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课文化教育看当下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1-11-24钟弋
钟弋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未来祖国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和生力军。初中学生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但他们也是最易受各类文化冲击和影响的群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的高低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青少年接受正确思想引导,为祖国的未来作出贡献,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困境成因及对策;深阅读;范式
国人的自信,大抵源于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所谓“欲信人者,必先自信”。
作为一名在初中政治学科任教多年的“老菜鸟”,结合近两年来在课堂上讲授多次“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等体验看来,我觉得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确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但细探下来,笔者却不愿冠以“缺失”这个“大写”用语,我更愿意用“小迷困”来形容當前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当下初中生面临的文化困境
2018年全国部编统一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第五课重点讲述内容就是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其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课程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进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为此,在讲述相关内容时,笔者以《延续文化血脉》为题进行一次全校公开课的尝试并得到区教研员的高度评价。然而,在课后反思中我却发现了在融洽的课堂氛围、精致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及高度的学生参与背后映射出的学生文化自信的“困窘”。
其实,在准备公开课之初,结合本学科《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深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研究》教学课题开展及相关资料搜集工作,我们政治学科就“文化自信”专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摸查,目的是了解当代初中学生,尤其是像我们这种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初中生在文化自信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课题研究。经过问卷回收了解及后面一系列公开课的试讲、实操,我们发现,在校学生在“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实令人“动容瞠目”。
二、“文化自信小迷失”的成因
成因一: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忽视文化自信是造成学生文化自信困境的重要原因。
长久以来,学科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在中学教学领域,特别是初中阶段,文化自信的内容一般落到语文、政治和历史学科上,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甚少涉及。语文学科重在阅读感悟,以欣赏回味为主;历史学科重在历史片段回放,以记忆为主;政治学科虽然有专题专章讲述文化自信,但新教材设置处理“高大上”,很多政治老师面对新内容尚无法在短期内吃透摸熟,更别说在简单的四十分钟课堂讲授中深入讲述。“如果不是中考有这方面的内容,我都让学生阅读自学算了!”这是很多老师的实际教学心声。课堂教学重理论而轻体验(关键是在考试指挥棒的引领下教师也实在腾不出多余的时间进行体验),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流于表面,出现上述课堂“囧例”和问卷反映的实况也不足为奇。
成因二:社会因素
网络和新媒体的负面效应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极大。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蓬勃发展,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已进入“后网络”、“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爆炸信息给当代学生的思想带来急遽而高量的多元价值观冲击。一方面,大量未经证实的、低俗的信息和文化作品通过手机、网络广泛而快速地传播,其传播内容的失真与负面效应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的初中学生造成强烈影响。
某些媒体平台更是为了娱乐效果和经济效益,不负责任地肆意传播各种未经筛选、过滤的制作简陋内容乏善可陈的庸俗低俗媚俗的……(此处省去一百字)节目,更是让青年学生不自觉的沉迷沦陷其中。君不见时下流行的网络平台“鬼畜二次元”文化、瞠目结舌的“抗日神剧”、大开脑洞的“穿越大剧”及颠覆历史文化传统认知的《王者农药》(《王者荣耀》)游戏……不少成年人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中学生。
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不足,导致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感情淡化,从而造成传统文化情感的消极,网络传媒责无旁贷。
成因三:家庭及其它因素
当代中学生的父母是辛劳的,终日为生计奔波,无暇也无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文化观教育,我们无法过分苛求。但现实中家长又常常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只要对升学考试、提高成绩有帮助的,家长肯下大量金钱物力支持到底。然而像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部分有优秀传统家风传承的家庭外,每每为家长所忽视。我们甚至看到很多家长闲暇时间宁愿埋头沉迷于手机资讯和追捧偶像剧而不愿意多花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体验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会重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然,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如个性爱好、青春期身心发育等因素也是造成今天文化自信困境的成因。作为政治教师,唤醒当代中学生文化自省,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能做的,就是基于当今学生的身心特点,基于当前《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对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要求,再结合我校的教学教育实践,试试能否摸索出一条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和范式。
三、基于深阅读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范式初探
传统的文科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惯于“浅阅读”,而新教材及新中考改革对学生政治学科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提高“深阅读”能力。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教材以及课内外阅读资料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学生需要通过认真思考,深层阅读,抽丝剥茧,才能做到“由表及里,存真去伪”,才能更深入地领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知,从而逐步提高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
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我校政治学科对深阅读下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课堂范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不同的学科教学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具体的教学范式和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学科基本课型下的教学范式却是殊途同归的。例如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的基本教学教学范式大体如下: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主题、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分享交流——课堂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我校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也是以此为基础,以深阅读为主要手段,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探索实践。
《延伸文化血脉》课堂教学范式简例:
一、課前三分钟热点时事信息搜集和分享点评。
深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逐步尝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近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时政新闻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并提取精炼为简短的时事分享,一方面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字提取、归纳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时事触觉和政治敏感度。实践证明,学生对时政关心多了,接触的文化相关内容也更多了,文化关注度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情境创设为导入,激发学生关注度。
在公开课试教和正式授课中笔者分别尝试了两种的文化情境创设,一是以歌曲《中国看见》VCR视频为导入,要求学生在观看中认真观察,归纳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中华文化的元素;二是短视频《文化之旅》及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书法文化导入。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其根本都在于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引出文化课题。视频欣赏和语言文字、关键帧幅捕捉能力也是深阅读能力的体现。
三、布置主题,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分享。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中华文化的某一方面制作手工艺品,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其作品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手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必须基于对学习主题的深入了解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深层次地挖掘文化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既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又符合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升的要求。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这个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甄选中华文化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了使手工制品更加出类拔萃,学生对文化要广挖深挖,要学以致用,在整个的探究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在与他人的交互交流中又在传递文化信息,使文化自信不断升华。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人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
我们希望通过深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驱散部分学生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那一小块“阴霾”。 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精心细致的施肥灌溉,期待他们长成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J]云南教育,2014,(05)
[2]魏本亮——青少年文化自信困境及其对策G40-A 1007-0125, 2018 08-0184-01
[3]楼宇烈——中小学生要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教师报》2018-01-03
[4]首九斤——思想政治课堂深阅读 《践行纪》2017年19期
[5]蓝亭——浅阅读与深阅读G252.17-B
项目基金(没有的话忽略):海珠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计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立项号2018C001)《深阅读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课堂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