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思考
2021-11-25宋和平
宋和平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一、引言
在新一轮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建设要坚持走公益性发展道路,有效满足各方实践工作要求,并在该基础之上积极应对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市场竞争。简言之,要结合新一轮医改大背景分析、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处处体现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价值意义。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意义
公立医院在财务制度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内控管理等诸多方面,深度分析财务评价内容,构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主要工作体系。在笔者看来,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相同,在构建医院管理体系方面作用重大,能有效满足新医改建设要求,确保公立医院建设到位。随着目前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也在深入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分级诊疗机制,确保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形成良性循环的资本化医疗服务市场,这非常有利于应对未来医院市场的竞争。总体来讲,目前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是从粗放向精细化方向转变的。医院在有效拓展内部财务管理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试图从管理中寻找效益,同时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生存机会[1]。
三、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就目前国内相关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其中明显存在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制度模糊等问题,这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偏差。上述内容说明目前公立医院在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都相对欠缺,反映了当前公立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基础薄弱这一巨大问题亟待解决,且它对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资金管理操作不到位
要有效保证医院正常运行,必须拥有充足的资金,做好资金合理调度与应用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实施。就目前公立医院的实际资金管理状况而言,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如存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使用不到位与不正确等顽疾。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传统公立医院在管理思想方面相对保守落后,未构建相对完善且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直接导致医院资金运营风险持续扩大,且医院的经营成本核算工作也无法做到合理有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资金管理机制的有效建设,阻碍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在资金管理方面,目前许多公立医院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受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思想的影响较大,难以构建一套完善有效的资金筹集管理技术体系,再加上各方面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整体资金运营风险偏大,所以医院在经营成本核算与资金管理结合方面尚不成熟,这对公立医院提升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是非常不利的[2]。
(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在公立医院的资产中,比重较大的资产为固定资产,这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中必然存在某些价格高昂的大型医疗设备。同时,公立医院存在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且管理漏洞较多,这导致公立医院蒙受了巨大损失。就采购固定资产这一点而言,公立医院也存在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这说明公立医院未做好定期盘点与核查工作,且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健全台账,存在大量固定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3]。
(四)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未实行
公立医院目前还存在未能有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现实问题,这说明公立医院中并不具备良好的、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实现对全面预算内容的有效管理,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预算管理机构,其在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到位。总体来讲,预算管制范围狭窄、编制内容不够完整等问题不容忽视,其不仅体现在医院院级预算体系中,还体现在预算管理成本的覆盖方面,具体体现为某些预算编制内容无法全面、深入地融入预算编制工作体系。而某些公立医院每年的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缺陷,如在增量比例编制运用方面缺乏经验,它指代医院年均收入都按照某一种特定比例缓慢递增,医院未对相关收支影响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且预算不够科学、效率不高,导致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内容大幅脱节,形成了管理无效的状况[4]。
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健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要健全医院预算管理制度,确保有效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使公立医院能够从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各项预算指标改动财务报表数字内容,优化相关数字报表编制,较为深入且客观地分析公立医院中存在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确保围绕有效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对预算执行力考核工作进行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全面深化的预算管理制度指导机制。应该确定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的整体经济与社会效益,结合这一目标发展医院财务数据科学分析机制,制定适合医院自身发展的预算编制方案体系,如此可结合实际状况对预算方案进行追踪分析,并进行适当调整,为公立医院提供切实有效且合理的预算方案。
(二)健全医院资金管理制度
要健全医院的资金管理制度,结合医院财务制度重要内容,配合医院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入分析,确保医院资金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分析医院主要资金来源差价收入内容,如药品差价收入内容。随着医院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自身销售的药品也开始进行零差价改革,结合医院主要收入来源,调整医院收入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所占比例,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收入,确保医院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有所增大。医院在建立相对健全、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制度的同时,也要持续推进日常经营活动,做好集中管理工作,结合自有资金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统一调度机制,加强对医院各项目使用资金的审计与监督,进而实现医院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健全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必须有效规范成本管理相关流程,保证在新一轮医改大背景下回归公共利益,体现医院的公益性属性。在回归公益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好相关工作,承担相关健康责任,体现相关义务内容,持续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公益性。同时,要在保证公益性的基础之上,在医疗市场中抢占有利竞争位置,从服务水平与服务制度两大层面出发深化内部改革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成本管理制度,不断推动医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围绕科学发展观确保医院成本管理朝有益方向发展。另外,公立医院必须建立成本控制责任人制度,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效到位,对降低公立医院的成本消耗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要确保公立医院内控机制的有效建立,体现机制的合理有效性,就要围绕公立医院提出诸多新要求,建立符合医院实际发展状况的内部控制技术体系。就这一点来讲,必须降低公立医院的整体经营风险,建立相对严格的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做到市场管理内容的有效统一,真正回归到公益管理阶段,解决医院自身面临的竞争与风险问题,有效促进公立医院整体健康向前发展。
五、结语
在新一轮医改大背景下,公立医院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深度思考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管理内容,同时做好内控工作,确保自身能够回归公益性管理层面,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争取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也希望新一轮医改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思考创新能为公立医院创造更大、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使其为社会综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