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三个途径
2021-11-24叶娟
叶娟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最核心的精神,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师需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并利用课堂、教材组织有效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堂;教师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设情景;时代背景;
人文精神,它是整要个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体现,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介绍:在英语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二,张扬人的理性;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陈旭光先生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认为: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以下四个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按照《新语文课标》的要求,我在语文讲读教学开始之前进行了如下三个培养途径的尝试,探索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途径一、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知识和行为的引路人之一,教师的人格感召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和学识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可以从思想、道德、行为、气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体现出来。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但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不断奋进。教师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即要求教师既能把握语文特有的艺术魅力,又能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使自己能够顺利地把握课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挖掘出文学作品深层的情感意蕴,从而在教学中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关于人文精神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学表现能力和人文精神。
途径二、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感受人文精神。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教学内容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适当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融入学习活动,从而激发思维,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适当的情境创设将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教学矛盾,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必须摒弃唯师独尊的课堂,即教师必须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氛围——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从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共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满人文关怀——每一个学生无拘无束的思维、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如的进行表述,师生共品同赏文章,课堂上师生融为一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诚心的走进文章,走近文学,师生一起真切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一起被文学作品吸引。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渗透,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常用方法有:
①结合生活,再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我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如下:播放电影《大师闻一多(上)》片段,让学生真切感受民主斗士闻一多为民主正义英勇无畏地拍案而起,成为为民主奔走呼号的英勇斗士,最后献出生命的英雄事迹。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增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了学生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事物,好多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出示,可使学生豁然领悟。如在上《苏州园林》时,我把自己游览苏州园林拍下的照片放大,带进课堂,并让学生也把自己游览苏州园林拍下的照片带来,师生一起一边展示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师生用优美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的每一个园、每一棵树、每一个亭子,每一扇窗户,每一个门廊,每一个空心石墙,每一片树木、花草......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欣赏了精美的园林设计,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③利用课件,再现情境。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激发学生与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在语文教学课件中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使之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在语文教学课件中借助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教学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从而让学生在画面的质感、乐音的情感中进入语文课堂,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聆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画面优美、声情并茂,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④角色扮演,体验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排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出,演出完成后感受该角色的思想感情及做人做事的态度,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增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促进学生对文章中人物产生感情上的认知,从而积极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⑤语言锤炼,描绘情境。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仅不能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还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不能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而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双重体现,好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做到言简意明,逻辑谨严的准确美、简洁美,还能做到有理有趣,文采斐然,字字珠玑,出口成章的修饰美、风格美,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途径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运用语文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现行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经典,但文章中的时代都是历史,今天的中学生对作家生平和创作的背景知之甚少,从而缺乏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简介。通过文章的背景或作者简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及时、恰当、正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能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历史和文化,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民生状况。从而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
語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社会、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在语文讲读教学开始前,先声夺人地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又偏重于语文的人文性,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了学生与老师情感上的交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双重功效和育人特性。
参考文献:
[1] 江志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7期
[2] 陈旭光著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