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1-11-24王晓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防治措施病虫害

王晓东

摘要:长期以来,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持续过程中,当今农业的发展尚未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玉米是我国种植总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质量也对我国农村经济和食品卫生与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在种植基本农作物时,自然环境和病虫危害通常会严重破坏玉米产业链的发展趋势。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玉米的品质的提高早已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科学研究热点话题。因此,在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玉米的种植技术,同时也要改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为了达到相应的玉米储备目标,完善相关收储制度改革工作,确保农民整体经济收益的提升,需要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各级政府对于玉米种植相关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了各地市区玉米种植的实际实施情况以及玉米种植产量。随着玉米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就以往传统玉米种植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决和处理,不断完善相关种植技术改革,促进玉米种植栽培质量以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提升。

1玉米种植的现状

玉米一直是我国北方农业支柱型农作物,这对于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北方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玉米种植。

但我国玉米种植一直沿用传统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后,虽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养护,但主要还是依靠自然气候等环境因素,使玉米自由生长,这样的种植方式虽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最终的种植结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加之我国如今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病虫害现象频繁发生,病虫害对玉米的破坏也日益嚴重。因此我国开始进行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病虫害治理方式的探讨。

2玉米栽培技术

2.1优选高产栽种良种

由于玉米在实际种植中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不同地区的地域环境以及生态特点均有明显差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种植区域的特点状况选择相适合的品种类型,以确保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需要考虑土壤环境以及气候特征,确保玉米品种不会与当地的地域特点产生冲突,可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种子的杂交培育技术,尽可能培育抗旱抗病抗倒伏性强的玉米种子,从而确保其整体种植水平的提升以及栽培工作的开展。

2.2通过深松促进玉米对养分吸收

提升玉米的种植产量,除了要选择相适合的种植品种之外,还需要加强其播种之后的田间管理,以提升玉米对于各类养分的吸收效果,犁底层是耕作层以下的土层,由于长时间不受耕作的影响会导致其整体硬度有所增加,加上黏粒的沉积导致其整体土层较厚且较为坚硬,会影响到农作物对于底层养分的吸收,在实际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犁底层的处理,如犁底层深度小于20cm则会影响到其对于养分和能量的传递,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且透气透水性均会受到影响,如出现此类情况则需要进行深度的松土或者翻土处理,以缓解犁底层的土块堆积情况,确保玉米根系能够正常的向下扎入,从而形成盘状的生长状况,以确保根系对各类营养的正常吸收。因此,需要做好早期的深耕松土工作,提升土壤对于水分的储存能力为玉米的生根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此措施的实施对于玉米抗倒伏性的增强比较显著,能够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增强玉米的产量。

2.3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对种植密度

为了根据特定条件阐明农作物的相对密度,关键考虑因素是玉米品种在种植后能否正常消化吸收养分和水分。其中,种子的选择决定了相对种植密度的大小。通常,如果耕地的土壤层是不易插入的疏松土壤,则必须适当扩大玉米的相对种植密度,以合理地避免玉米掉落的情况。如果播种土壤是相对致密而坚硬的土壤,则必须适当降低玉米播种的相对密度,以使玉米能够消化并吸收到充足的阳光,以确保玉米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发育。

2.4玉米田的创新管理

玉米播种后,要注意玉米的生育期,特别是要提高对苗期和孕穗期的关注水平,以合理地增加玉米的产量。玉米的苗期是叶片和地下茎的划分的关键环节。这种联系不仅会损害根茎的生长发育,而且会继续损害根茎的相对发达地位。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和对策,对种苗的生长发育进行创新管理。必须及时处理种植区是否有枯死的幼苗,如果有的话,应立即进行弥补。此外,在幼苗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除草,并选择科研管理方案进行施肥,以保证所有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此期间,必须疏松土壤以确保根茎健康生长和发育。种植后对玉米的创新管理可以合理地防止干旱期间颗粒不够整齐;如果下雨,应立即排干播种面积,以防止玉米掉落。

3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1病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幼苗经常发生病害,甚至有部分玉米幼苗死亡。据调查,我国玉米种植病害较多,主要有玉米叶斑病、玉米黑穗病和玉米枯萎病。

首先,白粉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触了它的细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清除受感染的幼苗,并从根部防止疾病传播。同时,可以采用药物控制,即在玉米苗期或种子期浸种时,可以添加化学物质提高玉米的抗病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病率,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其次,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夏季是最容易发生大叶斑病的时期。大叶斑病主要表现为玉米幼苗开始腐烂,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植株逐渐死亡。通过药物控制可以解决玉米叶斑病,将药物应用到玉米的根、叶、茎上,既能达到预防效果,又能保证玉米种植区的正常通风。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防治病害,是保证我国玉米种植产量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

最后,玉米枯萎病的病原通过病种传播,病区通过玉米叶甲虫和杂草寄主和越冬传播。玉米青枯病是一种维管束性病害。受影响的植物会萎缩或枯萎,对玉米尤其是甜玉米造成极大危害。

3.2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通过药物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据调查,我国玉米主要害虫为蚜虫、玉米螟和蝗虫。以我国蝗虫为例,蝗虫是我国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因此,为了彻底消灭这种害虫,其工作量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防治。防治主要是定期定点喷洒杀虫剂,以防蝗虫,最大限度地减少蝗虫对玉米的危害。同样,喷药方法对所有害虫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采用辛硫磷喷施法可以减少害虫对玉米的危害,最终提高玉米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玉米种植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科技人员应继续改进玉米种植技术,以获得更理想的种植实用效果。在预防玉米病虫害中,科学技术人员应站在遗传学的角度,对种子的遗传特性进行科学研究,以更好地预防疾病。以水稻种植技术为研究基础,结合水稻栽培品种的抗病特性,充分发挥抗病种植技术的优势。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更新和迭代,我国许多农牧业科研机构已逐步启动种子工程项目,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管理体系,并升级了一套玉米种植管理系统。

结论

为了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就需要不断完善玉米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种植管理技术。对于玉米病虫害技术的防治和种植管理技术的升级,不仅可以解决目前玉米产量低迷的问题,还能有效促进我国整体粮食作物生产工作的进步,在保证供应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的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发展。除此之外,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发现病虫害问题去治理的过程,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全面的预防,不仅要使玉米病虫害问题得到治理,更要使其得到有效的预防。只有做好了预防工作,才能将病虫害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的状态,保证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吴东妹.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0(11):74.

[2]顾景辉,包冠,许浩.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19(21):58.

[3]齐佳佳.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江西农业,2019(10):28.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防治措施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