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与内部控制

2021-11-25张辉

经营者 2021年17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

张辉

(洪湖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湖北 荆州 433200)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和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和内部控制可以保障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顺利实施。单位的收支活动、基建工程建设、采购等在开展前都需要进行预算管理,以实现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和其他资产资源有限,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并防止资金过度消耗。通过资金预算控制方案,约束单位各部门的资金支出和资产使用行为,有利于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建立预算业务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避免人为调整预算、操控预算,可降低财政资金流失风险和舞弊、腐败风险[1]。因此,预算业务与内部控制结合,能使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更加严密的管控,促进单位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内控意识不到位,相关组织结构间未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内控意识淡薄,部分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单位也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把控预算执行,导致预算内控流于形式。同时,单位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相关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相关组织结构间未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预算业务内控职责不清晰,整体效果不理想。

(二)预算和内部控制结合不到位

1.预算编制不科学。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及时明确预算编制规范、内容、目标以及相关要求,而且在编制收入预算、支出预算、部门预算以及专项预算时,全员参与性不足,各个部门力量不集中,编制的预算计划不够全面,影响了预算执行。同时,预算编制没有充分考虑往期预算收支情况,编制的预算无法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期内的收支计划。

2.预算业务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单位的预算业务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在预算执行期间,监督机制覆盖不全面,导致预算执行缺乏有力约束,预算执行结果与预期存在明显差异。预算执行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过于松懈,导致预算工作不够严肃。预算业务执行期间,各预算执行部门间缺乏沟通,未就预算执行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预算执行反馈机制落实不到位,预算部门针对预算执行问题制定的解决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

3.单位会计预算风险防控不足。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存在风险防控不足的问题。由于风险对预算影响较大,而单位对关键风险点的控制不足,且风险识别评估进度缓慢,容易错过最佳解决时间。部分潜在的会计预算风险发现不及时,导致单位不能快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扩大,财政资金流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突出,进一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控的有效性。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

1.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和联动。在预算业务实施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间沟通不足,影响了预算业务的编制和执行考核等环节。例如,预算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效率低,在编制部门预算期间,业务部门参与积极性低,预算部门难以准确掌握业务部门需求,编制的部门预算与业务活动存在出入。

2.预算前信息整合工作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工作前信息整合工作不到位,对单位内部信息系统的运用不够深入,且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整合功能也有待优化。例如,部分单位未将数据分析指标和整合分析方法融入系统,部分预算前的准备工作仍然通过相关工作人员手动完成,信息化优势未在预算业务内控中凸显。

(四)预算绩效考核和内控制度未有机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和内控制度的结合不到位。一方面,员工对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全面,预算绩效和内控管理分离,全过程考核被忽略;另一方面,预算绩效考核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激励作用不明显。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和内部控制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引导,促进部门联动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准确引导全体员工重视并参与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意识到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是实现单位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要不定期宣传推广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统一员工对其的认知,加快预算内控制度的建设速度。同时,各个部门需积极参与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活动,共同达成内控目标。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对预算业务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指导,为其提供较多的学习渠道,使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工作。

(二)优化预算流程,梳理内控和风控要点

1.科学编制预算,增强审批合规性。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的风险较多,行政事业单位需采用内控手段把控风险。第一,要明确预算编制要求、目标、内容、流程等,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采用零基预算和混合预算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编制预算;第二,在预算编制期间,各个部门要高度配合预算部门的工作,提供完善的预算基础数据,并主动参与预算管理,杜绝夸大预算、虚报预算等情况,据实上报需求;第三,单位财务人员需深入业务一线,精准评估往期预算执行数据,结合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合理预估本年收支,结合单位的年度规划和计划编制年度预算,并对其进行合理细化,将目标细分到具体活动中,为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细致的目标要求。

2.落实追责问效制,增强预算执行力。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督,优化监督机制,控制预算执行风险,落实追责问效机制,增强预算执行力和预算严肃性。首先,单位将预算指标下发至各执行部门时,需要对指标进行分解,将分解后的指标与责任人对接确认,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保证预算业务各项收支有对应的负责人[3]。其次,预算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监管预算业务,及时反馈预算执行问题,以及预算超支风险,避免出现大量的预算调整申请。应以监督情况为绩效考核辅助依据,依据制定的考核管理办法,严格开展奖优罚劣工作,以此约束员工行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3.完善预算调整机制。预算调整工作必须以服务整体预算目标为主,并且要按照既定的调整流程申请批复。预算部门在对单位的预算总量、实际需求、预算绩效等内容进行分析后,要综合评估预算调整的可行性以及带来的实际效益,严格控制预算调整数额。

(三)推进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在预算业务控制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目前,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后续需要做的工作是根据单位业务变化以及财务变化,填充框架,优化系统功能模块,尽快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财务管理。针对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数据共享功能进行优化,同时将数据分析、采集等要求、目标以及流程融入财务系统中,依托信息系统为预算业务前期的准备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有机结合预算绩效评价和内控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和内控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持续构建预算业务内控考核体系,结合各部门的反馈情况,对考核体系内容进行更新,根据考核结果分析预算业务人员在内控执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第二,建立合理且严格的奖惩机制,辅助预算绩效评价和内控评价工作的开展,依据评价考核结果,对相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奖励或惩处,并且将评价结果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为优秀员工提供晋升渠道。第三,定期在单位公共平台公开评价信息,包括预算绩效目标落实情况以及预算内控建设情况,积极接受上级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参考多个群体给出的意见,进一步优化预算业务内部控制[4]。

四、结语

会计预算和内部控制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管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会计预算与内部控制,并且将两者相结合。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优化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利用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预算业务整体质量,控制预算业务各个环节的风险,深化内部控制在预算业务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和预算业务风险防控水平。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