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诠释中国全球治理新哲学
2021-11-24张海萍
张海萍
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向新的发展阶段跃升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依然如大江东去,势不可挡,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条件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世界正在逐步进入新的变革和动荡周期,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呼唤世界各国更新全球治理理念,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也为如何应对这些共同挑战提供了解决思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将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时,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力所能及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繁荣和美好未来。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大势所趋
人类正进入全球治理的新时代,全球治理的理念之所以日益深入人心,与世界秩序的演变紧密相关。
首先,从全球治理的物质基础来看,当今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人类的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尽管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在全球范围暗流涌动,但事实上逆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体两面,它也恰恰反证出国际体系前所未有地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相互联系和连接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其次,从全球治理的权力格局来看,二战后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确保人类安享七十多年和平的同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力量格局。全球治理这个理念发端于西方,先天带有“西方治理”的烙印,倾向于以西方的经验和模式为标准,把其他地区作为“化外之地”加以治理。但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原有的体系结构因不适应新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秩序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攻守异位,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使国际格局中权势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国际体系加速向多极化迈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甚至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经济格局的变动也带来了地缘政治重心的转移,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面,发展中国家积极要求话语权,而发达国家则显现出明显的回缩和保守倾向。
其三,从全球治理的范畴和参与者来看,当前全球治理的范畴日益扩大,国际关系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包括跨国企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群体、网络社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日趋明显,治理的主客体之分日渐模糊,国家、社会、自然构成了复杂的复合治理系统。
其四,从全球治理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来看,当前正处于世界思想和文化最活跃的碰撞期。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力和吸引力在下降,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模式不再盲从;另一方面,西方世界也在哀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危机,自我反思在增加。当前的大变局和大乱局使各种思潮空前活跃,甚至导致极端主义思潮泛滥,但在变和乱之中同样孕育着治的希望,为打破西方价值观垄断,吸纳多元文明智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全球治理新哲学为世界指引方向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時代,意味着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了有别于西方的全新哲学。
理论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际社会必须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必须一律平等,积极支持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在周边关系中,中国一直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在国际事务中,需要摒弃结盟对抗的旧思维,超越零和博弈的老套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上述国际关系理念充分反映出新时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不仅是中国外交的新思想,更是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将对国际关系产生划时代影响。
政策上,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事实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新时代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主要渠道,更是中国经济由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推手。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能够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能够从边缘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这一切的取得离不开过去近40年中国持之以恒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正如《党章》所强调的,坚持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实践中,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提高,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诸多公共产品,为维护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标志主要有:一是将对外开放置于基本国策。二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努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自2015年以来已经先后建立了上海、天津、广州等11个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自贸区,主要立足于服务业等对外开放。尤其是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之,之前提出的建立粤港澳湾区经济等,中国对外开放确实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中国将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四是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在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凡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是真正落实给予中外资企业平等对待的国民待遇。
国际上,十九大报告给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坚持建设开放型经济,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2017年11月结束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 APEC领导人《宣言》把中国发展多个理念纳入其中。尤其是《宣言》将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倡的“五通”理念纳入其中。事实上,在2017年9月11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已经通过决议,将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倡议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联合国作用”,同时重申,“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前,联合国已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中国理念正越来越多地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显示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变成全球治理的全新哲学。