对中国人民的欺骗、麻醉和灌输奴化思想”(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511页。;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利用自己还能掌控的宣传工具,拼命兜售买办和独裁专制思想;反动会道门等封建组织则极力宣扬鬼神论、宿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垂死挣扎,对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推行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大阻力。为维护新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高等学校普遍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推动高校师生认真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别是当时高等学校大量开办马克思主义夜大学、夜校等业余政治学校,给众多没有条件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党政干部、企业工人、城市市民等提供了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普及,使社会大众对中国革命、社会发展前途等问题有了更明确清醒的认识,极大增强了他们辨别和抵御各类腐朽没落思想意识的能力,有力维护了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综合施策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旧思想意识的影响,高校师生大都对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缺乏清醒认识,在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方面普遍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为顺利推进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推出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动师生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等多种政策措施,推动高校师生深入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推动高校各项工作最基本的“共同语言”,而且成为衡量高校师生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是否得当的根本标准,由此催生高校师生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新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思想和新行为,如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动参与思想改造、积极投身新中国国家建设等,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由此得以确立。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确立领导核心

在解放战争后期,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公开党的基层组织。1948年2月22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明确要求“除尚未巩固的新区以外,一切党的支部,均应公开”(11)《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5页。。此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能够掌控的高等学校逐步向本校师生公开校内党组织和党员名单。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还选派得力的党员干部到高等学校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加强对学校大政方针的领导。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确立了领导核心。

第一,在高等学校公开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与高校师生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设法在国统区一些高等学校建立了处于秘密活动状态的基层组织,并发展了一小部分进步师生入党。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成功争取到一大批同情或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人士,这些人在人民政府接管原国统区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在高等学校公开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公开建党的目的,是为了更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把党放在群众的切实帮助和监督之下”(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244页。。此后,原来长期处于秘密状态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名单逐步向本校师生公开,如北大、清华、燕京等大学的支部于1949年6月27日向本校师生公开(13)《北大清华等校党的支部公开 党与群众联系更加密切》,《人民日报》1949年7月1日。;对于那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高等学校则新设党的基层组织,如1951年10月16日新合并组建的华东师范大学在刚成立之时便宣告成立中共华东师范大学支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党的基层组织在全国的高等学校普遍建立起来,“为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实施党的领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4)肖东波、曹屯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建设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随着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党的组织活动不断加强,成为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强大组织力量。

第二,选派党员干部到高等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加强对学校大政方针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曾从党政军系统抽调部分革命经验丰富、知识文化程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的党员干部到高等学校担任领导职务。1953年5月18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强调“办好学校,首先要解决学校的领导骨干问题,而且先要解决大学的领导骨干问题”,要求“从宣教部门与青年团抽调一批干部去充实大学的领导”(15)《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98页。。为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提高认识,中宣部于1955年3月10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于8月27日批发了《中宣部关于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报告》,要求各地党委认真地把学校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积极建立和健全党委管理学校的工作机构,加强党委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12月1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配备高校政治工作干部的指示》中进一步要求各省、市委在1956年3月以前要为所属高校配齐或调整党委(或支部)书记及人事处长等政治工作的领导骨干,把党、团组织和人事、保卫等部门充实起来,以增强高校的政治工作力量(17)参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8—149页。。之后,各级党委逐步把高校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在党委成员的分工上有人专管高校教育工作。各地都选派了一批得力的干部到高等学校担任校长、党委书记等领导职务,并配备由党员担任的专职政工干部,系一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系党总支领导,由一名书记或副书记具体负责。这些政策措施使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能够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二)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筑牢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推动旧有高等学校从课程设置、学科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当时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普遍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借此在大学生中快速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对于教职员工,则主要通过业余理论自学、思想改造等方式,使他们更快地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一,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1950年8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18)参见马齐彬等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0页。。1950年10月4日,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的情况通报中对“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两门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规定,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1953年2月7日,高等教育部发文规定,自1953年底起确定“马列主义基础”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1953年6月17日,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史”教学的八大重点内容。1956年9月9日,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把“马列主义基础”调整为一年级授课,二、三、四年级分别开设“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至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定型。这些课程既各有侧重,又前后衔接,使得修读这些课程的大学生能够较快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努力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新招生办法,全国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师生人数大幅增长,在校生数从1949年的11.7万人增加到1952年的19.1万人,同期高校教师数从1.6万人增加到2.7万人(1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第444页。。由于高等学校普遍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短缺成为当时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为系统解决师资保障问题,中共中央于1952年9月1日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对相关办法和措施做出规定,包括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和团员在本校担任政治理论课程的助教或助理、各大行政区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地方党委应加强对该地区培养政治理论师资和学校政治教育的领导等(20)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18—319页。。在随后的几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这个《指示》的精神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保障问题:一是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领导,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这方面的领导工作,如各高等学校普遍成立“政治理论课教学委员会”,具体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2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8-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二是积极扩大师资培训规模,教育部统筹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马列主义研究班和短期培训班,各大行政区也举办与中国人民大学类似的马列主义研究班和短期培训班,积极扩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训规模;三是努力扩充师资的来源,教育部努力扩大文、史、哲等专业的招生规模,把这些专业的学生尽可能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来进行培养,同时各个高等学校也从本校的助教和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团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助教或助理。

第三,在教职员工中推进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理论素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推动教职员工灵活利用各种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用得最多的方式是发动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当然,为了增强自学的效果,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为此提供指导,在学习的内容、时间、考核的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有时还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当时用得比较多的另一种形式是发动教职员工参加各种业余政治理论学校的学习。新中国初期高等学校相继开办的大量业余政治理论学校主要就是为此服务的。由于这些业余理论学校普遍有着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教职员工通过参加这些业余政治学校的学习,能够更快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帮助教职员工尽快适应新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推动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当时思想改造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组织教职员工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再结合各自的思想状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高等学校教职员工的思想改造运动最初由北京大学于1951年夏天发起,“到1952年9月为止,全国77%的高等学校已进行了思想改造,91%的教授、讲师、助教、职员参加了运动”(22)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第1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4页。。这场运动最终扩展到全国几乎所有高等学校,尽管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过高、要求过急等偏差,但在帮助高校师生认清形势、转变立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学术批判也是新中国初期推动教职员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式,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的批判。俞平伯是“新红学派”的杰出代表,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自传”说、“怨而不怒”说、“色空”说、“无褒贬”说等内容,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青年学者李希凡和蓝翎合写文章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尖锐批评,引发了一场大争论。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及其他相关同志写信,把李希凡和蓝翎批评俞平伯的文章称作“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强调“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2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74页。。其后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的批判迅速开展起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全面批判胡适学术思想的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推动教职员工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在学术研究领域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方法简单粗暴等偏差。

(三)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强化组织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为全面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的优势话语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除了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和普遍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之外,还努力在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政治辅导机构,充分发挥政治辅导处、辅导员、校团委、学生会、工会等校内组织的作用,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强化组织力量。

第一,设立政治辅导处和辅导员,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1951年11月,教育部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为了加强全国工学院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24)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教育部提交的这个报告,此后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专职辅导员制度。

经过试行之后,教育部建议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9月,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决定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在全国高等学校推广普及。该报告对政治辅导处的任务、政治辅导处和辅导员的人员配置作出了明确规定(25)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第321—322页。。同年底,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争取设立政治辅导处,平均每300名左右的学生配备政治辅导员1人。清华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率先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从学校高年级中选拔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进步、成绩优秀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留校从事专职政治辅导员工作。随后各地高等学校纷纷效仿清华大学的做法,在学校编制中配备了政治辅导员,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制度逐步确立起来。1954年10月,中宣部发出通知,可撤消政治辅导处、保留辅导员,这一组织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辅导员成为高等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第二,设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高校青年工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助手和后备军,虽然这一组织的名称多次更改,但它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直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指出“为着团结教育整个青年的一代,以及更大地发挥青年群众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与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央正式决定在中国普遍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组织”(2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页。。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议,先后设立了青年团组织,并不断发展先进青年入团。青年团组织在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和青年教职员工中的影响。针对高校青年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青年团组织协助学校党组织做好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正确分析抗美援朝的形势、科学解释土地改革的目的及其必要性、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等,在推动高校青年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发挥工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增进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高等学校基本都成立了工会组织,其会员几乎涵盖所有教职员工,在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50年7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3次政务会议通过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推动教职员工的政治学习作为学校工会的重要职责之一(27)参见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46页。。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工会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包括组织聆听专题报告、组织专题学习等,如著名学者吴晗曾于1949年10月17日到清华大学作专题报告,吸引了大量教职员工参加。工会也组织教职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例如,清华大学工会在抗美援朝时期组织过多场以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为主题的晚会,大量发动工会会员深入农村、工厂、社区等宣传抗美援朝(28)参见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68页。;复旦大学工会通过座谈会、出黑板报、联欢会、表彰先进等活动积极宣传抗美援朝,并于1952年发起捐献战斗机活动,捐款额创下全市高等学校最高纪录(29)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1949-1988)》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由工会开展或协助的各类政治学习活动主题多样、形式灵活,极大增进了教职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认同。

学生会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生会在团结教育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会确立自己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全校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充分发挥联系学生与学校、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科研、文艺、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会结合国家中心任务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例如,清华大学学生会在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同学认真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动同学们参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运动,筹办纪念“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相关纪念活动(30)参见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第901、902页。。这些活动既紧扣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又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有助于在学生群体中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

(四)发动高校师生参与社会变革实践,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扩大依靠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并在全国范围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展了包括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这些运动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且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动素材。毛泽东和党中央积极推动高校师生以各种方式参与上述社会变革运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深刻的思想洗礼,进一步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第一,深入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实践中站稳阶级立场。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积弱积贫,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因此,中国要走向繁荣富强,首先必须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师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模糊,有的甚至抵触当时党和政府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了大量师生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1950年10月,教育部甚至明确把“贯彻土改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点之一(3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60页。。

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亲自给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四大行政区的领导人写信,肯定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景超等人去西安参观土地改革的做法“影响很好”,进一步强调“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不要事先布置,让他们随意去看,不要只让他们看好的,也要让他们看些坏的,这样来教育他们”(32)《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73页。。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又有著名教授积极带头,加上党报党刊大力宣传,高校师生参加土地改革的热情被极大激发。1951年8月,清华大学特别成立了“参加土改工作委员会”,先后组织多批次本校师生远赴西南、西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33)参见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第551页。。1951年10月至195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多次组织本校师生远赴江西、四川等地参加土地改革运动(34)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36页。。高校师生通过访贫问苦、参加诉苦会、反恶霸斗争会等实践,目睹耳闻了农民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地主残酷压迫农民的事实,加深了对土地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

第二,积极投身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在宣传教育实践中增强民族自信。新中国成立后,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稳定社会秩序、积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之时,朝鲜战争不期而至。随后,美国公开宣布干预朝鲜战争,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朝鲜战争态势急剧复杂化。由于中国与朝鲜唇齿相依,加上当时美国的远东战略野心勃勃,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很难对朝鲜战争置之度外。当时高校师生的恐美、崇美、亲美思想普遍比较严重,中美两国实力的悬殊让他们对美国充满恐惧,盲目崇拜美国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国际影响力,有些人甚至特别向往美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为了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朝鲜战争的形势,增强民众对抗美援朝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大相关宣传教育。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指出“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灭恐美心理,各地应即展开关于时事的宣传运动”(35)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39页。。随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在全国各行各业广泛开展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各地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广泛深入街道、工厂、农村等地,以散发传单、演讲、举办文艺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抗美援朝。据统计,从1950年10月中旬至1951年1月底,北京市先后有3万多大、中学生参与这场时事宣传活动(36)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49-1976)》,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3页。。在参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广大师生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战胜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提升,更坚定地支持和拥护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也更坚定了为新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认真参与“三反”运动,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意识。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要求“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农村和城市的街道组织中均应发动这一运动,依靠群众进行检查,并与他们的工作、生产、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3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84页。。“三反”运动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伟大社会变革运动,而且是一场非常重要的群众教育活动。从运动一开始,中共中央就强调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这场运动。195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进行“三反”运动的指示》,强调“高等学校中的‘三反’运动是极其具体、深刻和有效的思想改造运动”,要求通过“三反”运动“确立工人阶级思想的领导权”(3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第117页。。该指示规定了在高等学校开展“三反”斗争的具体做法,包括“深入发动群众”、批判和打击“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每个教师必须在群众面前进行检讨,实行‘洗澡’和‘过关’”、“用分层过关的办法”等(39)同上,第117—118页。。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全国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开展了“三反”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在运动中,高校师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意识的危害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廉洁政治、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等先进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当然,这一运动也出现了人人“洗澡”和“过关”等偏差。

三、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综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校师生深入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借此在高等学校建构起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由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师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有了更科学明确的认识,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他们普遍增进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初步转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种思想意识的碰撞和交锋频繁尖锐,巩固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新中国初期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方面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仍然能够为现实问题的处理提供镜鉴。

(一)坚持以校内党组织为根本依靠,以校内群团组织为重要依托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主要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最重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各级党委把高等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在党委成员的分工上确定专人分管高等教育工作,并选派得力的党员干部到高等学校担任校长、党委书记等领导职务,加强对学校大政方针的领导。各地党委还给高等学校配备由党员担任的专职政工干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校公开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大力吸收进步师生入党,不断扩大党的基层组织。高等学校的党组织一方面积极向本校师生宣传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为他们解疑释惑;另一方面组织高校师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他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增进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成为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当然,还必须看到,思想意识的转变是一个逐步的缓慢的过程,为帮助高校师生切实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依靠党组织这个主心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内群团组织的作用。新中国初期,高等学校的党组织以青年团、学生会、工会等群团组织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贯彻到各组织的工作章程中,这些群团组织也积极协助党组织开展多项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师生转变立场和观念,在高等学校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渠道,以其他学习方式为重要补充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要让大学生普遍认识和接受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有系统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还有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教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因而能够系统和循序渐进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在高等学校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通过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等问题有了更明确深刻的认识,更加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中国初期的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效果,除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党和政府还在高等学校推行多种各具特色的理论学习方式。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有的高等学校还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夜校和夜大学、业余党校等业余政治理论学校。这些理论学习方式的拓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变得更生动活泼、灵活机动,激发了高校师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

(三)坚持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实践锻炼为重要支撑

对有较强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高校师生来说,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最主要的方式。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推动高校师生深入细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主要是要求他们修读规定的几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教职员工群体来说,主要推动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业余时间个人自学,由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必要的指导;二是参加马克思主义夜校(夜大学)、业余党校、业余政治学校等比较有组织的学习;三是以思想改造为目的的集体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广大教职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坚定人民立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当然,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实践,又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因此社会实践在建构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推动高校师生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等社会变革实践,高校师生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变革实践之中。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状况及其变革的趋势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得以深入高校师生的内心,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进一步得到确立。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师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