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优化管理
2021-11-25陈嫔
陈嫔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世界格局风云变化,社会变革日趋加剧,行政事业单位责任日益加重,改革逐步深化,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的新制度新规范,其中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更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指单位对内控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员工的道德修养、学术水平、职称结构、专业能力,单位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架构设置不科学,岗位职责和权限分配不合理
管理层未能发挥好领导者的功能,指导无方、决策无力,执行层的执行能力和力度有待改进。关键岗位资源配备不充足,人员资历、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岗位不匹配。没有独立的内控机构和监审部门,或者监督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导致内控管理存在缺陷。
(二)内控意识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管理层重绩效轻管理,没有形成全员内控管理的意识。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核算能力有待提高,对相关规章制度掌握不深,缺少系统规范的培训学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内控制度不够健全,风险防范举措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包括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风险防范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其中任何一项或是几项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健全,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内控的管理。
(四)缺乏积极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文化
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团队精神和文化,也将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会导致单位信息沟通不通畅,工作效率低下,无法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优化的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岗位职责和权限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规范各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并将职责和权力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和个人,是行政事业单位长期有效运行的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负责建立和实施单位内控管理,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评估,综合运用内控策略,对单位的各个部门、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各部门、各员工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权限和职责。各职能部门属于执行层,负责内控的日常运行,同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座谈会、交流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好内部员工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同时各单位部门要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并重。
成立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负责内控制度的拟定、增订、修改以及内控工作的日常开展,协调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关系。注重内控风险分类管理,制定风险管理清单,自上而下,先重后轻,合理加大风险防范力度。提升内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的制度规章,尤其要熟悉各项内控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
成立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监督审查内控的有效实施,并进行自我评价,监督内控制度合规性、合理性,监督日常业务的合法性。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形成规范的书面文件及时报告管理层。协调单位内控审计与其他事项的工作关系。审计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和专业能力,并确保工作的独立性。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监督检查,有效防范内控风险,对于内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应按照审计工作正常程序及时报告,对于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应及时、直接向主要负责人报告。
全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不相容职务,保证岗位的独立性,有效形成不相容职务分离机制。保证资产保管、记录、核查相分离,保证授权、执行、审查、记录相分离。各岗位工作人员经验、资质、专业水平与能力须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个人发展目标要与单位整体目标相吻合。
(二)增强内控管理意识,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全员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意识,尤其要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通过管理层积极推进、组织和建设,全体员工响应、支持和理解,自上而下开展系统的规章制度、工作手册的学习,熟悉各项业务流程,把每一项工作、规章、职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有效实现内控的全面优化管理。
另一方面,要重点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系统的培训,加强财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基本规范和对内控知识的相关学习,提升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修养。通过更科学的财务核算方法、业务处理优化财务内控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鼓励财会人员学历、职称晋升,合理调整岗位人员结构、前后台的分工、工作量的均衡,并确保财会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素养和工作岗位相适应。
(三)完善内控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处理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覆盖单位所有的业务活动,涉及各部门、各岗位的每个人员。建立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规范各项业务的处理流程是内控管理的根本。行政事业单位要以国家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为依据,结合单位实际来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建立健全预算内控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内控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流程,规范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并与决算工作紧密联系。管理层对预算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明确在预算管理中各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定期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2.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的业务都需经过授权,合理规范授权的范围、层次、责任和程序。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遵循一般授权的管理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业务遵循特殊授权的管理原则,同时遵循“三重一大”原则,重要的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审批和联签,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建立健全财产内控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避免资金闲置和浪费,提升资金的使用率。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配合,编制资产年度采购计划报管理层审批。重大项目在政府采购网上公开发布招标计划,按照规定与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各部门严格执行采购计划、预算和流程,需要调整的采购计划严格执行报批手续后方能执行。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财产管理制度、定期财产清查制度,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清查制度,定期对资产数量、价值、损耗等情况进行盘点和核查,按照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及时更新资产科目,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符合单位实情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依法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复合资质的会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健全会计处理的流程,完善会计系统的内控管理。
会计原始凭证审查和编制、会计账簿登记、财务报告编制和报送要合法合规,并妥善保管和定期归档。要充分发挥会计复核岗位的职责和功能,减少和避免差错和舞弊,加强会计工作的内控管理。
5.建立健全风险内控管理。各岗位人员,尤其是重岗重职人员要加强风险管控知识的学习,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并增加披露,加强对日常工作风险的分析评估,建立风险清单,完善对内控制度的及时评价。提高安全保密意识,重大岗位签订保密协议和离职协议,防止单位秘密泄露,有效规避风险。
6.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信息平台的持续升级,促进信息的共享,资源和业务的融合,协调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工作,提高效率,规避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为优化内控管理提供更科学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7.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内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反映内控管理的效果。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对各部门和个人的业绩定期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考核。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加薪、评优、晋升,降级、换岗、辞退的依据。
(四)加强文化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单位文化是单位一切活动的基石,是单位发展的内涵和灵魂,很大程度影响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根据单位制定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情况,培育浑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有本单位特色的文化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管理人员发挥领导垂范作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潜移默化地增强集体认同意识,带动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形成命运共同体。培育有单位特色的发展目标和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团队协作的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断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以法律为准绳,建立法制观念,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全员法制教育,依法决策、合规办事、步步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是在内控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体现控制的原则,也要体现监督的原则;既有预防机制,也有事中事后评价机制。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执行层,无论是关键岗位还是普通岗位,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内审监督,都应严格执行内控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文化,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和优化内控管理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