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武与范蠡的比较研究

2021-11-25黄家凯

孙子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孙武范蠡军事

黄家凯

孙武与范蠡同处社会转型时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杰出的军事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两人都是那个时代军事领域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只不过由于《孙子兵法》太过于耀眼,以至于人们忽略了范蠡应有的历史价值。实际上,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出身、经历和所处条件的差异,又表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因此,研究孙武和范蠡之间的异同,一方面对于研究战争内在规律的统一性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之间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培养统帅型、综合型的军事指挥人才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孙武与范蠡均出生于社会转型期,两人对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共性

孙武和范蠡是同一时代的人。孙武在吴国为将的时候,范蠡正在乡下郁郁不得志。孙武与伍子胥同朝为官,勾践、范蠡在吴国为奴期间,不止一次在夫差面前与伍子胥碰面,故可以认为孙武与范蠡属于同时代的人物,两人年龄相差约十岁。

孙武与范蠡同处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是孙武和范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共同基础,也是孙武和范蠡面对的客观现实。彼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任何一个诸侯国要生存和发展,不但要积极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锐意变革,招揽人才,而且还必须积蓄强大的实力。因此,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迫切的实践问题。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着力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努力把握历史的潮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孙武和范蠡不但在理论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军事斗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实践中留下了经典的战例,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格局,承担了在军事领域建立军事理论、创新军事实践的重任。相对而言,孙武不但建立了系统的军事理论,而且创造了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范蠡在实践中也创造了经典的战例,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军事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理论上,范蠡没有留下像《孙子兵法》一样的军事著作,但从史料的记载以及范蠡的片言只语来看,范蠡确实撰写了军事著作。从范蠡对政治、战争的论述来看,范蠡的军事著作应当系统而深刻,为范蠡的军事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孙武与范蠡具有相同的认知体系。我们从《孙子兵法》的认知体系、范蠡关于战争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在战争观、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方面,二人的认知体系大同小异。比如,两人都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学习、吸收了当时最前沿的知识,精通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他们首先是哲学家。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军事领域的哲学家与其他领域的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军事斗争是流血的斗争。军事哲学家不但要准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规律,而且更要正确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孙武、范蠡也不例外。他们在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上,在认识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方面,在认识战争与其他领域的关系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认识到了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到了战争与自然条件、外交、经济、技术之间的关系,两人对战争态势的分析、在战争的时机把握上具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在战略上伐谋、伐交、伐兵,多方疲敌、误敌、弱敌、孤敌,而且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攻击,取得了事小功大的结果。孙武与范蠡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具备相同的认知体系,故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大同小异,这也是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孙武与范蠡在政治上的选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孙武与范蠡分别生活在当时的大国齐国、楚国,但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东南新兴的小国家,这必然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形势综合判断作出的选择,必然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二人在军事领域中实现抱负的前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基本上能够虚心接受孙武、范蠡的建议,相对贤明。阖闾在政治上奋发图强、勤恤人民、任人唯贤,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国富民强、君臣同心;在军事上,阖闾与士卒同甘共苦,选贤任能、编练三军,与楚争斗多年,常常以少胜多,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在科技上,吴国的冶炼技术、武器装备相对先进,军队的战斗力较强。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君臣上下同心,把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这两个国家虽然较小,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自然引起孙武、范蠡的关注,吸引了伍子胥、文仲等人才。事实证明,两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遇到了明主,成就了霸业。而且,两人的生活方式都很相似,成名前后都选择了隐退的生活。对于孙武来说,出身于贵族世家,选择隐退的生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至少看淡了功名利禄,才能专心研究军事理论,写出旷世巨著《孙子兵法》。范蠡虽然出身普通,但不随波逐流,“被发佯狂,不与于世”,持重待机。两人虽然足不出户,但是一刻也没有忘记掌握天下大势,对本国、他国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为正确选择去向、在战争中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二、由于出身和立场、条件的不同,孙武和范蠡在知行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一是在知行方面,二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孙武侧重于知,范蠡侧重于行。从知的角度来看,二人都是唯物主义者,精通辩证法。孙武最大的贡献是构建了战争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把人类对战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相对来说,孙武在行的方面留下的战例不多,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也不大。范蠡虽然在知的方面也有记载,如《汉书》中记载范蠡曾著《范蠡》两篇,但终究没有留传下来,倒是在行的方面成就不小,而且极具创新性,不但体现在军事领域,而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以经济领域为例,范蠡的“商圣”之称名副其实,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倍受推崇。同一时期的子贡即便“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除道郊迎,身御至舍”,但也不敢称“商圣”,范蠡的创新性可想而知。这表明,范蠡不但掌握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等普遍规律,而且将天道、地道、人道渗透到多个领域及行业,掌握了特殊规律,认识世界更深刻、改造世界的领域更多。从行的结果来看,孙武、范蠡都是以少胜多,但范蠡比孙武成就更大些,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容,实属不易,所以二人均被历代兵家尊为兵家正宗。孙武的柏举之战历来为兵家所称道并作为经典战例纳入教科书,相对而言,范蠡更能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更符合孙武所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境界。

二是在知行方面,二人有很大的差异。在知行的物质基础上,孙武比范蠡有优势,孙武的知和行都是建立在相对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孙武在行的方面是以强制强。范蠡则不同,不但君臣在外为奴、命悬一线,而且一穷二白,一旦疏忽,非但性命不保,更是复国无望,容不得半点的麻痹,输不起。因此,小到生活起居,大至复国复仇,范蠡和勾践临深履薄,无一处不格外留心、无一处不绞尽脑汁,更注重后发制人、以柔克刚。因此,孙武与范蠡的哲学知识体系虽然大同小异,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迥然不同。范蠡从天道、地道、人道三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范蠡更侧重于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更注重认识和利用规律,在改造世界方面更加自由。在知行的过程中,两人都强调以少胜多。但孙武在战略上、战术上都处于相对的强势、攻势,虽然在形式上以少胜多,但在内容上是以强胜强,更多的是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范蠡在战略上处于弱势、守势,不但是以少胜多,更是典型的以弱胜强,完整地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展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点难能可贵。在知行的结果上,范蠡不逊孙武。孙武与范蠡均担任军事指挥官,但是双方又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孙武来说,因为阖闾和伍子胥分别担任了军政最高指挥官,孙武没有担任吴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不掌握战争的最终决策权。范蠡则不同,不但担任大将军,拥有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的最终决策权,而且范蠡有治国之才,懂霸王之术,不但亲身参与了越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勾践。所以,从个人任职经历上看,范蠡认识世界、改造的领域更宽、内容更多、能力更强。尉缭子有言:“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至于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吴”,虽是文学上的夸张,却也道出了范蠡成功的不易及后人的肯定。孙武建立的强大的吴军,最终败在范蠡的手下。不同的是,即便范蠡离开了越国,越军仍然在淮泗之间横行无阻,称霸多年,显然比孙武训练的精兵强将更有战斗力和持久性。

三是在政治立场上,二人有明显的差异。二人出身的天壤之别,决定了两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差异。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两人有很大区别。由于出身贵族,孙武属于权贵阶层,因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是高高在上。“令民与上同意也”,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所以才会在《孙子兵法》中提出愚民观点,吴王阖闾才会做出在楚共王之丧时出兵楚国、趁越国新丧之时出兵越国的不义之举,才会发生吴军入郢之后的暴行,虽经孙武苦谏,阖闾仍不收敛。这一点,连伍子胥也不例外,不但不能约束士兵,而且掘墓鞭尸,以至于楚人无一投降。吴国君臣的倒行逆施,不但激起了楚国人的反抗,而且还失去了孙武这样的优秀人才,没有及时把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反观范蠡,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越王勾践处处为百姓着想,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突出地位,在战争进行之前,更是明确告诉士兵战争的目的,并把老弱病残放回家,十分人道,这不但是一次高超的战前动员,也是提高军队质量、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在灭吴战争中,越军围而不攻,用吴国的粮食救济吴国的百姓,及时把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不但争取了吴国人,奠定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而且在军事上孤立夫差,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为以后称霸积蓄了足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也是夫差复国无望而自杀的根本原因。同样是攻占都城,越国的灭吴之战与吴军入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范蠡之所以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是客观要求,越国没有更多的资本与吴国进行竞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有可能实现富国强兵、报仇雪恨的目的;另一方面,范蠡出身普通,对人民群众的疾苦特别清楚,阶级认同感强,所以在范蠡的军事生涯中不会有虐待士兵、愚弄士兵的行为,更没有发生杀卒的行为。这方面,后期的吴起也有类似的观点,吴起提出过“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所以,对于孙武甚至伍子胥、夫差来说,他们的贵族生活,决定了他们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的理解和同情,军事上的强大并不代表政治上的强大,难逃失败的命运。而对于越国这样的国家,即便军事上暂时较弱,但是,只要把百姓置于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政治上的强大、军事上的逆袭,甚至维持较长时间的霸主地位。同时,因为范蠡出身普通,谋生能力成为生存的第一要务,因此,隐退后,范蠡能够从商,富甲天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是人生的大赢家,这在军事家中极为少见。

三、孙武、范蠡虽然属于古人,但对社会转型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研究孙武和范蠡的异同,对于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培养综合型、统帅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孙武、范蠡所处的时代,正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转型时期,思想的解放、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优化,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才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吸引各种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比如,当时的楚国,尽管十分强大,但是,因为社会制度落后、吏治腐败,文种、范蠡、伍子胥等优秀的人才出逃到他国,国运衰落。吴、越虽然是小国,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君臣的团结、吏治的清明,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虽小而强,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不但自己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而且吸引、使用了大量他国的优秀人才,这与后来的秦国兴起模式类似。一旦吴越君臣猜忌、任人唯亲甚至屠戮功臣,国家实力将迅速衰落,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反复上演。这种情况,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期间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不同的是,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期发生在古老的中国,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则产生于整个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目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转型期,这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客观现实。能不能在这次社会转型中胜出,人才是关键。只有积极主动适应社会转型,实现政治上的优化,具有包容性,才能培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历史重任。

研究孙武和范蠡的异同,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人类社会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必然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的表现。孙武和范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考察同时代的西方,此时也诞生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此时对社会、战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相同的水准。当西方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就错失了这一重要的时机。这表明,谁尊重历史规律,谁尊重人才,思想之花、文明之果才能落到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才能占领思想和文化的制高点,走在时代的前列。当前,唯有打破思想上的桎梏,才能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造有利于思想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些思想才能落地生根,才能转化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否则的话,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思想只能在别的国家和地区产生。

研究孙武和范蠡的异同,对研究当前战争大有裨益。孙武、范蠡虽处不同的国家,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掌握了军事斗争的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并完善了理论知识,引领着军事斗争的潮流。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研究战争时,一方面要有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研究智能社会条件下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着眼全球,不但要发扬传统兵学的精髓,更要善于借鉴、学习和吸收当前军事强国的军事理论,形成独特的中国军事理论。同时,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因为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没有强大的思想基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要大打折扣。孙武、范蠡是从当时的世界看问题,我们也应当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

猜你喜欢

孙武范蠡军事
范蠡卖牛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三令五申
孙武宴
孙武练兵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