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法治建设突围之路
2021-11-24李辽
李辽
10月21日,著名编剧周梅森的新剧《突围》登陆东方卫视。剧中的一场燃气管道大爆炸,让某大型国企系列腐败案件暴光。这部电视剧带来的反思是,在持续推进反腐倡廉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狠抓国企法治建设。几年来,国企法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围,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法治“软实力”切实提升
多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中央直属企业(以下简称“央企”),有些已走入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2021年6月发布的信息,中国最新央企数量为96家。而在2021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企业数量多达143家,其中有49家央企。
新时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要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硬实力”,也要有一流的法治“软实力”。近年来,央企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切实的发展。
新华社2021年5月报道,中国央企在集团层面均已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重要子企业设置比例超过9成,法务人员数量达3.2万人,比2015年增长60%;90家央企将依法治企要求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全部央企均设立了合规委员会,“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的理念渐入人心。此外,按照国资委推行的“三项法律审核100%”(重要决策、规章制度、经济合同)要求,各央企将其写入制度、嵌入流程,“十三五”期间相关审核累计近600万项,处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近两万起,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超过3300亿元。
生产经营工作不能脱离法治
近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总法律顾问吴姜宏表示,法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已经深度融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在企业治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而法治要求也贯穿于央企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
10月24日,国资委政策法规局三处处长王超在公开活动中表示:“早些时候,央企召开法治工作会议时,一般来说有一个分管该领域的副总出席并讲话就已经体现了领导的重视。但过去5年,央企一把手出席企业法治工作会议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很多情况下都是领导班子全体出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央企“一把手”的法治意识在不断提升,企业对法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有迹象表明,央企法务治理已从过去单一的风险防范,向风险防范、合规管理和法律监督一体化推进转变。企业的价值是在安全、合规前提下的盈利,不追求盈利,违反正常人的理性思维,企业本身也无以为继;而不安全、不合规的经营,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吴姜宏认为,央企法务治理必须将治理和经营相结合,如果脱离生产经营的实践,法治工作就成为了无源之水。
近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央企在生产经营、改革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赛尼尔法务智库今年10月公开发布的数据,参与其测评的央企上市公司2020年法律风险均值为21.336,低于2019年的得分23.917,也低于上市公司的整体均值24.028。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律风险指数整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下,央企在同年实现了营业收入30.3万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
国家电投:责任落实与智能法务尝试
一直以来,央企的法治工作常被简单理解为救火办案、摆手摇头、合同审查,但吴姜宏认为,合同审查、案件处理只是法律人的基础本领,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办事是法律人的基本要求,识别风险、提示风险是法律人的基本职责,而认真履职、确保合规,是法律人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委曲、守得住底线。”
他表示,央企法治工作就是要确保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得到落实,所有的流程得到执行,所有的决策合规,所有的风险都能被评估到,要做的事风险可控,有不可控风险的事坚决不做。“制度和流程是基础,所有的职能职责、事项都有制度规范,任何节点与环节都有智能化、数字化的流程,从管理层到员工的合规承诺,都应该实实在在被遵守,违反规章制度和合规承诺,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国家电投抓住了“责任落实”这个关键,以“谁管业务谁管法治”为原则,构建了多层面、多维度法治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将法治、合规、风险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综合业绩考核。
做央企法治工作,需要采用新思路、新方式,创造新价值。“我们在决策审查时,如果该决策没有法律意见书和风险评估报告,一定通不过。”吴姜宏介绍,国家电投创造性地提出了法律、合规、风控、风险协同机制,实行领导体制协同、管理体系协同、工作机制协同、岗位履职协同,实现一岗式审查、一站式评价、全程式管控、全景式支持,得到了国资委的肯定和推广。
近5年,国家电投法务团队参与企业改革、处僵治困、重大项目、境外发展等工作,处置法律纠纷案件1300余件,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超过67亿元。同时,不断加强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38家二级单位设立独立的法治机构,23家二级单位实现总法律顾问专职化配置,124家重要三级单位实现法律顾问专职化配置,100多人获得公司律师资格,全系统法务从业人员占全员5.3‰,专业化率超过60%。
此外,部分央企在智能法务方面作了一些深层次尝试,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管理能力。吴姜宏介绍:“以国家电投为例,公司已建立起一级部署、三级应用的法务信息化系统,从集团总部到三级单位的所有合同制度,决策过程都在信息化流程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总部每一个领导都能看到实际运作情况。下一步,公司将构建以智能法务、数字风控为重点的一体化管理平台。”
风险防控是难点
从2018年开始,央企法律纠纷案件始终呈现双升趋势,即纠纷案件数量和金额每年递增,“从去年来看,虽然总体风险指数降低,但纠纷案件仍然多发。”王超表示。
2020年,针对“十三五”期间央企法治建设工作,国资委进行了全面验收,发现有三方面不足。“第一是进展不平衡,一些央企由于法律意识薄弱、工作力度不够,法治建设工作出现倒退;第二是行业分化比较明显,一些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企业,如公益类企业、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客观上法律需求不大,法治建设进步缓慢;第三是难点问题比较集中,体现在总法律顾问制度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是子企业的法务工作水平上。从纠纷案件来看,子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绝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单位。”王超表示,“法律审核如何真正在子企业发挥作用,防控风险是难点,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今年2月,国资委主任郝鹏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央企海外资产约有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
“十三五”期间央企实现海外营业收入超24万亿元,利润总额接近6000亿元,对外投资收益率达到6.7%。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当前针对国有企业的国际规则正在逐步形成,央企面临的国际法律环境愈发严峻。對此,王超表示,央企境外法律风险大,其风险防控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提升央企的涉外保障能力十分必要。
(责编 白馗 美编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