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021-11-25李文吉张晓玲
李文吉 张晓玲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也是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开辟另一个思想阵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课程中添点油加点盐,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可见,任何课程与思政课都有关联,文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尤为明显。在大文科背景下,用孤立的观点看待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跨文化交际》课程自身包含大量关于文化与交际的知识,与思政课有众多重叠的领域。在没有课程思政这个术语时,《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教学也都有课程思政的影子,现在有了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就更有方向,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和自主化。
二、《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目。它起源于实践的需要,是从实践中总结升华来的。“二战”后,美国为了维护“世界警察”的地位和国内的稳定,需要处理好不同文化间的关系。“二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战胜日本,动员各方面专家、学者研究日本,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了《菊与刀》,是了解日本历史与文化的经典之作。“跨文化交际”英文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Communication中文可以翻译为“交际”“沟通”“传播”;因此“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有各种译法。在外国语学院,这门课的中文名是《跨文化交际》;在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这门课的中文名是《跨文化沟通》;在传播学院,这门课的中文名是《跨文化传播》。无论取什么名字,其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是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为不同文化间的和谐沟通做贡献。
《跨文化交际》和“文化自信”的核心词汇都是文化。《跨文化交际》的课程目标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需要大量的既懂外语,又懂文化的人才进行跨文化沟通或贸易。实践证明,仅仅掌握外语的“听说读写”是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实现的。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价值观念、语言内涵、思维方式等,可能会导致交际过程中的误解,有违交际的“初心”,甚至会导致冲突的产生,有违交际的“使命”。因此,交际的基础不仅是语言,还离不开文化,以尽可能少地犯交际上的错误。文化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而且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认知,通过对比,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和交际过程中的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至今仍生生不息,且即将迎来伟大复兴,这足以让中国人民拥有这份自信。习近平同志的文章《文化是灵魂》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这个论述在十九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2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的跨文化沟通或贸易活动,知己知彼,方得始终。
《跨文化交际》和“文化自信”的核心都是关于文化的,有很多共同点;因此,任课老师可以“两手抓”:一手抓课程教学,一手抓课程思政。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最终达到“四个自信”。
三、通过课程思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推陈出新,明确课程定位
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内容,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课程原教学大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入价值塑造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不断修改原教学计划和教案,完善教学和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塑造学生品格,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整合资源,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是有众多版本的教材,都有章节阐述什么是文化。例如,笔者目前选用的教材是许立生主编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第二单元第一节的标题为“What is Culture?(什么是文化)”,列举了诸多文化的定义。结合书中所列的国外人类学家给出的各种文化的定义,本人选择了习近平同志《之江新语》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里的“文化是灵魂”和“文化自信”等论述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之一,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笔者选用的教材里就有很多中国元素的内容。例如,第三单元有一篇文章Confucian Cultural Patterns提道:“The five basic human relationships,and the essential social virtues that correspond to each role,include leader and follower,father and son,husband and wife,older brother and younger brother,nd friends.”[4]91此处英文论述冗长且难解,如使用中文术语来论述就简单多了。儒家认为,人际关系分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由“五伦”关系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里面的和谐、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性情和塑造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作用,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同一单元的文章Family Structure谈到了中国的家庭模式:“Traditional Chinese,among many other Asians,respect their elders and feel a deep sense of duty toward them.”[4]83此处教师可以结合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教育学生要尊敬、关爱、赡养老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3]345。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孝道精神必须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
3.与时俱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拓展内容
《跨文化交际》时代性强,是诞生于近现代的新生事物,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它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新拍的电影或纪录片,社交媒体上的小视频等,都可以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案例,丰富跨文化交际案例库。无论是传统的长纪录片形式的影片,还是现在流行的抖音、快手、微视等平台上短小精悍的跨文化小视频,只要是适合课程内容的,都可以用来辅助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的《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第四章《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何以文化自信》列举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和电影,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流浪地球》等。[6]作为英语专业的课程,《跨文化交际》可以选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节目。国外电视台偶尔有对中国文化的不实报道,但是也有一些脚踏实地的经典之作。例如,讲到中国节日,2016年的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尤为合适。它共有3集,分别为Migration(《归乡》),Reunion(《团聚》)和Celebration(《欢庆》)。3集分别以不同的场景展示中国的春节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彩面貌,具有浓浓的年味,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有些观众甚至认为某些国外电视台被CCTV收购了。同一年,由迈克尔·伍德主持的6集纪录片The Story of China(《中国故事》)也是很客观的,以相当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和传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里提到,要立足中国讲中国故事,“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3]324。如果有现成的、高质量的“中国故事”可以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教学素材就会更加生动。2019年,也是迈克尔·伍德主持的5集纪录片The Storie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秘诀,分别以人心所向、走向世界、中国创造、绿色中国梦、未来之路五个主题实事求是地谈到了中国高铁、小岗村的故事、阿里巴巴、南方科大、西湖大学等中国元素,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现在的学生,学习兴趣广,学习方式多样,专注力容易发散,经常进行碎片性学习,喜欢看各种微视频,且在1—3分钟之内。TED讲座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长视频了;因此,教师可以收集平台上发布的爱国内容小视频用于教学。例如,“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既有微信公众号又有视频号,这一两年来都有大量的抗疫英文新闻视频:2021年1月的一个标题为“中国网友迪拜打中国疫苗”的微视频,还上过1月30日CCTV的午间新闻联播。既可以用来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还有一条BBC记者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中国的视频,记者询问北京市民“中国恢复得如何”,北京市民回答“反正比你们国家强多了”,民族自豪感洋溢于脸上。此类微视频极具时代气息,融语言教学、跨文化教学和文化自信于一身,任课教师应该多加收集和利用。
让《跨文化交际》教学和文化自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式有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法。要善于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掘正能量,找到融入点,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实现课程教学与文化自信深度融合。
四、结语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任重道远,必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给我们高校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让我们的教学能够立足于中国现实,反映并解决现实问题。《跨文化交际》这门课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现实生活的需要,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高度吻合,任课教师在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坚持价值引领,将书本内容和主旋律、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