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走出新闻真实性困境

2021-11-24杨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真实性困境信息

杨彤

摘要: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报道虚假新闻的现象有扩大趋势。各种形态的媒体表现出来的新闻不专业与新闻道德丧失,新闻真实性时常受到社会质疑,媒体行业公信力受到影响,陷入真实性困境。笔者通过浏览大量具体的失去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案例与许多专家学者相关书籍文献,结合新闻伦理与法规知识、新闻学与传播学相关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总结。文章从真实性困境现状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虚假新闻,对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进行重点探讨,并展望今后能够走出新闻真实性困境的方法,这也仍需继续探究。

关键字:新闻真实性;新闻把关;新闻道德

一、新闻真实性困境现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更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职业属性。新闻业承担着行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即为社会提供信息,而提供的信息要求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以此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满足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新闻必须真实,这也是新闻工作的第一要义。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以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二、真实性困境成因探讨

虚假新闻的出现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尤其是在传统大众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网络媒介环境复杂的当下。正如杨保军教授所认为,虚假新闻根源的多样化、复杂化提醒人们:虚假新闻现象并不只是简单的新闻病态现象,而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要素的复杂关系,关系到社会的信息秩序、新闻秩序、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等重要问题。如果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新闻领域,就很难全面而深刻地准确而透彻地认清虚假新闻的真实面目,也就很难从根本上应对虚假新闻问题。这里就出现新闻困境,虚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从几个方面简单进行分析:

(一) 利益驱使虚假新闻泛滥

新媒体时期,部分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故意忽视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价值,以“流量之上”“速度为先”作为新闻生产的宗旨,只注重传播量、吸引力和发文速度。巨大的流量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变现后直接获取经济利益。表现但不限于编造谣言,煽动性标题,涉及大多多数人更关心和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相关领域。2016年网络平台走红一种“生男神药”,利益相关者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编造“碱生男,酸生女”的所谓“科学”,以每条帖子3.2元的酬金雇佣网络水军,几年内陆续集中时间在网站发帖。这些帖子要求回答关键字“生男生女”“益生碱”,第三方口吻以软文的形式模仿用户,用生活化语言等来迷惑人们,在网络公众平台散布谣言与假新闻。这些谣言的背后是一个围绕着新的社会需求而存在的利益闭环。

(二) 政治敌对势力操纵虚假新闻。

大众传媒受到政治制度和新闻体制的影响,政治活动也渗透在新闻传播中。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府或将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以此来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期,“自由欧洲电台”向东欧听众针对性的传播广播新闻,千方百计诋毁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煽动反社会主义的情绪和行动,对东欧听众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如著名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拥有共同的符号语义的前提下,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与沟通、新闻信息传播的距离几乎消失(但仍存在隔阂与障碍)。由于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和摩擦,结合数年来的社会现实,无法排除社会中依旧存在境外和境内敌对势力蛰伏,通过制造并传播虚假新闻,引导社会舆论,传递社会恐慌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 新媒体语境下,缺失有效把关。

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制造者,向全国、全球发表信息与意见。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被打破,传播的“多对多”得以实现。混合性媒介系统和新的媒介环境,给予了互联网上个人进行新闻、信息发布的最大自由度。传播主体多元化和高速信息传播现实,导致新闻内部“把关”机制效用弱化甚至缺失。例如2020年7月26日,多家媒体的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称“高考结束第二天出现离婚潮”、“高考结束后多地迎来离婚潮”。比如,抖音号@十堰晚报7月26日发布视频,视频中的文字是“高考分数出来后,民政局扎堆......”抖音@莆田广播电视台7月27日发布视频“高考结束后多地民政局排起离婚长队......”。事实上,这些媒体使用的均是往年其他報道中的图片,拼凑制作成短视频后,再配上“高考后离婚潮”的文字说明进行发布。在收集旧新闻中的图片、视频、文字之后进行拼凑和主观编造,甚至忽视了2020年高考推迟一个月的事实。众多离谱的错误,媒体制作和发布的过程中没有被指出修改,大量同行直接作为自己的新闻进行再传播。由此可见各个媒体内部的把关机制并未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把关”这一组织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就新闻本身而言,真实性的把关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面对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及时性的要求和媒介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传统媒体把关过程时间成本更大,新媒体把关意识和能力较弱,把关机制效果弱化甚至消失,虚假新闻能被发出且易被扩散。

三、走出新闻真实性困境

“今天,当多元的生产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传播时,我们是否就会获得一个比过去媒体的拟态社会更接近真实社会的信息环境?”(彭兰,2017:13)在这一过程中无法回答,我们是不是更接近真实。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滋长虚假新闻的同时,也给予更多治理虚假新闻的可能。走出真实性困境,首先需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增加自我约束与规范。彭兰教授提到“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对于所有的传播主体,都需要坚守底线,坚持基本原则;恰当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提高新闻专业能力;坚守新闻传播伦理和职业道德。其次,完善和强化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机制,在信息生产与发布环节、信息扩散环节、信息循环环节的各个负责主体都需要坚持把关。最后,净化媒介生态环境,重建媒介伦理都离不开全社会的从业者、参与者和官方机构相互监督,整治新闻环节。减少虚假新闻的发布,利用数据、可视化、专业知识等手段与互联网平台一起建立信息核实审查机制,及时发现、调查、公开澄清真相。对于部分影响恶劣的虚假新闻,根据具体情况严厉惩罚或用法律法规进行强力约束。

结语

据专家根据趋势预测,到2022年,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将占到中国假新闻总数的 87.5%。如果不加干预,其中的70.33% 都因单一信源而产生。相关论文还指出,中国未来虚假新闻的主导类型将会是互联网上来自单一或匿名信源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假新闻。新媒体时代,走出新闻真实性困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道路虽然困难,但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也能够一起走出困境,坚守新闻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陈力丹. 新闻的真实性容不得一丁点马虎[N]. 中国科学报,2021-05-24(001).

[2]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J].新闻记者,2011(02):4-11.

[3]杨保军.统一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J].新闻大学,2018(01):27-34+148.

猜你喜欢

真实性困境信息
跟踪导练(一)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