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费用管理问题的思考
2021-11-25高春燕
高春燕
( 国家知识产权局机关服务中心,北京 100088)
事业单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社会事务的一些管理工作,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对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9年事业单位施行《政府会计制度》,是对财务和预算管理的提升,是会计改革的重大举措。会计实务工作中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及业务决策、资金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升单位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必须依靠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规划、核算、控制和绩效评价等进行费用管理,制定费用管理战略,为完成事业单位的总体目标,对经营过程中费用进行归集,提供费用信息和相关资料,计算总的费用支出、分析影响费用的各种原因,实施费用管理控制,对计划及业务完成情况总结与评价,监督费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等一系列举措,提高费用管理水平。
一、强化事业单位费用管理的意义
费用管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目标实现和实际业务的需要,并与单位发展相适应。贯穿业务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重目标、重责任、严控制、抓考核是费用管理的重要原则。利用费用管理工具平衡收入与费用支出,获取最大的收益,费用管理在实际业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环境为费用管理提供了管理工具,如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建立费用审批报销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费用管理责任制等来完善费用管理制度体系,以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同时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运用科学方法,保证原始数据及资料信息完整、准确、真实,符合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质量要求等指标的要求,采用定性和定量法对未来事项做出判断,选择最优的方案。根据费用数据和决策目标,使用专门方法及实际业务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测、决策、计划,来实现事前监督管理。业务运营过程中对费用控制和监督,对超出预算进行修正,将事中管理融入费用管理中。费用发生后,按政府会计准则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为单位经济活动提供相关信息,借鉴有用信息对业务事项进行分析,做出总结和评价,完成事后监督管理。对费用管理实行管理责任落实,建立奖惩制度。提高费用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费用管理意识淡薄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五条规定“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是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的反映和监督的对象,为目标的实现、单位发展成果、资金的使用和预算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满足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费用管理必须纳入重要日程。2021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节点,有的单位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认识不清,不能及时转变观念,缺乏主观能动性,单位费用管理意识淡薄,意识不及时刷新,费用管理未得到全员的重视,管理模式僵化,费用管理意识淡薄,忽视费用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能将费用管理纳入管理的有效机制,造成费用管理不清晰。单位负责人只考虑账户有无资金、资金多少,或者有多少收入,缺乏费用管理与费用控制观念的带头作用。一些人员感觉费用管理就是算账,只是财务部门及人员的事。专业需求部门的人员,专业能力有限,无业务专长,缺乏实践经验,在工作中造成浪费,使得费用增加,给事业单位费用管理带来诸多问题。降低费用管理工作质量,对全局部署造成负面影响。
(二)费用管理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费用管理是按照对职能目标、管理部门、开展专业业务、辅助业务活动及管理活动发生费用的管理行为。完善费用管理制度是费用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费用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得事业单位发展进入僵局。从而出现问题,如费用管理制度残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业务决策和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岗位责任制不能得到落实,很难形成内部牵制作用,不能以实际业务及管理需要为基础。体系中的费用控制未得到重视,从业务开始的每个环节,都缺少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不到位,事前和事后监督更为明显,形同虚设,不能形成体系化管理。应结合《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费用管理制度,按制度实施并加以监督。实际操作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于制度的编写上,一般由文字工作者来完成,不是针对事业单位业务特点来编制,不能全面反映费用管理,缺乏全过程、全环节管理和监督,只是形式上的控制,缺少实用性。费用管理方法过时,对费用管理监督力度大打折扣,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加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能得到应用,影响事业单位工作顺利进行。
(三)费用管理侧重费用核算而忽视管控
费用管理是对经营过程中费用的核算、分析、控制等系列管理行为,包括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传统意识重点关注费用核算,减少费用支出,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计划经济形势下,实行的是统购统销,将降低成本作为管理的重点,不能为决策提供正确信息,不适应现代管理理念。忽视费用控制是费用管理中的其中一个要素,对费用的检查、监督、考核,存在费用发生前后每个环节缺少控制。现代型费用管理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获得竞争优势为目标。费用管理以成本效益作为理论支撑,以收入和费用的对比分析,评估费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可能减少费用支出,运用成本效益方法对原来的费用管理进行改进,调查分析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对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业务活动费用及单位管理费用等。业务活动费用归集了为事业单位实现职能的目标,发生的依法履行职务或开展专业活动和辅助活动的费用。单位管理费用反映了事业单位本级及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参加管理活动的费用。核算原则按权责发生制。费用贯穿整个业务的生命周期,以费用实际发生及确定对象和项目归集来配置资源。费用核算根据业务活动的材料、人工及一些费用的汇总,不能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率,无法提供相关及可靠的费用信息,不能满足费用管理的需求。
(四)费用管理方法落后
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费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费用管理方法,如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增加价值或降低费用,取得竞争优势。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管理目标、实际的业务情况及特点,在质量和功能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单位的费用管理工具。但是有一些事业单位,不以全局及全面性等原则制定管理方法,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过时落后,与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相差甚远,虽然理论上有费用预测、费用计划、费用核算、费用控制与监督等管理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与管理体系方法脱节。已经无法提升费用管理水平,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阻力。
三、完善事业单位费用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费用管理制度及体系
费用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定费用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获得最大收益的保障,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建立预测、计划、核算、控制、评价、分析等制度,通过规范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行为约束和限制。根据制度要素和程序特点,从程序和环节上,按制定、执行、考核等管理模式实施制度控制。加强费用管理,经过调查研究掌握各部门费用需求,建立费用审批报销制度,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按审批程序进行审批,预算执行作为费用支出的依据,办理审批手续,强化费用管理的约束机制。以“责任、权力、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将责任提升到主体地位,防止义务、职责脱节等造成不一致,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审批机构和人员根据职责和分工所授予的权限,在权限范围内控制和监督,对岗位间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对费用管理的重点部分,实施重点监督,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健全的制度体系起到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
(二)运用预算管理加强费用管理
预算管理围绕单位战略目标,对事业单位未来特定时间内,所有经营、投资、财务活动,全面预测及资源的配置,进行执行进程分析和监督、总结和评价及反馈,指导、调整和改善经济活动,推进战略目标实现的一项管理活动。树立全员预算观念,从事业单位负责人到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和实施。对所有业务、各个活动环节进行全方位预算管理,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的编制、汇总与审批完成编制阶段工作。预算的分解、分析、控制、调整是预算执行的相关步骤。最后通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发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使预算目标得以实现。进而使单位战略目标能够“落地”。预算管理是环绕目标和计划来开展的,具有战略引导的作用,通过及时分析、控制等方法来了解战略目标实施情况,将预算管理融入业务的各个领域及环节中。对目标、利益、收支、因果关系等起到平衡的作用。事业单位进行费用管理时,要有战略的眼光,对未来做出长远规划,协调预算与计划,对超出预算及预算外的业务,不能擅自进行调整。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落实,及时查找预算与实际业务的差异,分析原因,采取优化的措施加以改进,实现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
(三)采用恰当的费用管理方法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给事业单位造成压力。加强费用管理,控制费用支出,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经过实地调查,掌握业务事项对资金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对单位经营过程中日常费用支出,实行预算、计划、申报、审批、支出、报销等流程管理,制定审批报销程序及标准,费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方法,严格收入和支出的划分,收入能及时、安全回笼,减少持有现金的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保证事业单位实现目标的必要资金。为取得市场竞争地位,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赢得竞争优势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最低成本优势,前提因素是业务水平及管理费用水平都处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长期经营发展中形成了低成本的氛围,利用优势击败竞争对手。二是产品、服务及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使竞争对手无法超越或模仿,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单位靠低成本抢占领先地位,但并不等同于价格最低,质量差。依靠战略技能,达到规模经济模式,降低费用,取得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强化事业单位费用管理直接从改变费用管理方法入手,实际经济业务是管理的基础,加强基础的完善工作,保证费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改变过时、陈旧的费用管理方法,利用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方法、标准成本法等,例如采用标准成本法介入事业单位费用管理,首先制定费用的标准成本,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有利和不利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不利差异予以纠正,标准成本是费用控制的基础,可以为决策提供费用信息,标准成本法对计划、控制工具和业绩等做出评价。提高费用管理水平。
(四)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费用管理制度是实现费用管理目标有效性的合理保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为开展费用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内部控制制度与费用管理工作形成相互联系和监督的关系,保证了费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对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建设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机构能独立行使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运行及监督的权力。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担任内部控制工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构定期对费用管理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结论做出评价报告,提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与制约,优化费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程序,彼此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及环节进行规范,起到协同和融合作用。从领导层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事业单位费用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工作组,入驻现场了解,业务范围、经营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核算体系等基本情况,确定评价范围,进行现场测试,编制评价报告,做出结论。做到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将先进、科学的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提升费用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费用管理是保障单位业务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转的有力工具,也是经营目标实现的长效机制。费用管理既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又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是实现良性治理的基石。将费用管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薄弱环节进行管控,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防止铺张浪费,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完成,赢得市场竞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