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发展的中小学学科团队运行机制研究
2021-11-25韩冬梅
韩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探索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优秀学科团队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集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于一体,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连。本文基于优秀学科团队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和策略,旨在构建优秀学科团队的良性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素质和执教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优秀学科团队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要求教师有理想、有道德、有专业追求、有终身学习与不断自我更新的创造精神。
(二)优秀学科团队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优秀学科团队由1名学科团队带头人和2—10名团队成员共同组成。学科团队带头人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育理念先进,有较强的领导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过显著成果。团队成员是和带头人相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和课程开发能力。在团队中要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团队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提高整个学科团队的专业素养、科研意识和培训能力,加强学科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优秀学科团队主要职责就是根据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参与学科教师培训项目设计,完成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任务;此外,优秀学科团队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集培训、研究和教学于一体。优秀学科团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1.激发内因,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优秀学科团队,从申报到组建团队,再到认定后积极开展以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为中心任务的任务驱动式的各项活动,成员普遍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团队合力,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参与热情和团队认同感。
2.教学相长,促进骨干教师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培养一大批在教育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的要求。优秀学科团队带头人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成员完成任务、履行职责,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仅带头人自身的专业得到发展,成员在带头人的指导和引领下,也在不断进步,共同学习和提高,在完成一个个教师培训任务中实现着自身的专业发展。
3.拓宽渠道,搭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优秀学科团队以学科为单位,聚集了全市本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打破了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局限;并且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这一任务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将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化,为全市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这一平台增强了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内在动力,更是名师和名师团队成长的助推器。
二、优秀学科团队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运行机制是引导和制约决策,以及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目前,优秀学科团队运行还处在探索期,要保证优秀学科团队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但是学科团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其一,外部保障机制方面。外部保障机制是学科团队运行的基础,学科团队的组建、选拔和运行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行为,在有效保障学科团队顺利运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学科团队成员的多样化需求,致使学科团队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受到了限制。
其二,内部运行机制方面。学科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机制、科研课题研究机制、日常教育教学机制三个方面。就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机制而言,有的学科团队带头人没有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造成团队成员所开发的课程不符合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要求,所开发的教师培训课程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大;就科研课题研究机制而言,存在选题范围偏宏大、教育教学热点抓不准、研究范围区域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就日常教育教学机制而言,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有待加强,共同学习的机会有限,团队主要通过听评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交流,形式比较单一。
其三,评价考核机制方面。评价考核机制是学科团队运行的根本保障,包括对团队整体、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评价考核。目前,对团队整体的评价存在考核重点不突出、评价方式单一化和评价动机功利化等现象;对带头人及成员个人的评价考核,指标过于量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体差异和风格,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优秀学科团队运行机制的改进策略
运行机制的良好有序能够保证学科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团队的持续发展,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学科团队运行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学科团队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督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科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的意见和需求,发挥带头人和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领导才能和创造性,才能形成团队合力,彻底激发他们以学科团队为依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活力。
2.加大经费投入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用于学科团队建设的专项资金,通过调研论证出台相关政策,科学保障学科团队活动有序开展,简化资金使用程序,科学监管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真正用于学科团队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课题研究及团队建设等工作。
(二)为学科团队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加强学科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1.有针对性地对学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进行提升培训
学科团队的专业化建设重点在于提升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学科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资源优势,指导学科团队建设,通过调研抓准团队需求,组织接地气的高端专项培训。例如: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培训目标后,围绕明确的培训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教师培训的新趋势、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设计和使用、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性思考、教师培训项目设计及经典案例研讨等培训专题,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观摩、交流研讨、参与式培训、学员自主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解决优秀学科团队在课程开发、教育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在培训实践环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培训、科研任务,营造友好竞争的培训氛围,不仅对教师的主体性和学习需求是一种尊重,更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的动机,提升教师培训的效率。优秀学科团队带头人,同时也是教育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要通过培训,提高团队带头人的理论素养,积极发挥学科团队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重点提升学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加强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互动,把对学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团队建设的整体要求与培训的学习模块有机结合,满足学科团队的需求,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优秀学科团队的发展。
2.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搭建平台,增进交流
打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如可以建立属于自己学科团队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网站等,及时发布学习资料,交流经验看法,共享学习资源和成果。学科团队带头人要切实履行带头人职责,引领和带动团队成员的专业成长,真正将学科团队建设成团队研究平台与个人专业成长的平台。
3.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持续推动学科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任务驱动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科团队成员的成就动机。学科团队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成员在团队带头人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接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持续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最终完成既定任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让学科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率先垂范,在教研科研中敢于突破,在教师培训、送教下乡、课程开发等工作中勇挑重担,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团队的研究内容和方式方法要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以保证学科团队的研究成果质量。当然,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终极目的都是教师本人的“自主”和“自动”,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取而代之。
(三)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学科团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1.对学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评价考核
进一步完善学科团队管理办法和评价考核体系,根据管理办法中的学科团队任务,制定考核内容和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将量化考核指标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分配考核指标和主观评价所占权重,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予以奖励,以此促进学科团队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对学科团队的评价考核
学科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建设周期为三年,采取年度目标考核和任期综合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对学科团队的考核要充分结合学科团队的自我评价,制定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考核方案,对学科团队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培训项目设计、教学研究活动(示范课、听评课、观摩课等)进行评价考核。最终的评价结果应当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划拨、学科团队的经费保障和管理运行相挂钩。要充分考虑到农村薄弱学科建设,对于农村的优秀学科团队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四、结语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九个坚持”,从“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优秀学科团队是对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创新尝试,是集结优秀教师培训资源、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下一阶段,中小学学科团队的工作重点将紧紧围绕“如何把优秀学科团队打造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使优秀学科团队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为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