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的有效运用
2021-11-25齐鑫杰钱雅璇
齐鑫杰 钱雅璇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理论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引导学生系统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思想认识,树立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理论教育法旨在通过教育者的理论讲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是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频率最高的方法。
一、导论
(一)选题意义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论教育法,它能够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灌输。目前,理论教育法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地剖析理论教育法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更好地发挥高校课堂这一载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理论教育法”,截至2021年1月,得到2000—2021年与之相关的论文、期刊等共39篇,其中大多是理论教育法在大学生、中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或在某门学科、某门课程中的运用,或是对理论教育法的思考与改进。从数量上看,近年来研究理论教育法的学者并不多;从内容上说,大都致力于消除理论教育法等于“填鸭式灌输”的误解,或者探讨如何完善理论教育法,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1.对于理论教育法概念的研究
研究始于对概念的把握,学术界对理论教育法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张耀灿、陈万柏认为,“理论教育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1]。罗洪铁、董娅教授认为,“理论教育法是教育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特定对象系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知识、促进其积极内化的方法”[2]。祖嘉合认为,“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传播先进思想的方法”[3]。由此可见,理论教育法的基本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的良性互动,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上的有效运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理论教育法进行界定,但界定的结果有共同特点:一是教育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向受教育者传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或理论知识;二是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时,也几近相同,都是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或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说教和讲道理、摆事实或网络教学的方式;三是教育目的相同,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灌输,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使其面对外来不利思想的诱导时,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
2.理论教育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大多学者从经验角度分析问题。刘卫星认为,在大学生接受理论教育时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一是缺乏对灌输对象的研究;二是灌输者的角色意识、理论水平和艺术手段不适应形势要求;三是灌输的内容无新意,手段单一。刘君认为,当前的理论教育法存在三大问题,并给出三种对策,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不够、部分教育者理论水平不高、理论教育内容方法缺乏新意。对此提出: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关键、提高教育者素质是条件。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着眼点在于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的建议没有涉及如何评价理论教育法的有效性,测评的维度有哪些等问题。在对理论教育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中,没有学理区别和分析,详尽度不够。
国外关于理论教育法的研究,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成熟于考茨基,完善于列宁,列宁在1902年《为什么》一书中对于灌输教育法有详尽的阐述,提出“为什么灌输”“灌输什么”“怎么灌输”的问题与思考。这些思考对于当代仍然意义深远。教育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1.研究方法
通过对与理论教育法相关的国内外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及电子资料等的搜集、整理与分类,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系统地了解到理论教育法在不同的国家与时代的演变历程、内涵等相关内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创新之处
以往的学者们大多基于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进行探讨,提出问题及对策,但是没有考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成果巩固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本文将对理论教育法的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二、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知识的载体,然而,目前高校课堂在运用理论教育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主客体关系失衡、理论结合实际缺失、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为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一)主客体关系失衡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主客体关系失衡表现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独白式’的理论阐释直接限制了教育对象对话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教育对象成为学习的工具,知识的‘容纳器’。”[4]主客体关系的失衡表现之二是受教育者自身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缺乏与教育者沟通的积极性。学生大多对于教师都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恰当,试想一个枯燥乏味、“填鸭式”的课堂,受教育者的学习劲头势必会大打折扣,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接受采取被动姿态,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受教育者自身缺乏学习动力,不愿意与老师有理论、思想观念上的情感认同,始终与教育者保持冷漠距离,教学出现困难之势。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主客体关系,需要师生彼此都付出一定的努力,真诚相待,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能够做到亦师亦友。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教育者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高校课堂的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使受教者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理论结合实际缺失
理论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方法。而在课堂的限制下,理论教育无法更好地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就十分凸显了。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客体都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等等。”[5]受教育者接收到的信息纷繁复杂,教育者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知识生活化,长此以往,枯燥的理论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体系欠缺
考试是理论教育法为数不多的显性评价。人们关注的大多也是显性的,隐性效果往往被忽视。如课堂效果是否良好、教育者讲课方式受教育者能否接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否有良好互动、是否做到了教学相长,比起这些没有具体考核标准的隐性效果,应试教育的考试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及时评价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完善思政课堂存在的不足。
三、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运用的路径
针对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运用中的问题,提出充分运用主体间性、加强理论教育生活化、健全评价体制机制等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的作用。
(一)充分运用主体间性
主体间扬弃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级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要求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者应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一步了解其实际思想水平及理论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安排。面对受教育者缺乏主动性的问题,教育者应调整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围绕学生,聚焦学生,服务学生,深入了解其所思、所想、所学、所做。网络时代,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良莠不齐,有的可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对此,教育者可以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来扫清受教育者的思想障碍。例如,寻找或制作相关的真人或动画短视频、利用当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与受教育者分享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师生互动方面,教育者应该“主动出击”,适当地放弃一些教学“权威”,主动接近并了解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进行情感、学习交流。只有双方积极主动,才能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推进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的有效运用。
(二)加强理论教育生活化
“教育生活化以现实生活为中心,遵循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活体验、引导人的生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6]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当受教育者沉迷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时,教育者应该利用理论教会受教育者分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者可以引导受教育者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谈谈自己的见解,再根据受教者的回答情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过滤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信息,免受其误导。正反说明的方法是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和抵触心理,使其更好地接受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教育者一方面要向受教育者阐述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系统剖析某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的思想或行为,让受教育者真正理解并引以为戒,加强自身修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健全评价体系机制
判断理论教育法是否有效运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该方法运用后的效度和结果,以便及时反馈和调节教学内容。但由于理论发展和笔者水平的局限,目前还难以制定出科学的指标体系,笔者试图从理论教育法运用过程、运用效率、运用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健全对要素配合的评价;二是健全对理论教育法投入和产出效率的评价;三是对理论教育法效果的评价。理论教育法是否促进人的个体价值,是判断其是否实现有效运用的内在标准;理论教育法是否促进人的社会价值,是判断其是否有效运用的外在标准,只有健全评价体系机制,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一个更深层面、更多方面的了解,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探究理论教育法在高校课堂中的运用,既是对其在学术界遭质疑的回应,也是把理论教育法放在具体环境中考量,探究理论教育法在教学中的使用状况,尤其是在高校课堂上的运用价值,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增强理论教育法及高校课堂的最大效度,从而培养更多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