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问题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区为例

2021-11-25毛瑞昕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寺堡枸杞民宿

毛瑞昕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今年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红寺堡区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出发,分析两者有效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

一、红寺堡区脱贫攻坚成果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从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移民23万人。从山大沟深的南部山区搬出来,群众对新家园的期盼自然是路宽地平、日子兴旺。一批又一批在红寺堡安家创业的移民,都是这里从荒漠旱塬变为锦绣通途的见证人。2020年3月,红寺堡区经过多年艰苦攻坚,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产业扶贫

近年来,为了推动该区域的发展,当地政府逐渐提出了“以产业富民,以产业惠民”的口号。该区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后,农产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创设出了“53211”发展思路,即每一户人家当中,平均养殖5头肉牛,或养殖30只羊,种植2亩地的枸杞,盖起1栋蔬菜种植大棚,有1人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一发展模式的引导下,该区近几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19年,建立牲畜养殖圈棚214座,肉牛养殖864头,羊将近4000只,饲养量较2018年同期翻了三番。当地以高效节水政策为基础,在百瑞源的帮助下,扩大枸杞种植规模,已达到了2380余亩,且在当地干部与百瑞源沟通下,两者已经签订了销售协议,为农户吃下了定心丸。政府重视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自行培养或外界引入了8名劳务经纪人,为其他地区输送了128名劳务人员,在周边一些种植或养殖基地,还有1200余名该区出去的人员,两者共为该区创收1000余万元。

红寺堡区用水主要来源为黄河,为了在使用黄河水的同时加强对黄河水的保护,在当地各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共提供了7.3亿元资金,用于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葡萄、枸杞、草畜+黄花菜等“3+X”高效节水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些节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升,其中,葡萄园共计10.6万亩,枸杞园共计5.6万亩,黄花菜园共计8.02万亩,90%以上建档立卡户有了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1]当地还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在永新村中,建立了多家枸杞烘干作坊,以此为中心,加强枸杞种植,并带动养蜂业的发展,使该地区产业向着更好的发展方向转变。从1998年开始,该区一直将枸杞当作主要作物,在多届领导干部的带动下,枸杞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逐渐提升到5.6万亩,还开发出更多的枸杞康养产品,由传统的枸杞销售,慢慢发展出枸杞面膜、枸杞籽油等多类产品。这些产品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每年为当地创收1.4亿元。此外,在每年6—10月份的枸杞采摘季节,也可为当地创收1000万元。

除此之外,当地的黄花菜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提升,成为当地主要种植作物之一,总面积为8万亩。此外,在葡萄种植过程中,一直遵循“全产业链”的原则,早在2007年,当地就以葡萄种植为中心,建立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截至2020年,当地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共计10.6万亩,酒厂18家,其他与此相关的企业共计28家,每年可生产3.5万吨的葡萄酒,为当地创收4亿元。

(二)旅游扶贫

现代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红寺堡区利用这一机遇,大力开发民宿资源,打造出良好的民宿旅游基地。

1.民宿旅游+移民文化

利用移民文化包容、和谐的特征,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带领游客体验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不仅会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民宿旅游+果树认领

游客来当地旅游时,均可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种植属于自己的果树,并由农户代为管理,当水果成熟后,游客可来此采摘,即丰富了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又为村民带来了收入。

3.民宿旅游+土特产销售

红寺堡区有很多土特产,如枸杞、蜂蜜等,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可花费少量资金购买土特产。以永新村为例,经过多年发展,由之前的几家民宿,增加到了20余家,每年接待7000多名游客,可为每户带来20000余元的收入。

(三)教育、文化扶贫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当前,红寺堡区的发展理念出现了巨大改变,逐渐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重视程度,积极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夯实了教育发展根基,解决了阻碍教育快速发展瓶颈难题,深入推进了教育扶贫工作,使所有学生均能够跟上步伐。红寺堡区作为宁夏贫苦较为集中的区域,率先成立了教育扶贫基金,通过雨露计划等方式,每年可筹措1000余万元的扶贫资金,并有效将其发放到学生手中,帮助数万名学生正常入学;在周边区域中,该区的教学效果一直名列前茅,大量移民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当地还将教育当作民生问题看待,一是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共计达到3.67亿元,用于破旧学校的改造及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设备全面达标;二是招聘教师903人,实施校长、名师、骨干教师、领军人才“四项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升校长教师专业水平;三是落实“双线管控”和“三包三保”机制,注重所有学生的扶持,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失学。在20多年的扶贫开发中,红寺堡区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通过实施城区直属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式”一体化发展模式,组建了九大教研共同体,开展学校管理捆绑、教师结队捆绑、教育教学捆绑、总务工作捆绑、少队工作捆绑,促进城乡学校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红寺堡区在脱贫攻坚中注重补精神之“钙”,重视文化建设,每个村落,均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标志,如文化大院等。利用文化扶贫的手段,从精神上给予农户鼓励,使农户产生更强的内生动力,有利于精神、物质双脱贫。

近年来,红寺堡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底线任务和全区中心工作,形成全民参与扶贫、决胜脱贫的浓厚氛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至今,该区贫困村共有4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12户50464人。在多年努力下,所有贫困村均脱贫成功;其中,脱贫人数为12437户的49198人,仅有375户的1266人依然处于贫困范围内,贫困率大大降低,由数年前的33.46%,逐渐降低至当前的0.76%。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共表彰了1982名个人,1501个集体,而在这其中,红寺堡区有2名先进个人、1个先进集体受到国家表彰。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红寺堡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吕振中,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白占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

二、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资产衔接落后

据国务院扶贫办有关研究估算,截至2016年,我国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已累计3万亿元。除了直接消耗外,这些资金形成了庞大的资产。这些扶贫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折旧时间长,除了服务于脱贫攻坚,还将在乡村振兴中存续相当长时间。在红寺堡区中,以光伏扶贫为例,大部分项目的运行时间超过10年,且只有在10年后才会创造收益,甚至还有部分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在项目建设阶段,会从多个渠道筹资,投资机构较多,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资金管理问题。对于不同的扶贫方式来说,所构建出的资产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很难确定出权利的归属,进而引发了“管不了”的问题。此外,资金使用时,部分项目未能有效进行规划,执行主体选择时,为遵循相应的市场标准,收益分配时,易受外界干扰等,进而诱发“即便管不好,但还是想管”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任务目标衔接滞后

1.产业扶贫亟待可持续发展,产业兴旺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

当前,红寺堡区部分乡村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链,还在依赖财政投入,尤其是一些地区,为了尽快摆脱贫困,未能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多个地区选择相同的产业形式,使得市场内的产品数量大幅度提升,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进而大大降低了农户收入,最后恐价贱伤农。

2.部分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缺乏生态考量,生态宜居需加强

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存在“环保让路”的现象。例如,部分地区以超常规的手段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民收入,没有有效地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引进超大型畜禽养殖场,发展畜牧产业,提高农户收入。诚然,这些扶贫手段在脱贫攻坚中能够达到很好的脱贫效果,但是不排除在乡村振兴阶段积累的环境隐患爆发的可能性。

(三)无法留住人才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直接关系到乡村建设效果,但在红寺堡区,受到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留住人才,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步伐。

1.乡村人才数量不足

在常住人口当中,人才占比不是很高,虽然一些人参加过培训,但时间较短,未能真正掌握培训内容,以现有的人才队伍规模难以带动乡村振兴全局。

2.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越来越多的居民外出务工,而每年返回的人员逐渐减少。

3.高素质人才短缺

部分管理人才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基层人才工作量大,缺少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人才价值体现不充分。

三、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路径探究

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红寺堡区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开发出更加良好的经济模式,以挖掘出新动力。

(一)聚焦产业融合,打造良好的农业发展体系

该地区需要继续坚持“3+X”的发展理念,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先行区,利用政策、机制、服务等多种手段,加强产业融合效率,持续抓好特色产业种植和养殖,使农村三产有效构成一个整体,尽量在2021年构建出较为完整的产业融合体系,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3]

(二)聚焦生态宜居,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重视生态资源保护,抓实森林草原防火、禁牧封育工作,严防偷牧、滥砍等现象,以免林木资源丢失,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推进“河长制”,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区域内沟道、河系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建设目标;加大村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力度,全面清理“三堆”顽疾,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不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三)创新乡村旅游模式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水平的强化,知名品牌的构建,经营模式的创新,产业改造的引领,形成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和土特产销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民宿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民宿旅游整体服务水平和消费者旅游体验,助力民宿成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产业示范典型。以民宿旅游为龙头,带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形成全区民宿旅游精品化发展新局面。

(四)聚焦生活富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红寺堡区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扎实推进党建示范先行区和脱贫攻坚高质量摘帽先行区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低收入人群帮扶机制,构建完善的返贫监测体系,打造合理的农村救助制度,对缺乏发展能力的困难个人的兜底保障,努力提高个人和区域造血、发展能力,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红寺堡枸杞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东胡林民宿
共享合作,共赢未来
采枸杞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你是民宿达人吗
入眼平生几曾有
枸杞嚼着吃最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