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4田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

摘  要: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符号互动论虽未专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但是它揭示了大学生爱國主义教育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这不仅为我们认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更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对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有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 符号互动论; 路径

1.符号互动论阐释

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名叫乔治·赫伯特·米德,其弟子将其理论汇编成册,创立符号互动论,他曾对符号互动论提出三点假设:第一,个体对事件的行动基于该事件对个体的意义;第二,事件意义要通过不同个体间互动才能取得;第三,在不同情境下,意义会通过诠释被修改或处理。意义,即个体在对自然与社会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判断,用语言、文字等抽象的符号进行传递和交流,从而获得的精神内容。

从社会层面来说,不同个体对符号有共同的理解,不同个体之前就需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即“论域”,这个论域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若没有共同的“论域”,即使两个个体都掌握了形式完全相同的符号,那也无法正常交流。比如,对“枪”这个符号,理解为安全还是危险,压迫还是自由,秩序还是混乱,身处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的人们对此都有不同的解读。不同个体对符号有共同的理解,则可以称二者为“共同体”,这一“共同体”若能以秉承的价值观影响其他“共同体”,那么这两个“共同体”就融为一个,进而以相同的方式扩散其影响力。从个体层面来说,符号互动论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是不同个体,单一个体自身也会通过符号进行互动,符号互动论中将这种互动解释为自我互动,从符号活动论的视角来看,“主我”+“客我”=“自我”。“主我”指的是原始的、本能的、未经修饰的我; “客我”指的是基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对自身进行反思,是社会化之后的我。符号互动论揭示了个体对符号加工处理后,分别向自我诠释的过程或社会中的不同个体通过符号互动的过程。正是这样的互动过程,使个体逐步趋于成熟,社会逐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符号互动论虽未专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但是它揭示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实施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造就相同的“论域”;另一方面,老师对于符号的解读和传递影响了学生对于符号意义的自我诠释。可见,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展和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有益启示,对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也有着理论与实践层面双重意义。

2.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解读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双方以符号为媒介的互动过程。在没有符号的世界里,不同个体的交流遵循“刺激——反应”的原则,即个体通过姿势或动作的刺激使另一个体获得意义并进行活动。人类具有生产、解读、应用符号的能力,通过“刺激——符号——反应”进而影响另一个体。符号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媒介,教育双方通过符号进行交流,透过各种符号表达出的信息实现价值观的传递。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使用的符号可以是岳飞精忠报国时抒发出的壮烈慨词,也可以是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时驰援武汉的紧急物资。爱国主义符号并非一成不变,以其独特时代背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这提醒教育者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符号,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挖掘教育符号,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文化魅力,以便更高效传递符号信息,形成育人成果。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受教者个性化与社会化对立统一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符号理解实现“本、客”我之间互动,“本我”即个性化发展需要,可以是物质、金钱、责任、爱等方面需要;“客我”即社会化的需要,是个体从自身抽离出去,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用社会规范和标准审视自己行为,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对个体各方面评判标准,达到既能实现个人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者对学生传递爱国符号,阐释符号意义,激发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联系,进而完成“情感——意志——行动”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展开“博弈”,相互影响,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整体性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育过程既要满足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要求,又要注重个性化发展的一面。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互耦合的过程。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若要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意义,需要将这一符号放置在宏观社会背景下,用符合社会运行机制的逻辑去解读,解读过程中又要包含自身的诠释和处理,形成“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耦合机制。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必须有“沃土”(社会教育)和“幼苗”(自我教育)。教育者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立足于社会本体中运行,营造教育社会化良好氛围,健全教育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搭建教育社会化良好秩序,丰富教育社会化文化内容,用社会大环境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具有丰富爱国主义情感的社会人。受教育者也应当将爱国主义扎根于心,保证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由“社会——自我”和“自我——社会”双向互逆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双方通过身份演绎与自身达成契约的过程。身份演绎是符号互动论的关键机制,个体通过演绎他人,以他人视角审视自己,从而思考他人对自身态度和期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演绎的过程,教师的爱国情感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则会对这种影响进行界定、判断,让自身与这一影响相适应,其实就是一种“亲师”的过程。影响发生后,教师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成为学生对“主我”的评判标准,学生进而会获得“客我”的良好感觉,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身份演绎有助于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教学过程中,双方有一方不能感受到对方,那么共鸣就无法发生。这就要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标明主流的爱国符号,掩饰抑制发生情感共鸣的言行举止,做到知行合一,以身示范。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到的:一名老师若在讲台上拿出了一块褶皱的手帕,那么他将丧失站在讲台上的资格。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符号互动策略

3.1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符号覆盖面

符号是链接教育双方的媒介,通过“刺激——符号——反应”的公式,教育双方达成一致意义的交换。要求教育者对于爱国主义符号有较强的洞察力。第一,教育者应紧跟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关注热门词汇,创新符号形式,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医疗队、红十字会等词语成为了新的符号,彰显各级政府在危急时刻逆风而行履职为民的本色。第二,教育者应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符号,强化大学生对国家自豪感与自信心,自觉捍卫国家尊严。例如,从充满“中华情”的古文里提炼爱国符号,可以是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也可以是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果敢。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诗词大会。让弘扬爱国诗词成为校园文化主旋律。这一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符号传递能力,能够将现实世界的意义透过符号表达出来,并且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行为动机和取向。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跟随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节奏,以渗透的方式提高符号传递和解析的能力。古有“亲其师,信其道”,当今教育者更应改变单一灌输教育方式,做到“亲其生,使其信道”。可以把课堂教育与课下谈话相结合,把网上引导和线下交流相结合,以朋辈的身份去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3.2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中“主、客我”交流

“主我”、“客我”分别是学生发展需求的自我层面和社会化层面。伯夷、叔齐两人在顾竹君死后不肯登位,又耻于吃周国粮食,饿死于首阳山。一方面,伯夷、叔齐的爱国行为得到称赞,二人皆为忠义之士,但是,爱国首先要自强,即“主我”要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主我”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其了解爱国主义在和平年代体现方式,使其认识到在和平年代实践爱国之情的主要途径是放慢脚步不断积累,把握时机,博观约取,像春笋一样厚积而薄发,注重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践行报国之志。在“客我”教育过程,教师要帮助大学生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思想泥潭。紧密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重,把个人的发展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上来,创造有信念、讲原则,懂奉献的壮丽人生。

3.3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入脑入心的教育工程,理论教育是“工程蓝图”,社会实践则是“施工材料”。这要求教育者不仅重视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了解和解释,帮助大学生熟读爱国的“有字之书”,以获得大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更应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即爱国的 “无字之书”,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帮助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通过担任某一角色来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反思自身在与社会互动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将爱国主义将于融入教学实习、生产实践、科研参与等环节为学生爱國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指导,强化价值认同,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教师、辅导员精心指导,学生组织朋辈引领,营造传播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山东交通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前往一线顶岗实习,学生通过从事桥梁的架设工作,旧村公路改造测量工作,高速道路改扩建工作等。通过一系列的实习活动,学生个人能够真正的参与国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大厦的一颗螺丝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同时,任课老师和辅导员通过走访实习学生,在工程一线召开团支部会议,听取学生们的实习感悟,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凝聚,思想上的共识。

3.4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成员架构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担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职责,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双方经由角色扮演而达成一致的互动过程。参与扮演的角色越多,对于各个角色的爱国情感领悟越深刻,所以,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成员架构,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全员教育模式。第一,全员全过程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宏大态势。全员即除辅导员以外的所有任课老师、行政人员,全过程即从学习到生活,从网上到线下,从教室到宿舍,从专业学习到社会实践,让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在校园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例如,一些高校后勤部门就曾举办过“全力保障学生食堂用餐安全,消除学生学习后顾之忧”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于学生成长的关爱。又例如,高校构建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发贫困学子的爱国热情。以上方式都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角色扮演情境。第二,开设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选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辅导员担任爱国主义教育课任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更好的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同研判和分析,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成长规律,形成“大爱国”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杰.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5):99-103

2. 何玉杰,邵贵文.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7,(6):59-62.

3. 陈艳飞,王芳.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指向与实现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2-106.

4. 徐雪松,吴凡.新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117-120.

5. 孙荣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作者:

田晟,男,1993年~,助教,山东交通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