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主体性思想的溯源
2021-11-25周洋
周 洋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8000)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1918—1919年期间对西方革命实践活动的反思,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对卢卡奇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时,以较为独特的角度切入,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其经历进行对比,在历史大环境下卢卡奇对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经过系统性总结后,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为基础,从而延伸出更具体系化和总体性的辩证法思想。
一、主体性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
在卢卡奇生活的年代,各大历史事件相继发生,社会带来的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对人的思想的冲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较为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于人民的剥削及环境的剧烈变化,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不断爆发,无产阶级人民和劳动人民希望获得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希望。受这一事件的影响,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等国相继开展了革命和起义活动,但从结果来看这类革命活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此时,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类活动并未获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从中取得经验和教训;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就是在这一反思的过程中著成的。卢卡奇对各类革命活动较为积极,参与了匈牙利当时刚刚成立的共产党组织,而在参加各类起义和革命活动中,卢卡奇对活动失败的原因做了充分的梳理。[1]为何在资本主义国家压迫和剥削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起义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连连失败?起义和革命活动的成功与否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卢卡奇认为,革命失败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缺乏革命意识,并且相关指导理论并不成熟。想要获得革命胜利,就需要从意识形态方面注重阶级意识的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行系统学习。
2.与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对抗
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活动失败原因进行总结,认为第二国际的部分人员对马克思主义并未全面地理解,所秉持的“经济决定论”认为,只要国家的经济基础足够雄厚,经济达到较高水平,无产阶级便会有较为自觉的阶级意识,此时的革命活动就能够获得成功。卢卡奇则对人的主体性给予了更多重视,他认为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行全面分析,不单是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而是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对各类实践活动指导,与革命实践相联系,从而对革命进行探索。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自由发展,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主体意识。这两种意识之间的比较根本上是对人的主体性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究竟是以经济水平的提升作为标准还是加强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这两种思想意识的碰撞也直接显示了与当时庸俗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较量。
二、主体性思想的理论研究基础
1.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总定位
黑格尔的思想对卢卡奇有较深的影响,黑格尔的思辨思想给予卢卡奇一个全新的思路,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从更加独特的角度切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充分研究。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并以其作为主导性思想构建思想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情结的人来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哲学体系的构建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精神具有主体性的地位,这种思想理论对卢卡奇有较深的影响。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是由于其具有唯一的且真正的哲学,并能够从哲学的内容中汲取更为有利的部分。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这一点对卢卡奇有较深的影响。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主体与客体应具备的一致性思想,也是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后,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卢卡奇认识到自我意识及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主体与客体之间应达到高度一致,精神所能够提供的帮助不可或缺。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将阶级意识作为思辨的主题,强调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作用。
2.美学思想——重建主体性思想新方法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恢复了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核心位置。这里所说的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直接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方法,主要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成最为核心的内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构建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重要的支撑点,并从总体上对艺术及审美的本质特征功能等开展发散性的研究,并将人从日常生活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本雅明和阿多诺对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并不完全认同。卢卡奇所提出的使用总体性来对马克思主义目标进行重构的观点,与传统的对人的目标的预设观点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总体性思想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以总体性思想作为指导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学者的影响更大。[2]
3.技术理性批判——主体性思想的弘扬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和条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理性却成了束缚人的力量。卢卡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当科学技术发展被应用于社会时,就变成没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卢卡奇认为只有在纯粹的自然中,人才能够感受到其自身及主体性的存在,也就摆脱了社会强加给人的各类机械化的内容,人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会使人的本质丧失。卢卡奇所提到的自然是纯粹的自然,并且较为原始。只要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便会出现各种力量对人产生束缚。人类在进行各类劳动活动时,各类冲突和矛盾就会不断发生。而如果人们对全部的困惑有了解决方案,并且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人的主体性获得了重视,那么人也能感受到自身作为完整的总体的存在。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的情况会有所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减少对人的异化,重视人的主体性。[3]
4.维护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正统
马克思科学辩证法对整个理论界都起到了启发性的影响。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并且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自身的思考。卢卡奇认为,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时不应照搬全收,需要加入革命实践的结果对其进行丰富,使内容更具有指导性。1918年卢卡奇在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后,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革命活动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思想并及时总结。《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呈现了卢卡奇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重视人对自然的改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对卢卡奇有较深的影响。卢卡奇认识到马克思辩证法中包含着历史辩证法的内容,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更好地对辩证法吸收,并且在革命活动中实践。
三、卢卡奇主体性思想评析及启示
1.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纠正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有力批判了各种机会主义,纠正了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指出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用现实政治来解决一切问题,对于经济过程的发展过于依赖。无产阶级在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才能够更有效率地开展系列活动,而目前的无产阶级缺少正确指导思想,革命活动不断失败,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卢卡奇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避免了机会主义思想对无产阶级的侵蚀,避免了各类错误思想对于革命活动的负面影响,使无产阶级在斗争的过程中能更加积极,对阶级意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资产阶级的意识思想,对无产阶级来说并没有指导性的意义,需要及时的纠正,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扩充和丰富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卢卡奇对个人机会主义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起到了较为良好的指导作用。
2.无产阶级主体性缺失与革命的衰落
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失败后,革命人士在不断反思中总结出的阶级意识理论有科学性。从历史环境来看,“一战”后苏俄十月革命获得了胜利,受此影响欧洲多地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却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经济水平也有了显著增长,但并未出现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此时,部分学者和无产阶级人士对相关的革命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希望能够找到并未实现社会主义的原因。卢卡奇在多年的研究后终于发现,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缺乏,各类革命活动和起义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并不顺利。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无产阶级缺少革命意识、主体性,并没有积极地对自身处境进行思考。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要力量,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工业无产阶级成了主体部分;在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影响力并未达到预期并且呈现萎缩的状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阐述,无产阶级从出现开始,就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不断的冲突和交融。目前无产阶级缺少主体性的意识,也缺少阶级意识,在进行革命活动时,缺少革命主体性的重视程度,在实际行动中缺少支撑性的理论。卢卡奇强调阶级意识主要群体对自身的历史使命予以重视,并且付诸实践,加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并以此作为支撑开展一系列的斗争活动,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是否具备主体意识,直接决定革命活动的最终结果。[4]
3.弘扬时代文化的主体精神
卢卡奇对于总体性辩证法的深入研究,引发了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物化和异化问题,无产阶级要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把历史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使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巩固,最终扬弃物化。由于辩证法思想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辩证法对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辩证法理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了历史辩证法,这个过程也是人类主体性逐渐弘扬的过程。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卢卡奇把辩证法同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对象化活动联系起来,强调人的劳动或实践对于人的世界的基础性地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全球范围内的新的科技革命,逐渐证明了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主体性逐渐彰显,有助于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这既是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证实,又是卢卡奇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和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卢卡奇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最终形成了更有指导意义的主体性思想。卢卡奇的辩证法及主体性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无产阶级缺少主体性意识,缺乏阶级意识,并且主观上的指导思想不成熟,必须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革。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并未完全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了一切,经济水平发展较快就能够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卢卡奇与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理论之间进行了对抗,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证主义,重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且从黑格尔的思想中汲取养分,对主体性思想提供新的角度。卢卡奇深受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影响,并且在革命活动中提出自身的见解,认为需要重视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重视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不断增加内容,使理论体系愈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