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丹龙母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效果
2021-11-24周玲玲
周玲玲
【摘要】目的:研究柴丹龙母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78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柴丹龙母汤治疗的观察组,探讨两组的睡眠质量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睡眠质量较对照组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柴丹龙母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柴丹龙母汤;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肝郁化火是中医的一个症候,为肝气郁结之症,多与情志抑郁、气机阻滞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往往可感两肋胀满、胸闷不适等,也可表现为睡眠浅,易失眠,可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1]。临床治疗一般采取抗焦虑和镇静药物来改善睡眠,如阿普唑仑,此类药物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有较多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耐性,无法长期应用,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因此选择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对于改善失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选择我院收治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78例,探讨柴丹龙母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78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柴丹龙母汤治疗的观察组。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区间为18-64岁,平均年龄(38.38±6.2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区间为18-65岁,平均年龄(38.41±6.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选择阿普唑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4000生产单位:漯河南街村全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4mg)为治疗药物,使用方法:睡前使用一片,治疗4周。
观察组采取柴丹龙母汤治疗,组方:茯神、黄芩、丹参各9克、生龙骨18克、珍珠母18克、生牡蛎18克,生大黄6克。煎煮后取200ml,中午和晚上各100ml,治疗四周。
1.3观察指标
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的水平情况进行评价,总分在0-21之间,0分表示无睡眠困难,21分表示有严重睡眠障碍。分值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治疗效果根据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价,总有效=显效+有效,当患者睡眠完全无障碍,且各项症状消失即为显效。当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各项症状消失或好转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2)分别用( ±s)、(n,%)表示。若P<0.05,则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睡眠质量(14.96±2.45)分,对照组睡眠质量(14.83±2.37)分,t=0.238,P=0.812,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2.65±1.01)分,对照組睡眠质量(5.72±1.33)分。t=11.4801,P=0.001,P<0.05,存在统计学意意义。
2.2 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
观察组治疗无效仅为1例,显效和有效为38例,总有效97.43%,对照组治疗无效为7例,显效和有效为32例,总有效82.05%。X2=5.014,P=0.025.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生活质量降低。引起失眠的原因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2]。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一般是根据患者病情及中医辨证分型针对性的选择方剂[3]。肝郁化火型失眠往往是由于肝火旺,扰乱心神引起的,治则为疏肝理气化火。柴丹龙母汤以茯神、黄芩、丹参、生龙骨、珍珠母、生牡蛎、生大黄合用,茯神有养心安神、补虚治劳之效,黄芩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的作用,丹参不仅可凉血消痈,亦可除烦安神。生龙骨、珍珠母、生牡蛎可安神。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78例,探讨柴丹龙母汤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睡眠质量较对照组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柴丹龙母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林洁, 谢菊, 钟红卫,等.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023(004):548-549.
[2]周礼, 黄旭明, 张明兴,等. 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07):119-121.
[3]张忠, 刚丽丽, 于宇,等. 柴丹龙母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四川中医, 2019, v.37;No.427(0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