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斯特地貌上的人文景观
——黄果树屯堡遗产联合调查阶段性成果导读

2021-11-25张剑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屯堡黄果树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瀑布。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白水河上游,河水由北向南到达黄果树时,河床出现一个大的纵坡裂点,水流倾泻而下,形成黄果树瀑布。它是发育于典型喀斯特地貌上的著名景观。黄果树瀑布“势甚雄厉”,明代徐霞客慨叹,在他所见瀑布中“从无此阔而大者”。

喀斯特地貌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中国文化地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洞天”观念与想象的生成,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观和宗教空间的建构、文学作品和审美话语的沉积,以至建筑与理景中建成环境的塑造,均可回溯到这种大地与空间的形态上去。德国汉学家鲍吾刚(Wolfgang Bauer)在观察中国人对幸福观(happiness)的追求时认为:魏晋以降,山中“仙窟”开始替代东海、昆仑仙境成为中国的“乐土之地”,伴随着地理甚至地质探索的旅行活动大量增加,从晋宋时代的游记、地记中可见一斑。随着人们对喀斯特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溶洞的发现,人们对世界形成了奇妙的想象:“多孔的、如同海绵般的构造,自各个方向以裂罅、门户、竖坑和通道与诸界相连”①BAUER W.China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recurring themes in 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M].SHAW M,trans.New York:Seabury Press,1976:189-195.。道教则将“洞天福地”这一概念发挥到极致。可见,溶洞、瀑布这些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人们在这样的自然基底上,从探索、开发到生产、生活,再到赏游、观想,形成了丰富的、超越地域范围的灿烂文化。

黄果树瀑布群所在的安顺市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域。安顺还位于中原前往云南的交通要道之上,历来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在这样的地貌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100多年前,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西南中国行纪》中认为安顺的屯堡人应该是“屯兵移居的明代遗民”。如今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只是屯堡人和屯堡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其来源和构成远比“征南”的传说更为复杂和多样,其与所在地的特殊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将屯堡置于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环境中,将屯堡系于当时国家开辟的湘黔滇古道这条线状遗产上,将屯堡演变与布依族村寨和苗族村寨的互动关联起来,有助于屯堡及其相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因此,2020年暑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UNESCO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培训于研究中心(北京)在安顺市联合举办了工作坊,26位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分成屯堡、村寨、洞葬、古道、文物5组,开展了为期3周的联合田野调查,期待能为黄果树瀑布这一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提供人与地、文化与自然相融的遗产价值内涵。本期专题4篇论文就是2020年“北京大学黄果树屯堡联合工作坊”的部分阶段性成果。

李光涵梳理了屯堡文化研究历程,提出以“共同生计类型特征”“共同历史记忆”“内部文化场域和外部边界共同作用”为基础,界定了屯堡遗产的性质与构成,以为其未来“申遗”的可能性指引方向。

王思渝、陈时羽的论文介绍了安顺市布依族村落的现状与特性,提出村落遗产保护中存在着一系列交叉和渗透的遗产价值有待进一步重视。黎婉欣、张观奇介绍了对安顺市平坝区桃花村棺材洞的实地调研成果,并回应了欧美学者的后现代人类学讨论。

古道是将分布在喀斯特地貌上的瀑布、溶洞等自然景观与村寨、屯堡、墓葬、祠庙等建成遗产串联起来的关键线索。蔡诗雨执笔的报告对湘黔滇古道安顺段的路线进行了复原,阐释了湘黔滇古道安顺段线性遗产的元素构成、价值和保护现状。

正如鲍吾刚所观察的那样,中国人在哲学上笃信文化和自然的融合、过去和现在的融合。观念、美感、传说、地戏,凝结在安顺古道沿途的瀑布、溶洞、屯堡、村寨、村口桥头、摩崖石刻、金石碑铭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期待黄果树及屯堡的遗产内涵和价值能以此角度出发,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阐述。

张剑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

研究(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屯堡黄果树
黔中安顺屯堡民居装饰艺术内涵特征与创作手法
贵州屯堡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价值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黄宾虹表现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画技法分析与创作实践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
安顺黄果树旅游区挂牌成立
“屯堡文化汇”引爆乡愁游
黄果树啊黄果树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